进驻大理城的永昌军,急速对城中的守军进行了再度整合,加上从各地赶来的征调人马,终于组建了一支近五万人的军马,准备插入与叛军相峙的前出之地楚雄城。此时驻守该城的杨畏知,经先前与沙定洲达成的“缓兵之计”奏效以后,乘间将附近百姓大量移入城内,筑郫浚隍,坚壁清野,并调景东、姚安等地援兵,以防叛军再来。
杨畏知,字介甫,号堪我,陕西宝鸡北庵堡人。明崇祯三年(1630)解元,崇祯十五年进士。初任司务,升主事,不久迁升员外郎,督饷真定等处。因廉洁奉公,才干卓,升四川川北道。由于当时流民起义风起云涌,明廷起用其为云南金沧道,为智勇双全之人,而其辖地的“金沧道”,即兵备道。明制于各省重要地方设整饬年代备之道员,称兵备道。金沧道所辖区域,包括永昌府永昌、腾冲二卫,以及楚雄、大理、姚安、蒙化、鹤庆、武定、景东、丽江、顺宁、镇沅十一府。
但此时的云南境地却呈现出一种极为微妙的境况,东面的沙定洲部占据着大片的肥沃土地,矿产丰富,人口众多,且拥有“朝廷”的“正统”出身;而西南面的沐天波,段鹏部,仅只是拥有土地荒芜,人烟稀少的部分。不仅如此,沙定洲还以土司加“朝廷正统”的幌子,拉拢位于东南面的元江,临安府等地的土司官衙。
有鉴于此,段鹏等人在大理城危机解开后,迅速与匆匆赶来的黔国公,沐忠罕,杨镇宇等人商议,希望能尽快结束云南“政出多门”的状况。
两天后,刀岩按先前与段鹏的约定,至大理城。这是上次段鹏去陇川时重点相谈之事,按段鹏的思路,云南的叛乱格局,始于土司的坐大,如要执掌大局的话,非得结束这种行径,方才是治理之大道。而当时在陇川之时,段鹏给了刀岩两天的考虑时间,方才劝规其彻底放弃这世袭的土司官衔。但陇川的多家,则对此有较强的抗拒,只是在刀岩的“强令”之下,大势所趋,方才逐步的“投诚”。
但段鹏对于刀岩及多家,像各多乐庆,多刚等土司,他是另有谋划的。自云南政界被叛军搅乱后,各属衙门之地,已被系数破坏,重新组建是需要大量官员来充任的。然,刀岩及所属的土司,围于其“特殊”的身份,只有放弃这种“世袭”的身份,方能被重用的。
在云南境内与此南北相呼应的,还有丽江的木懿土司。丽江的木家土司,更是势大,在云南土司中拥有极高声誉的。自万历年间起,木氏就向朝廷进贡多达十八次,不仅如此,他们还承担了入朝受封、差发、贡赋、征调运筹粮草等义务,并积极帮助朝廷征剿平乱。木氏的这种对朝廷的依附和支持,使朝廷视木氏为能“节制吐蕃”“辑宁边境”的“西北藩篱”,并多次得到了嘉奖和封赐,其中见之于记录的就多达二十八次,如,万历三十四年,授中宪大夫。天启三年,授封中宪大夫云南布政使司右布政。崇桢十三年,授四川布政司左布政。十七年,钦加太仆寺正卿等职衔。正因为得到了朝廷的诸多封赠和嘉奖,并扩大了势力,使得丽江木氏更为强大,势力范围更为广阔,及与朝廷的关系也更为密切。
五天后,木懿土司在沐忠罕的亲邀之下,也来到了大理城,而楚雄城的杨畏知也几乎是同期抵达的。
如此这般之后,于隆武二年(1646年)七月间,在大理城中,残存在云南属地里的大明官署,由沐天波主持召开了第一次的各方会议。
在这次会议之上,重新组建了云南承宣布政使司,由沐忠罕出任左布政使,刀岩任右布政使,木懿为左参政;云南提刑按察使司,段伟诚任按察使,麾下以甄一乐等永昌府的捕快为主,辅之以各城池知府卫所的巡捕房;云南都指挥使司,由段鹏任指挥使,执掌统辖属境内的各军事部门。
而对于陇川和丽江两处的土司,布政司采取了互调的法子,即相互派遣各自的土官员以“流官”的身份举家迁徙。
腾冲卫则继续由原镇抚司的陈镇抚来统领;永昌府是由原通判陈大人来改任知府;蛮莫城继续是王家的王新民去治理;大理城则是交由杨镇宇暂时打理,其二弟杨天罡,自楚雄城调回大理,改任锦衣卫云南处主事,统辖境内的锦衣卫各属。
在这些衙门官员的重组之后,杨畏知被安排假扮马帮之人,专程前往南明朝廷上奏云南政局的变动。只是,令所有人疑惑的是,段鹏给予其的路线是去广东的肇庆,而非隆武皇帝所在的福州。
所有人员中,仅原石屏土官舍人龙在田没有得到“实授”安置,这是段鹏比较担忧的一人。
龙在田,云南石屏龙朋旧寨人。天启二年(1622年)随征安效良,张世臣有功,得以擢升。崇祯十二年(1639年),被朝廷调往内地,在湖广,河南等地四处作战,屡败流贼,多立战功,并得升为副总兵。兵部尚书熊文灿“剿匪”之时,龙在田正在其手下,驻兵谷城,曾与假装投降的张献忠部往来密切。为了从明军处骗取好马,张献忠还曾拜龙在田为义父,双方多次饮宴畅谈,所以,大西军很多将领,与龙在田私人关系密切,对云南也不陌生。后来,张献忠复叛,熊文灿被朝廷拿下大狱,龙在田因预事有责也被罢斥回云南。
对于此人的任用,段鹏有自己的主张,并不打算任用,以防其与张献忠部继续交往。
然,最大的变动当属辖境里的各军事卫所了。按段鹏的要求,各卫所改弦易辙,交由地方衙门去管辖,原朝廷拥有的土地,也全部彻底分归了军屯户所有,并颁发由地方衙门认可的地契,原有的民田则保持不变,原归属于谁的,依然还是谁的,云南方面并不予以去追究他们是如何得来的,这样最大可能的保持“地主们”的“稳定”,但需要重新丈量他们的所属之地,必须依法缴税。与此同时,所辖之内的“籍”户,全部予以废除,允许百姓自行迁徙,衙门方面仅做登记之用。
但对于原属大明朝在南方的骑兵营来源所在地的澜沧卫,大罗卫,鹤庆府,段鹏则是在商议大会过后,立刻派遣段天宇等人去那里招募骑兵军马去了,在他看来,宽阔的滇东之地,将是快速移动的战场之地,永昌军先前的稳妥战术方式,势必要进行调整才是。故此,他甚至刻意叮嘱段天宇,在招募骑兵时的条件可以稍稍的放宽,以期能拥有更多的骑兵。
这番安置妥当之后,段鹏这才率其近五万精兵,与黔国公及云南各司衙门一道,挥师进发楚雄城,除却剿灭叛军外,还将担负抵御大西军南侵云南之责。
。。。。。。。。。。。。。。。。。。。。。。。。。。。。
楚雄城,地处康滇地轴南段的偏西一方,属云贵高原西部,滇中高原的主体部位。东靠昆明,西接大理,南连思茅,北临四川攀枝花和大凉山,西北隔金沙江与丽江相望。地势大致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其间山峦叠嶂,诸峰环拱,谷地错落,溪河纵横,素有“九分山水一分坝”之称。乌蒙山虎踞东部,哀牢山盘亘西南,百草岭雄峙西北,构成三山鼎立之势;金沙江、元江两大水系各奔南北,形成二水分流之态。楚城处在群山环抱之间,城墙坚固高大,易守难攻。
初抵楚雄城的段鹏,马上对城中的部署进行了调整,把先前杨畏知移入城中的附近大量百姓,纷纷劝解他们迁出,以避战火,而留下来的,都是些精壮的汉子。对于徽商汪庆仁所有的“炮仗坊”,此次则是直接通知其搬迁大部至楚雄城,并正式更名为“火药坊”。随之而来的还有杨明远所属的“农具铺”,改名为“火炮厂”,还有贾家马帮的一众商家,纷纷开始入驻楚雄城。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紧锣密鼓的进行当中。于新组建的云南都指挥使司来说,最为迫切的是新老军士的整合,以期能早日达到原腾冲卫军的水准,而这项任务则是交有陈超负责的。按照段鹏的思路,大军只有先待整训完毕后,再将于秋收后的旱季,前出楚雄城,剿灭盘踞在昆明等地的叛军。
唯一让段鹏有些担忧的是,自己统领的将士数量不足,远比不上沙定洲拿着攻占昆明等地的浮财,招募而来的数十万大军。而且,孟拱和密支那所产的宝石,在运往江南的渠道,已被系数切断,全只能仰仗蛮莫城“玉品阁”的崔荣泰和昆明城里“鑫琰斋”的秦昶安,辗转输往缅境,或经由那里再转到各地去,这在财力上给段鹏带来了诸多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