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剑,意即跳出方外,摒弃名利,剑笃于人。
其剑理重在顿悟,一朝参透,万剑证道,讲求剑招随心而动。
古籍《青霜经》曾有对这一剑理的文字记载,这无上境界在剑道上有个术语,唤作“归真”,修出世剑达“归真”境界时,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剑已不存于天地间,我即剑道,剑道即我。日常一言一行,处处渗着剑意,但无一处有剑。剑者去剑,返璞归真。真正达到“归真”境界之时,已出尘绝世。
长白门开派祖师端木先生昔年曾摸到一点“归真”境界的门槛,晚年得证“归真无剑,人无归真”,感慨人生百年尚且不够用来修炼“归真”,“归真”此境只应天上有,凡人年寿难以证道。这也验证了这剑道百年来,非无大才,但确实无人可以达到“归真”境界。
那老道自言修四十年的出世剑,便是为了寻证太上玉虚剑道,这“玉虚”在道教便是洁净超凡之意,玉虚宫则是元始天尊的道场,乃阐教祖庭,道门的“太上玉虚”与《青霜经》上记载的“归真”正是同一境界。
归未央自言已忘却了承影先生所授的华山剑法,三十岁时沉剑天池,看似是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然而这并非“归真”境界,只得几分形似。
手中无剑,说的并非弃剑、封剑,也非指以天地万物作剑,而是超然于物外,不假借他物作剑,人即是剑,呼一口浊气也可啸成剑气;心中无剑,说的并非忘却所学剑法,而是不拘于剑理,一招递出,毫无剑迹可循。我即剑道,剑道即我,剑已融入人道,达到合而为一的境界。
入世剑,意即投身江湖,仗剑求道,人笃于剑。
其剑理贵在恒久,非一日之功,应勤于招式的反复琢磨与修炼,随着浸淫剑道的时日渐长,心得体会便能鞭辟入里,出剑的手法也越是老到。
古籍《青霜经》对这一剑理的文字记载尤其赘言,因为这入世剑是众生剑,大多数江湖剑客选择修炼入世剑。较之那寻不见、摸不着的出世剑,入世剑就实在多了。若说出世剑带着些许仙气,那入世剑就多了几分人气。入世剑对悟性要求较少,对根骨要求较多。《青霜经》没有任何对入世剑之无上境界的文字描写,因为入世剑的修炼本就永无止境,若修炼得当,勤加修习,境界可与日俱增。
方余拜入长白门下,却毅然一剑入世,在众生间证道,这在鬼婆婆归未央看来是了不得的。需知长白门在出世剑的修炼上颇有些门道,三代弟子的剑法都可通神,若说世上谁人能率先突破“归真”境界,放眼天下当属长白弟子。而方余却选择了一条众生路,弃捷径而走大道,这一来是因为方余志在江湖,二来也有余伯溪自己的一番思虑。
余伯溪修习“乱剑”却未向方余传授长白出世剑的窍门,反倒是让方余兼学百家,修习入世剑法,乃是因为余伯溪自幼便从出世剑开始学起,人到中年方才醒悟长白门三代未能突破“归真”境界的根本原因,但那时他出世剑根基牢固,无法尽除,此生已无望“归真”。若说方余正是一块未曾雕琢的璞玉,那余伯溪就是那个巧手的工匠师傅。没有入众生世,一味自顾自地遁世修习,终会达到一个瓶颈,最多便如端木一般,摸到一点“归真”的门槛。只有从入世剑开始学起,体会过众生疾苦,由人笃于剑,迈入剑笃于人的境界,方才有望突破。
需知,天下剑理最初无分出世、入世,只有世人才能选择出世、入世。
以人为本,人道如此,剑道亦是如此。
当然,并非天下剑客由入世剑转出世剑都可一脚迈入“归真”境界,其中应视个人天资根骨而定,正如那老道的师尊早年间便断言他此生无望得证太上玉虚剑道,这四十年也不过是老道一厢情愿罢了。这老道已是剑道大才,当世能胜过他的剑客,一只手也数的过来,但要入“归真”境界非百万挑一的仙才不可。
归未央则是自断剑道,沉剑天池后,境界止步不前,自行封印,若是与百里羲双修证道,借百里羲之力达到无上的剑道境界,也未可知。但是依着她的心性,“归真”非她所求,心中渴望的乃是琴瑟和鸣,百里羲在她心中永远是剑道第一人,此生能为剑道第一人的妻子,足矣。
方余这些日子不敢松懈,反复修习《易筋经》不在话下,《雪霁心经》也未曾搁下。
这《雪霁心经》所载乃余伯溪结合长白出世剑所创的吐纳法门,共四重境界:“雪泥”、“初霁”、“乍晴”、“化雪”,达“化雪”境界时,便可如余伯溪一般,剑气收放自如,凌厉一剑递出,剑气可随时消弭,伤皮不伤筋,力道、气劲的掌握秒到毫巅。
方余重伤初时强行修习“雪泥”心诀,无奈双维、双跷经脉受损,气息不能久留长存,一直无法登上“雪泥”境界。
而今修习《易筋经》后,经脉归位。天下内功无分佛道、无分僧俗,都是同理,方余悟出法门后,以金刚体魄为基础,循序渐进。
初时修炼“雪泥”心诀,因其修习《易筋经》后体魄刚强,所以备受阴柔寒气折磨,鬼婆婆将其置入锅中,九蒸九晒,以外力逼出体内寒气,但终究治标而已。
后来有一日鬼婆婆无意间又骂起那老道,说那老道三天两头来蹭吃蹭喝,好不要脸。方余先是忍俊不禁,突然灵光一现,由那老道继而联想到《周易》,生出用那道家功法协调体内两股气息的念头。于是便尝试取坎填离,引导体内两股真气运行子午周天。阴柔之气自会**始,走任脉二十四气穴,入阴脉之海;刚强之气自长强穴始,走督脉二十八气穴,入阳脉之海。而后阴阳逐渐合流汇入膻中气海,乾坤***再运行大周天,练气化神,竟能阴阳相辅,刚柔并济,一朝迈入《雪霁心经》的“乍晴”境界。
如此修炼,事半功倍,修习一年可抵常人十年苦功,体内气息圆润饱满,气机运转如意。
江湖上寻常体魄的武夫吐六纳四,在武道上可算登堂入室;吐七纳三者,内力已浑厚无匹,声如洪钟,一掌可破土裂石;而方余此刻已能吐八纳二,达到这一境界的武夫,会心一击可憾天地,纵然全无防范,寻常人奋力重击也未可伤他分毫,反倒会被他护体真气所伤。
勤勉修习内功是理所当然,但剑法的锤炼也需提上日程。
剑意乃虚无缥缈的气息,与剑通灵,剑意便可高涨。剑意如何凝聚与升华,归未央晓之以白话,一点就透,关键还在于剑者把握掌中剑的气息。本是玄理,也亏得归未央舌灿莲花,说得通透,在归未央的讲解下,方余还自行悟出了许多晦涩剑理。
世人皆以为学剑中剑意最难修习,殊不知于入世剑而言,外功才是难关。
方余兼学百家剑法,但所学驳杂,虽能将这江湖百家中精妙的剑招单独拆解出来,自成一手剑法,但难免落入剑招的窠臼,与敌拆招时,处处要先思虑百家剑法中哪一招能够拆解对方的招式,如此出剑便不能随心所欲,不够干脆。
鬼婆婆让苏桐给方余喂招时,只要稍微指点苏桐一二,方余拆招时便乱了阵脚,落入下风。每到此时鬼婆婆便喃喃自语,谁也不知她所言为何。
这一日,老道来访,鬼婆婆正在屋里生火做着饭食,懒得搭理他,老道扬长而去,忽见苏桐与方余在林中拆招,苏桐渐渐不敌,败局已定,便喊了一声:“小丫头,你且退下,容老朽与小友切磋一番。”
说话间,老道一手抄起扫帚作剑,一掠三丈,飘然而至,一剑递出,剑锋生出数十道青芒,似是画了数十个圈,环环相扣,毫无破绽,一剑叠一剑,剑锋所指匪夷所思,走到第十般变化便指向前胸的天池穴,第二十三般变化时指向下盘的环跳穴,走到三十般变化时便一掠而起,跃过方余,反剑疾刺他身后的神道、灵台穴。
只是一剑,共生出了三十六般变化,与道家三十六洞天暗合,三十六道青芒寒意森森,迫人肌肤!
就是这一剑三十六变化,便打掉了方余掌中的杀人器!
寻常武夫被一剑打掉手中兵器早就失魂落魄,妄自菲薄,但方余却举手加额,作长揖礼,恭敬说道:“道长高明。”
在门口瞅了一眼的鬼婆婆只是叹了一声“孺子可教”,又抡起袖子进屋做饭去了。
那老道见是长揖礼,显然受宠若惊,捋须大笑道:“小友莫要灰心,切勿小看这一剑。老朽平生与人拆招,若是一剑胜不了,就当真是遇到了难缠的对手,兴许还要败下阵来呢!我这一剑有个名头,唤作‘三生万物’,这一剑三十六般变化是我多年的心得,可说是集我剑术感悟之大成。小友可看清了?”
“招数变化已默记在心。”方余说道。
老道满怀赞许地点了点头,说道:“日后剑术一道若有不明的地方,可去梅林尽头找我切磋,老朽还有四十年所悟的出世剑心得,愿与小友分享,希望下一次比剑时,小友已想到破解我这‘三生万物’的招数。”
方余捡起被打落的长剑,反手提剑,作剑客敬礼,抱拳说道:“承蒙道长赐教,晚辈愚钝,日后怕是还有许多地方要叨扰道长,先在这里谢过了!”
“你这牛鼻子,也就这一点我老婆子瞧着顺眼,大大方方的,毫不藏私!方小子,这一招‘三生万物’是这牛鼻子老道一绝,你可一定要偷学了去,体会到其中剑招衔接与力道的奥妙。”鬼婆婆当真是神出鬼没,若是默不出声无一人知道她悄然出现在林子里。
“婆婆,你是来喊我们吃饭的吗?苏丫头饿到肚皮可撑船啦。”苏桐撇了撇嘴,拍拍那平坦得无一丝赘肉的小腹,眯着那清澈的眸子可怜巴巴地望着鬼婆婆。
鬼婆婆大笑一声,抚摸着苏桐柔顺如瀑的三千青丝,怜爱道:“你这鬼机灵,学我老婆子说话倒是惟妙惟肖。婆婆怎么舍得让你饿肚子呢?走吧!婆婆今天做了你爱吃的蟹粉豆腐,保管你余味果腹,三日不绝!”
“婆婆,你又有绝句啦!”苏桐挽着鬼婆婆的臂弯,依偎在她的肩上。
“那老朽可就托苏丫头的福喽!”老道捋着花白胡子笑道。
“就属你最不要脸!”鬼婆婆恶狠狠地瞪了那老道一眼,啐了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