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三,大玄帝国祭祖于问鼎山帝王谷太庙。
与往年不同的是,帝王谷内耗费无数人力物力兴武帝神像历时十三年终于落成,享受世人香火供奉。
兴武皇帝在大玄百姓心中,犹如神仙一般,九十年前,兴武皇帝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解救了危在旦夕的帝国,天下百姓终于免除刀兵之灾。
当年大玄帝国遭北狄、西方大漠部族联盟、南荒诸国等七国联军围攻,帝都被困,天子崩于问鼎山,朝廷被迫南迁玉陵,依仗鸿江天险苦苦支撑。仅一年,整个帝国除了龙川府,鸿江以北国土尽失,只余半壁江山。
国难当头,大玄东山王后裔姬鼎起兵东海之滨,联合龙川府孤军,苦战三年,收复了三府一郡,历经五年终于击败联军,收复帝都,大玄疆域尽复,北狄北退千里,从此一蹶不振。姬鼎获封东海郡王,领骠骑大将军。
而后,帝崩,无嗣,群臣奉骠骑将军东海王姬鼎为帝,号兴武帝。
史籍记载,兴武帝在位五十五年,兵甲之胜天下莫及,帝国威名远播。帝雄才伟略,伏南疆、败北狄、镇东海,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也,世人皆尊帝为神人。
大祭盛况空前,早在一个月,至元皇帝便下诏大赦天下,除主祭三日外,允许百姓入谷拜祭兴武皇帝。各国也都派了使节前来观礼,更有几个小国国君亲至,甚至死敌北狄也派来两个王爷。
问鼎山虽然名为山,其实最高不过百丈,方圆数十里而已,帝都城依山而建,经过千年的扩建修缮,早将问鼎山多半纳入城内,不过帝王谷位于问鼎山北,却是在城外了。
天色微明,玄武门前大街上人潮涌动,全都是赶往帝王谷观礼的百姓。不但帝都万人空巷,连附近州郡的百姓也都来瞧瞧热闹,一时间酒楼茶肆人满为患。
玄武门内琼林大街的青云楼与东市摘星楼、西市的聚贤楼并称帝都三大名楼。青云楼共六层高二十余丈,飞檐斗拱,雄壮巍峨,楼内金碧辉煌极尽奢华,来往的非富即贵,衣香鬓影,冠盖云集,尤其上三层更是王公贵族之专美,据说头上若没有个子爵的帽子就算富可敌国也恕不接待。
青云楼六楼雅室内玉兰香炭烧的正红,暖哄哄的空气里带着淡淡的甜香,锦缎软榻上坐着一位容貌清矍的老者,黑须及胸,白眉如银,手里把玩着一枚温润的玉玦。
对面而坐的是一位中年人,形貌潇洒,不知为何却眉峰紧皱,满脸愁苦,端详着手中那只胎薄如纸的白瓷茶杯,杯中茶汤清亮,数枚碧绿的茶尖微微浮动,煞是好看。那中年人只是端着却不饮,似乎有什么心事。
还有一人坐着稍远处的窗口前,约莫三十几岁,生的浓眉大眼,满脸虬髯,懒洋洋的靠在椅背上,不时向窗外望上一眼。
那老者伸出细长的手指,指了指楼外青山,微笑道:“二位贵客可知此山为何名为问鼎?”
那位一脸愁容的白袍中年人这才放下茶杯,答道:“魏先生,此山声名显赫,在下略知一二,相传前朝大周开国时,周皇聚天下十州二十三府之金铸九鼎安放于此,世人称之为九鼎山。后来,大周国力日衰,某诸侯入京觐见时,祭九鼎,问司礼官鼎之轻重,有不臣之心,不久天下大乱,历经二百年方定,九鼎不知所踪,此山便被称作问鼎山,算起来距今已一千八百年了。”
魏先生微微颔首,赞道:“翟先生博闻强识,老朽佩服,不过此山在我大玄立国之时,曾欲更名的。”
那翟先生微露讶异之色,哦了一声,问道:“这个在下却不知道,还请魏老先生指教。”
魏先生道:“不敢,此事不入正史,不过野史村言,权当一笑。六百年多年前,我大玄立国之初,有大臣谏曰:此山名问鼎,有不祥之兆,不如更名为定鼎山,以彰我大玄平定天下之德,佑护江山永固。太祖笑曰:周之失国,非失鼎之故,国之基在民不在鼎,民心在我,问鼎奈何?”
翟先生道:“太祖皇帝圣心仁厚,这番话字字珠玑。”说着望向窗外,似乎是自言自语道:“也不知如今那九鼎现在何处?”
魏先生仿佛没听见姓翟的中年人说的话,三根手指拈起那枚玉玦,说道:“老朽自号握玉,生平最爱美玉,这枚玉玦入手十余年,是老朽心爱之物,请翟先生品评。”说着将那玉玦放在桌上,轻轻推到翟先生面前。
翟先生嘴角微翘,似乎带着点笑意,这人即便是笑时,依然眉头紧皱,印堂中皱出深深的一道沟。
“此玉清透温润,嫩如羊脂,乃是西域昆玉山所产之极品,光华流动于皮壳之上,堪称玉中神品,价值万金。”
翟先生说着小心的拿起玉玦,握在掌心摩挲了几下,印堂皱纹更深了:“原来魏先生想考较在下,那在下就斗胆说一说。”
“这枚玉玦虽器型高古,但玉骨之中却隐隐有燥气未消,土气未净,好像是新玉。”
翟先生说到这里顿了顿,接着又道:“不过琢制此物的玉匠绝非一般,除了形制深得古玉之神髓外,不知用了什么奇特的温养之法,居然将皮壳做的也如古玉一般,可谓形神兼备,足可乱真。”
魏握玉竖起拇指赞道:“翟先生高明,当年老朽偶得一块美玉,重金请帝都第一治玉名家罗老石雕琢成玉玦,终日把玩,片刻不曾离身,养了十六年,没想到还是瞒不过翟先生的慧眼。”说着从案头的红泥小火炉上取下煮沸的碧色陶壶为翟先生续上一杯热茶,道:“老朽这辈子第一爱玉,第二爱茶,这是产自南浮山的云峰碧针,得来殊为不易,请翟先生品尝。”
这时,一边闲坐的那大汉突然叫道:“过来了,啧啧啧,好大的排场!”
只听楼外鼓乐大作,车马之声由远而近不绝于耳,想必是祭祀的队伍已抵达玄武门,那大汉手扶窗栏啧啧称叹。
魏握玉和那位翟先生依旧端座品茶,对宏大气派的祭祀队伍丝毫不感兴趣。
足足两刻钟的工夫,车马鼓乐之声才渐渐远去。
翟先生放下茶杯赞了声“好茶”,将那枚玉玦推到魏握玉面前道:“天下玩玉之人,十之八九爱惜古玉,不知魏先生为何独独盘养这枚新玉?”
魏握玉微微一笑:“玉乃天赐珍物,千年之玉是玉,十年之玉也是玉,老朽爱的是玉,古今老新的到没什么打紧的。”
翟先生目光一闪,道:“旧者终须新者替,先生握新玉却将老玉奈何?”
魏握玉长眉一杨,从软榻上站起身,将那玉玦又推到翟先生面前,说道:“此玉赠与你,与你便是新玉,与我便是老玉,与玉依然是玉。”
翟先生低头望着那玉玦,默然无语。魏握玉淡淡道:“能与翟先生品茶赏玉,幸甚。茶香盈室,玉赠君子,兴致已尽,就此别过吧。”说罢,长袖一挥,缓缓向外走去。
翟先生依旧安坐,说道:“这玉玦仿的是素心玦,相传是天和皇帝陛下的爱物,也不知真品是否还在宫中。”
魏握玉脚步一顿,头也不回的应道:“玉只是玉而已,翟先生太执着了。”说话声中,转出雅室,下楼而去。
翟先生端起茶杯一饮而尽,抓起那玉玦,喃喃道:“与你是玉,与我却不是。”
说着缓缓伸开手掌,只见一堆雪白的粉末堆在掌心,翟先生鼓唇轻轻一吹,那粉末便飞扬开去,价值万金的美玉转眼间化为乌有。
那大汉转过身来,嘻嘻笑道:“老翟,我说过这老家伙只会云山雾罩的打机锋,含含糊糊的和稀泥,最是靠不住,哼,帝都四大世家里可有一个好东西?!”
翟先生眉峰皱的更紧,从怀里掏出一块金子丢在桌上,往楼下走去。那大汉摇着头边走边道:“他奶奶个熊,这里也忒贵了,坐这么一会,只喝了一杯苦了吧唧的破茶,就要一锭金子。”见翟先生一言不发,又问道:“老翟,你说问鼎山上真的有九个鼎么?”
名膳堂是帝都南城一家颇有名气的酒楼,东家深谙饮食之道,所出菜肴独出心裁,美味无比,故此虽然地处城南偏僻所在,却引得东西二城的官员富商趋之若鹜。
大祭之月,各地官吏商人涌入帝都,名膳堂的生意更是加倍兴隆。不到正午时分,大厅里已经坐满了人,各自高谈阔论,说的还是大祭那日天生异象的奇事。
四五个跑堂小二来回穿梭,拖着特有的帝都腔调连声高喊:
“刘记茶行刘七爷楼上请……”
“紫云斋纪大掌柜,您的位子早就预备好了……”
“呦,王二爷您有日子没来了,还是老样子?好嘞!”
一个青袍儒生缓步进入大厅,看上去约四十出头,颌下留着一缕黑须,顾盼之间气度不凡。
店小二急忙上前招呼,没等开口,柜台内转出一个富态的中年男子,冲小二一摆手。小二连忙躬身退下,招呼别的客人去了。
这人穿一身华贵的锦缎长袍,腰带上镶着只块硕大的羊脂白玉,白胖的脸上堆满笑容,冲儒生一拱手道:“请问可是陆先生?小人陈平安,是这里的东家,特在此迎候先生。”
儒生微微一笑,还礼道:“正是在下,陈东家客气了。”
陈平安略微弓腰,伸出右手:“请随小人来,。”
两人一前一后,穿过大厅,来到后院。一堵院墙将前面的喧哗吵杂隔绝开来,院子不大,种着两棵槐树,几株腊梅,中间用怪石堆出一座假山,石旁几丛绿竹微微摇曳,北面三间精舍,修的古朴雅致,中间精舍门楣上挂着一块匾,上写着“知味斋”三个字,字体清雅古拙,显是出自名家手笔。
那陆先生赞道:“知味斋,布置的好,名字取的也好,陈东家匠心独运,好手段。”
陈平安面显得意之色:“不敢当,此处专为本店贵客修造,省得前面的俗客扰了雅兴。别处不敢说,在南城只此一处,闹中取静,深得老爷们欢心。”
陆先生赞道:“陈东家不但知美食之味,也尽得生财之味。”
陈平安哈哈一笑:“先生过奖了。”
说话间,从雅舍中出来一人,约四十许,体态微胖,白面长须,正是此次宴请的主人赵子川。
赵子川面带微笑,上前施礼道:“不才贸然相请,得罪之处,还请陆先生原谅则个。”
那儒生略微一怔,急忙向一旁微微侧身不敢受这一礼,拱手应道:“不敢,陆某一介草民,大人错爱惶恐之至。”
赵子川上前亲热的把住那儒生的手臂说道:“先生过谦了,文采冠天下的陆适之若有心平步青云只在一念之间,不知羡煞多少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