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阁关,也称剑门关,在今四川省剑阁县城南15公里处,旁侧有相连的小剑山和大剑山,地形险峻,易守难攻。自钟会大军越过汉中后,姜维就知道阳安关以南,东川再无险地可守,于是放弃阴平和白水,与蜀将张翼、廖化等人一起,退守剑阁,企图以地势之险峻来弥补兵力之不足。而此时的钟会并领了诸葛绪的兵马,气焰更加嚣张,遂顺西汉水而下,直逼剑阁,三国末期最雄壮的攻关战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当然,三国三国,除了蜀魏,还有东吴。在汉中失陷,局势堪危之时,刘禅也派人向东吴求救,希望其能施以援手,毕竟唇亡齿寒嘛。而东吴孙休呢,也算仗义,派出了丁封、孙异等率军救蜀。
然而,这时的东吴已不再是孙权在位时的东吴了,孙休虽然贤明,但比孙权还是差远了(再者,孙休已至暮年,昏聩不已了),他派出援军主要还是考虑自己眼前的利益——比如怎么捞他一把、怎么才能多占领几个城池之类的,于是,援蜀的吴军步伐缓慢,想在蜀军与魏军两败俱伤之际再兵临城下,牟取更多的利益。结果呢,他们真是高看了刘禅抵抗的意志,前一天还收到信件姜维在剑阁成功地阻挡了钟会主力,后一天刘禅就投降了。听到消息后,丁封、孙异等人瞬间傻脸了,这刘禅是猪吗,投降地这么快。没办法,出兵不能白出兵啊,于是就开始攻打永安等地(在刘禅宣布投降魏国后,还未实际被魏兵拿下且距东吴比较近的地方),结果,打了半年也没有攻克,终是无功而返。唉,真是节操碎了一地,不忍直视啊。
总之,结果就是东吴援军一点忙也没帮上。
当然,这都是后话,南中、阆中还有西部的蜀军为什么不回援蜀都入京勤王,这些都是在邓艾偷渡阴平之后要讨论的事情,这一章我们主要讲姜维与钟会的剑阁之战。
话说钟会英勇啊,才三十八岁就已经带兵十数万,定战策、破险关、入汉中、攻剑阁,才比曹植,略不世出,简直是三国时期一等一的英才。是时已兵至剑阁,虎视西川。然而,姜维也是个难缠的角色,钟会本就不擅长统兵作战,而且,作为世袭的士族大才子,钟会少时也处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不像姜维,年轻时一直在蜀西连结胡羌。因此,相较于姜维,钟会一直缺少实际作战的经验,以至于在险山中攻关,攻姜维月余,竟不能克。
魏国主力部队被蜀军阻挡于剑门关外,不能前进。但剑阁又是通往CD的主要通道,若舍弃剑阁的话,一时也没办法从别处绕道剑阁。没办法,钟会又开始耍他的长处了,攻关我不擅长,但我擅长写文章呀,人要学会扬长避短嘛。于是钟会大笔一挥,致信一封——“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
信写好后,钟会认真地看了一遍又一遍,唉,自己的文章怎么就可以写的这么好呢,无论是长文还是短文,那水平高就是不一样。仔细端详之后,钟会把信件送往姜维处,想劝原本就是魏国天水人的姜维归降大魏。退一步来讲,即使不能把姜维劝降,也可以动摇他的意志嘛。结果呢,也不知姜维看了没有,反正这信送过去之后那是石沉大海,无人回应。
钟会要气死了,我文章写的这么好,把我自己都感动了,你姜维居然不回复,你怎么可以这样!就算拒绝你也要给我回个信呀,你这不坑不哈的搞什么呀,看不起我呀。
《三国志·蒋琬费祎姜维传》:会与维书曰:“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维不答书,列营守险。
没办法,生气归生气,这剑阁还是要破的。于是钟会全神贯注又打了月余……还是不能克。
我们知道,蜀地艰险,荒凉无比,只有蜀都平原得益于都江堰而演变成为天府之国,其余的东西川之地基本都是无法大规模屯田养兵的,钟会在这鸟不拉屎的地方打了两个多月,眼看粮草将尽,于是与诸将商议,打算退兵。
《三国志·蒋琬费祎姜维传》: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
从这里可以看出姜维的战术能力有多强了吧,钟会以近五倍之众,攻打剑阁,都不能下。而姜维呢,历次北伐也都是在东川、陇西这些荒凉之地,而且是以弱敌强,但战绩确是胜多败少。孰强孰弱,一眼便知。
那么,如果钟会此时退兵,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西川之地肯定拿不下了,那东川呢?汉中虽然被钟会拿下,但东川要地汉乐二城依然在蜀将蒋斌、王含二人手中(不得不说,这两人真能抗,真心的蜀汉忠臣)。钟会后撤,姜维则一定会顺势反击,两城蜀兵也会出城迎战。是时,钟会所据的汉中之地将处于无险可守,四面受敌的状态,结果只能像当年的曹操一样,把汉中丢给蜀国(虽然没有在汉中执行,但这“敌来我守,敌退我打”的方针就是姜维敛兵聚谷战略的精髓)。那么,局势就恢复到了灭蜀之战之前的状态。司马昭、钟会等兴兵灭蜀,劳师无功,重蹈了曹爽、夏侯玄的覆辙,司马昭也因此而招致群臣、百姓的不满,司马氏政权因此而受到冲击,离什么什么政变就不远了。还有,史书里恐怕就会这么一句话了——“司马昭大兴兵马十八万,劳师无功,徒耗粮草……”
当然,以上都是假设,这也是灭蜀之战第二个巧合的部分,如果没有邓艾另辟蹊径,偷渡阴平,那么历史上的三国,还不知道要延续多长时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