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蜀汉景耀六年)九月,魏国主力十数万大军在剑阁为姜维所阻,无法前进。
杰出的北国才俊钟会在剑阁险关前亦是一筹莫展,眼看粮草将尽,进退两难。无奈,钟会与诸将商议,打算退军。
而此时,正逢西线的邓艾追姜维至阴平。本来,邓艾致书诸葛绪,想与他一起走小路破蜀都。诸葛绪听后气不打一处来,邓艾你以为你是谁呀,大家同是主帅,你有什么资格指挥我?于是,诸葛绪以受命围剿姜维,西行非其职责为名拒绝了邓艾,然后带兵前往剑阁,与钟会会合。结果,兵权就被缴了。
没办法,只得自己去了,在听闻钟会大军被阻后,邓艾上书司马昭,请求挑选精锐部队,从阴平向西,过涪城,走左儋道,偷袭绵竹。“绵竹是蜀都的门户,当地守将肯定想不到我军会绕过剑阁奇袭此地,故而一定会望风而逃,如此,蜀都的门户即向我军大开了。再者,退一步来讲,即使不能迅速拿下绵竹,也可以吸引蜀军注意力,使得剑阁之敌不得不分兵回援,这样一来,钟会大军的压力就小了。”
《三国志·王丘诸葛邓钟传》: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里,去蜀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有没有发现,这与很久以前某个人提出的计策非常相似。
子午谷奇谋。
《魏略》: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茂闻延奄至。比东方腥聚合。’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三国志·刘彭廖李刘魏杨传》: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魏延也是想出奇兵偷袭敌人后方,走的也是崎岖难行之路,也具有极大的风险。甚至还有司马懿之言——“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为佐证,证明其可行性。只可惜,钟会同意了邓艾的偷渡,而诸葛亮却没有同意魏延的进击。
当然,两个计谋还是有区别的。我在这里并不是在批判诸葛亮谨慎,我只是在为一个奇谋没有被实施而感到惋惜。
回到邓艾身上,邓艾整军从阴平出发,逢山开路,遇水填桥,在杳无人烟之地连续前行七百余里。由于山路崎岖,粮草队无法跟上,曾几度陷于危难。但是,邓艾赤膊上阵,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在峭壁之间甚至“以毡自裹,推转而下”,这些行为深深地激励着魏军将士,终使得他们成功地赶到江由。
《三国志·王丘诸葛邓钟传》: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之后,邓艾遣部将田章先行出发,强越江由,江由守将马邈听闻田章军至,便设三校伏兵以制敌,可惜失败了,田章非常强势地突破蜀军伏兵,越过江由,并进入涪城。江由守将马邈战败投降。
《三国志·王丘诸葛邓钟传》: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油。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长驱而前。
《三国志·王丘诸葛邓钟传》:先登至江油,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
越过江由,拿下涪城。邓艾的偷渡计划就已经成功了,因为这时的邓艾军队已经在剑阁的背后站稳了脚跟。此时此刻,涪城的邓艾军队就如同一把利刃,活生生地插到了蜀国的心脏里。也就是从这一刻起,蜀魏的战争才算是有了结果。
涪城已失,蜀卫将军诸葛瞻只得率军退守绵竹。
诸葛瞻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在诸葛亮的《与诸葛瑾书》中有这么一句话——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诸葛亮这样评价他的儿子,看来真的不怎么样。
但不管怎么说,诸葛瞻借着父亲的名声,官场上也算顺风顺水。可惜,他在朝堂上却并不如意。朝内,他与姜维也不和,他常抨击姜维穷兵黩武,甚至还想夺其兵权,然而没有成功。宫内,他与黄皓不和,他常指责黄皓弄权,但也没有成功。
一想到父亲诸葛亮,唉,简直无法比。
但是,有一点,诸葛瞻和他父亲以及姜维都是很像的,那就是忠诚,它们都有着对蜀汉那赤城的爱国之心。在邓艾拿下涪城后,蜀汉皇帝刘禅遣卫将军诸葛瞻带领尚书张遵、尚书郎黄崇、羽林右部督李球等人督蜀都之兵前往抵抗。但是,诸葛瞻用兵并不咋地,该勇敢的时候不勇敢,该猥琐的时候充英雄,让他来领兵,仿佛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更何况,他们的对手还是邓艾这样的战场老将。
真的,有时候只有一颗赤胆忠心真的没用。
本来,绕道剑阁后方,威慑蜀都就是邓艾奇袭的目的,谁知道沿途遇到的蜀将一个一个的都是微囊废。蜀国到后期真心的人才匮乏啊,除了姜维,那些蜀将没有一个军事水平合格的。这也就为邓艾提供了一个良机。久经沙场的老将邓艾顿时雄心勃发——或许,不需要钟会的主力大军,自己手下的区区几万人马也可以灭亡蜀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