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的语言是很柔致有情调的,读老式时代的文人的著作,我们会发觉我们的语言和发音在随着时代悄然的变化着,现在的语言叙述方式已经变成普北为主,以北京为主要文化中心的京腔最为普遍。老式上海的语言,具有旧时代江南子弟古雅的气息和海派文明的舶来新潮的西方文明与东方语言交织下的灵动感,甜美又夹着物质上的珠光的酒的味道,是米酒和红酒的跳动感,读上海的文学文化,总是让人感到一种逸动。
上海是民国时期是文化经济中心,上海和南京等地文人的语言格调带着强烈的江东子弟的慧曼感,我们长欣赏张爱玲小说的文字具有典型上海居的那股海派,实际上读茅盾的文学,一定要抛弃冠以革命的高帽子,仅仅从他文学性和语言表达来欣赏他会感觉最平实,一个文学家首先就是要具有生活性和文学美的感受,如果夹杂太多的高帽子,反倒让人读了想入非非,实在是多了一些不切实际的评价,我认为茅盾是优秀的小说家。就像法国有大作家左拉,左拉的小说以著作批判现实主义定位。我觉得茅盾其实也一样,他就是一个优秀的语言家,小说家。茅盾著作的文学性很别致,叙述故事和描绘人物栩栩如生,娓娓道来,非常羡慕先生的语言淙淙的数落而来很惬意感,也能从茅盾的小说里,体会到茅盾是非常会享受生活的人。
茅盾原名沈雁冰,他从乌镇走出,他娶得夫人也来自家乡,是旧式婚姻,相伴一生。他年轻时候在大革命时期去过武汉,随后辗转定居在上海,他的第一部小说《幻灭》在1927年在上海发表在《小说月报》里。叶圣陶是挖掘欣赏他的慧眼识珠人。
从此茅盾走上中国文坛,茅盾的语言非常别致,其实作品里并没有突出的暴力性的极端主义,而是那时代理想主义文人的一腔火热的乌托邦的希冀在渴望真实的天下大同更具有理想主义。他的作品不是那种紧跟极端,似如大老粗的心潮澎湃,而是旧时江南书卷的细腻感非常突出,语言的吐露表达方式,乡音未改,江浙的含蓄和语言的温煦感非常强烈,没有北方京派文学的耍和闹的中直,更接近大上海都市生活的百态。
茅盾的书房,就像一个人书中描绘的情景,人物与社会情景交融中,而必然有着作者心理与生活的影子,茅盾端坐在书房沐浴着阳光,他落座的四周都是落地书籍,木质特质的书架随着房间而起,很整齐又显得具有海派的公寓里不拘一格,书卷又具有当时代感,显示作家的生活真是蛮滋润和消逸。作家凭窗,身着西装,气质中雅的一位中年男子,茅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