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为天然层积矿物单斜晶系硫酸钙矿石。色白,质重,纵断面细纹短密如索针,有光泽,碎之可看出透明的结晶。石膏主产地为我国湖北、安徽、河南、山东、四川、甘肃等地,以湖北应城及安徽凤阳产的最有名。石膏是中医的清热药。《神农本草经》说:“主中风寒热,心下气逆、惊喘、口干舌焦。”《名医别录》说:“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止消渴烦逆。”与大黄一样,石膏常救人于危急重证之中,其疗效被人们所赞誉,许多诗人墨客的随笔杂谈中也有石膏的记载。如清代诗人袁枚患暑疟欲死,得石膏而解,其事载于《随园诗话》;清代文豪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也记载着1793年的京城大疫目击记,说时有桐城医士,投大剂石膏药,活人无数。中医界还有许多擅长使用石膏治病的专家。如近代名中医张锡纯喜用生石膏,并与西药阿司匹林同用退热,名“阿司匹林石膏汤”;近代北京四大名医的孔伯华擅用石膏,雅号“孔石膏”。
石膏证
石膏所治疗的热证,并不是俗称的发烧,而是一种以口渴、舌干、身热多汗、脉象洪大有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反应状态,中医称为“燥热证”或“气热证”,本书称之为“石膏证”。这种状态与人们在酷暑高温时所出现的生理反应类似,即大量出汗、口渴、烦躁、轻度头痛等。这种燥热证在急性发热性疾病中常可以见到,在一些慢性病、过敏性、代谢性以及内分泌系统疾病中也能见到。其特征为:
1.烦渴喜饮;
2.恶热多汗;
3.舌面干燥;
4.脉洪大、浮滑。
烦渴喜饮,表示患者有强烈的渴感,而且能大量饮水,以前中医多用“大渴”两字来形容。恶热,指患者怕热喜凉,热则烦躁不安,且出汗较多。因为汗出,皮肤反而不那么灼热。舌面可以有舌苔,但舌面必定干燥。如果舌苔润滑或腻,即非石膏证了。脉象洪大、浮滑为机体新陈代谢加快的表现,凡身热多汗者,多见此脉。以上四项指征常常并见,只不过表现的程度上有轻重不同罢了。
石膏证与大黄证不同。大黄证是以便秘、腹痛腹胀、拒按、舌红、苔焦黄厚腻为特征的,表示胃肠道内有有形的宿垢燥屎充满其中,故谓之实热证。石膏证的便秘腹痛等消化系统的症状并不突出,而以强烈的渴感、身热、多汗、脉洪大为特征,表示体内有无形的燥热之气弥漫燔灼,故谓之燥热证、气热证。
石膏证与桂枝证也需要鉴别。虽然桂枝证有自汗、自觉的身热、脉浮大等,似乎与石膏证相差不多。但桂枝证恶风而自汗,而石膏证恶热而多汗;桂枝证不口渴,石膏证烦渴;桂枝证脉虽大而缓,石膏证脉大而洪滑。而且,桂枝证多见于慢性病,石膏证多见于急性热病。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
石膏证可以出现在许多疾病的病程中,所以石膏常与其他药物相配伍。石膏与知母同用,可治疗急性发热性疾病的高热、烦渴、多汗,如白虎汤;石膏与麻黄同用,治疗身热汗出的咳喘、浮肿,如麻黄类方的麻杏石甘汤、越婢加术汤;石膏与人参、知母同用,治疗糖尿病的口渴;石膏与桂枝同用,可以治疗发热恶风、关节痛,如桂枝白虎汤;石膏与大黄、麻黄、栀子等同用,可以治疗发热、便秘、烦躁者,如防风通圣散。有些处方已在相关类方中介绍,本章主要介绍以白虎汤为代表的石膏类方。
石膏的主要成分是CaSO4·2H2O,其解热作用微弱,但石膏与其他药物结合使用后,便可以表现出较强的清热功能。有报道石膏的水煎溶液对家兔等实性发热模型有退热作用,退热快但不持久。石膏中的Ca++对维持巨噬细胞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故石膏能增强免疫机能。Ga++能减少血管的通透性,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等。以上药理研究结果似乎不能完全解释石膏的临床效用,笔者认为,临床应用中药仍应沿用前人的临床经验为宜。
白虎汤
石膏一斤(80g)知母六两(30g)甘草二两(10g)粳米六合(40g)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说到白虎汤,一定要说说白虎汤治乙型脑炎的故事。乙型脑炎是一种十分凶险的急性传染病,西医学对此也颇感棘手,1954年,河北省石家庄市的中医用大剂白虎汤为主治疗乙型脑炎取得良好疗效,这个报道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这不仅仅使国内相当多的怀疑中医科学性的人改变了看法,而且,白虎汤成为以后各地治疗乙型脑炎的主要方剂。据郭氏统计国内发表的有关资料,均用白虎汤为主,或配合一般西医抢救与一般支持疗法,治疗乙型脑炎470例,治愈率在80~100%之间,大大降低了公认的死亡率(1)。白虎汤的药理试验表明,本方对内毒素所致的发热家兔,有明显的解热作用,能显著降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小鼠的死亡率(2)。
其实,中医用白虎汤治疗温热病已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中的白虎汤就是治疗热病极期的重要方剂。明代名医缪希雍擅治瘟疫,处方大半出入于白虎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中间,其中的生石膏的用量常在30g左右,重者一次量达100g,甚有一日夜连服近斤(500g)的。清代名医余霖的石膏用量更惊人,他是治疗瘟疫的专家,所制的治疫方清瘟败毒饮,即是白虎汤加味,其中的石膏用量,大剂180g至240g,小剂也有24g至36g之多,效果之好,是当时目击者所折服的。现代的乙型脑炎属于瘟疫的范畴,石膏证的燥热证常出现病程中,用白虎汤治疗也在传统的经验之中。
白虎汤除石膏以外,尚有知母这味药。知母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中医用于治疗烦躁、身热、口渴、便秘、干咳等证。张仲景常用石膏配知母治疗“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自汗出者”,或治“伤寒脉滑而厥者”,或治“伤寒脉浮滑”者。以上诸证,正是对高热、昏迷、痉厥的另一种描述。可见,以石膏、知母为主药的白虎汤证,其“热”的程度要比石膏证更严重。
白虎汤证如下:
1.大量出汗,伴高热或恶热;
2.渴感强烈,烦躁;
3.脉浮滑或洪大而数,口干舌燥。
——以高热为临床表现的急性传染病,特别是病毒性疾患多见白虎汤证。临床报道除乙型脑炎以外,本方尚可以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有报告用本方为主治疗130例,其中休克及肾衰者10例,死亡仅1例,治疗组以发热下降幅度大及全身中毒症状(特别是精神症状)的改善为优,40℃以上的患者2天内有91.5%降至正常(3)。类似的报道尚有许多,用药大体是白虎汤加银花、连翘、丹参、大黄、白茅根等。本方证尚多见于流感高热、风湿热及原因不明的高热。有报道用本方加板蓝根、羌活治疗流感高热50例,均在2天内退热。但报道者经验,若无汗恶寒、口不干渴,尽管有高热也不可投白虎汤(4)。对高热伴身重体困、苔腻者,本方加苍术,名苍术白虎汤。有报告用此方配合西药合霉素治疗伤寒、副伤寒173例,发现此方对高热(40℃以上)确有缓解作用,并能控制症状(5)。对高热持续、舌红少苔、便秘结者,可以与增液汤(生地黄、麦冬、北沙参)同用,能增强效果。江苏省名中医夏奕钧曾治疗1例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持续66天的高热,西医束手无策,改服用本方加味后5剂,体温遂降(6)。
——临床虽然无高热,但有恶热多汗、烦躁口渴等证的目疾、鼻衄、夏季皮炎、顽固性过敏性皮炎、急性口腔炎、牙周炎等也多见白虎汤证。有报道用白虎汤加黄芩、连翘、银花治疗交感性眼炎4例,视神经乳头炎7例,视力均有明显提高,随访4年,疗效稳定(7)。有介绍老中医姚氏用白虎汤治疗眼病的经验:①眼睛局部红肿较甚,刺激症状比较严重。②舌赤少津,或舌赤苔黄而燥。③脉滑数、洪数或洪大有力。④身体壮实、面色红润、鼻干灼热、口唇干燥、烦渴、喜冷饮。凡具有以上脉证的多种眼疾均可以使用本方(8)。白虎汤合导赤散(生地、竹叶、木通、甘草)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炎100例,3日内症状完全消失者占13%,7日内症状完全消失者占80%,总有效率为93%,平均治愈时间为4.8天(9)。报道以本方加沙参、竹叶、蝉衣、苦参、生地等治疗夏季皮炎40例,痊愈24例,好转16例,13例药疹也全部治愈(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