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恕在下直言,还看当今中国,便只有王爷有当皇帝的才能。」
「只是…」
「为了中国,王爷别再推辞。」
「这…」
当仁不让,奕欣终于答允当清帝。
「不过,王爷治国之后,请紧记在下一些提示。」
「先生之言,本王自当铭记在心。」
「京城之战,王爷见识到科技的厉害吧。」
「唔,先生带来的高科技武器,当真使到本王眼界大开。」
「所以,希望王爷对外保持开放的态度,吸收别国的长处。」
「其实,本王早已经有此打算!」
「很好,不过,也得紧记安内。」
「长毛贼肆虐多年,现下摆平外侮,也是时候了结他们啦。」
「唔,除了太平天国之外,有一个人物,王爷要多加提防,切勿让其参与朝政,接近权力的核心。」
「哦?是甚么人物?」
「叶赫那拉氏!(后来的慈禧太后)」
「懿贵妃?」当时,慈禧尚未把持政务,仍只是咸丰皇帝的贵妃。
「对!」
「先生,懿贵妃只是一介女流,为何要如此提防她?」
「王爷,知道你跟懿贵妃的关系非比寻常,然而,为了国家,希望能够依从在下的提示。」
当年,叶赫那拉氏入宫的时候,曾经对奕欣生下情愫,无耐,后来被咸丰皇帝选为贵人,以至两人的感情变得有缘无份。
「为了国家?先生是说懿贵妃会危害国家?」
「不错!」
「敢问先生如何得知?」
「王爷,似乎对此事有所犹豫。」
「是的,本王与懿贵妃确有渊源,希望可以弄清楚事情。」
「好吧,若然不把事情真相告知,王爷是不会远离叶赫那拉氏的了。」
「请先生明示。」
「当日,打败联军的设施及武器,王爷是否感到陌生?」
「的确,那些产物都是本王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皆因,那些物品并非属于这个时代的。」
「并非这个时代?先生把本王弄得胡涂啦。」
「知道吗?那些是未来的产物。」
「未来?」
「正是!在下便是从未来到达此间。」
「哈哈…先生之言,未免过于荒诞。」奕欣以为柏迪在说笑,对他的说话难以置信。
「难道王爷有见过这个时代,会生产到如此的武器设备?」
「先生带来的用品,本王确实生平亦未常一见,就是在联军方面,相信他们也是初见这等武器,才会轻易大败…」
「除了在下的答案,王爷能否找到更合理的解释。」
「这…」
「王爷该明白,在下没有说谎的必要。」
「先生确实毋用欺骗本王,莫非…先生所言皆是属实?」
「当然!」
「若然先生所言真确,那么,本王再次敢问先生,为何要由未来到此帮助咱们?」
「为了改变历史!」
「历史?先生是说…咱们已经是历史的一部分?」
「确是如此!」
「若如先生所言,可否告诉本王原来的历史?」
「好吧!」为了使到恭亲王相信,柏迪把原来的历史相告。
「啊!原来大清晚期真是如此不堪!懿贵妃竟会变为误国的慈禧太后?」听罢,恭亲王大为愤忾。
「在下期望,王爷能够把中国统治得更好!」
「既然上天派先生来助咱们一把,给予中国一次重生机会,本王自当竭尽所能,把国家中兴!」
「王爷有这样的气魄,相信成功指日可待。」
「感谢先生!」
成功打败英、法联军,解除外侮威胁,培植奕欣当上帝位,柏迪总算完成任务,告辞而去。
一八六零年底,恭亲王奕欣正式称帝,改元同治。
另一方面,于热河的咸丰,得知奕欣称帝的消息,大为嗟叹,眼见兄长能够打败联军,替国家挽回面子。
反而,对于自己治国的能力感到羞愧,由此,一病不起,后来,更郁死于热河。
一八六一年初,文祥、桂良等满族重臣,一起向同治奕欣上奏了《统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折》,提出在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专办夷务。
南、北通商口岸分设大臣,各省办理外交事件互相知照等。
这样,近代中国的第一个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就在北京成立了,事务由桂良、文祥负责管理。
总理衙门的成立,标志着清政府在现实面前开始放弃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政策,承认国家和主权平等,是近代外交事业的一大进步。
作为君主,摆在同治奕欣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尽快剿灭清朝的第一大内忧,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虽然经历「天京变乱」,势力有了很大的削弱,但是,仍然占据着江浙、两湖等富裕省份,不可等闲视之。
此前,在战场上能够与太平军匹敌的,主要是曾国藩领导的湘军,这支团练起家的军队,开始并不怎么受重用,而且,还一直受到满族亲贵的猜忌。
经过通盘考虑,同治奕欣认为,只有打破「满汉分畛」,继续重用以曾国藩为首的汉臣,才能迅速平定形势。
于是,同治奕欣正式委任曾国藩以两江总督身分,节制江南四省军务,并授予前敌指挥、督察官吏、保荐人才等各项大权,可谓开清朝以来如此倚重汉臣之先河。
对曾国藩保举的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沈葆桢等人,也分别予以巡抚重任。
到了同治二年(1862年)的时候,地方的总督和巡抚几乎普遍为汉臣。
至此,形成了文祥、桂良等满族重臣坐镇京城,汉族官僚奋战于外的一统局面。
在曾国藩等人的全盘谋划下,同治三年(1863年)夏,天京被攻克,太平天国运动归于失败。
十多年的大乱的终告削平,同治奕欣也因而放下心头大石。
在「御辱自强」的口号下,抵住顽固保守派的强大舆论压力,同治奕欣与文祥、桂良等人主持于内,曾国藩与李鸿章等人主持于外。
开始引进外国先进武器,推行新式练兵;
开办军事工业,仿制西洋枪炮、船舰;
编练近代陆军,筹建近代海军;
开设同文馆及近代军事、科技学堂;
派遣政府考察团、派遣留学生;
购买军舰、修筑炮台等。
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于燃料、运输等方面的需求,在「求富」的口号下,同治奕欣、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又支持兴办民用工业,近代的轮船运输、电报、开矿、纺织等企业相继开办。
这些近代事业的开办,涤荡了当时愚昧、陈腐的社会空气,给古老的国度带来了生气,近代中国开始朝着现代文明的方向前进。
同治奕欣也因为主持洋务,跟洋人打交道,而被保守派戏谑为「鬼子六」。
改革开放的政策,虽然为中国带来好处,不过,同时也损害了保守派的既得利益。
朝臣载垣、端华、肃顺…等「赞襄政务王大臣」,皆对皇上改革政策极为不满,准备伺机发动废去同治皇帝奕欣的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