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台上讲课的身影,一手拄着桌子扶着下巴,在初晨的阳光下,木叶有些懒散地坐在桌子上,嘴里还轻轻打着哈欠。自从上次“寻道不得”之后,木叶慢慢放下了心思,心绪也变得平和,即便班里大半学子也已踏入了心澄之境,木叶也没有急切起来。林千秋听说木叶还未踏入,或许也听说了藏书阁长老提及木叶那日早晨之事,倒是有些惊讶,但也专门找他谈了谈,见他心态很好,也就安心了下来。不过,还是嘱托他不要着急。这也让木叶翻了翻白眼,他已经不是个小孩子了。自从爷爷萧云走后,林千秋的角色慢慢复杂起来,变得更亲近,或许更像记忆里模糊的父亲一般。
每日还是往返于藏书阁、半学斋以及日新斋,时不时在藏书阁的小本子上看到烟月的名字,但却再也未见过。不过每次签到时,他总感觉藏书阁长老的表情有些不怀好意。
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很舒服。和煦的风从半开的轩窗吹来,还带着未干的露水与远处百花园的清香。木叶轻轻动了动鼻子,神情也越发惬意起来。心里思量着:“什么时候去百花园转一转,或许另有收获。毕竟······”木叶斜着脑袋,看了一眼旁边第三排的那个有些呆呆的矮矮的男孩,李子木,木叶的新伙伴。这个名字可是让他笑了好久,后来才知道,李子木也是贫苦人家出身,父母都姓李,也不懂什么文化,就给孩子起了这么一个名字。
大概是因为名字里都有一个木字,子木同学,对木叶的感觉很好。在最初入学祭祀那天,他就喊着木叶一起来和大家讨论,和木叶的关系也最为亲近。子木同学也在前几天踏入了心澄之境,见他的好朋友木叶还未踏入,就好心来告诉他,可以去百花园试一试,因为子木就是在那里踏入的。木叶对这样一个质朴单纯的少年很有好感,似乎从他的身上总能看到云烟山下那两个孩子的身影。
想到这里,木叶的心情有些复杂。他侧着脑袋望向窗外,被四面楼阁锁住的蓝天,以及天上的如缕一样的白云。还是很想念云烟山下,毕竟,那里是他这一生大部分生活的地方,也是唯一的故乡。情绪不觉低落了下来。
不过,这是上课,而且,木叶望了一眼前面的李子木以及讲台上的林千秋,心里有了些暖意,或许还有一些人,比如烟月师姐、藏书阁长老,虽然两个人一个冷冰冰的,另一个奇奇怪怪的,但木叶能感觉他们的关怀。感情这种东西不能看表面。在这一点上,木叶的心思如女子一般细腻,也柔软。
求学之后,还是可以回去看看的嘛。木叶心里对自己这样说着。心情随之平复了下来,旋即,继续听着林千秋讲课。
······
“大家都听过修道,也都知道修真,在修者已经广泛流行于人间的现在,除了一些偏远的地方,修士已经并不神秘,甚至很多人都曾经碰到过修士,只不过你们认不出来。不过,虽然修者修士与修真修道已经相当普及,不仅仅是东古域,天下五域之中的书院私塾都会教授一些关于修道的知识,但很少会有人明白,为什么私塾只是阅读经典而不谈修道?为什么直到你们进入书院才会接触到修道法门?”
林千秋站在台上,望着坐在台下的三十多名学子,他们的目光都炯炯有神,闪烁着求知的光芒。林千秋见此心里也很欣慰,以他的眼力,自是能轻易看出台下有十多名学子,身体周围流动的韵律,而其中有几个身体已经开始泛着玉石的光芒,这昭示着很多人已经踏入了心澄之境,而其中的佼佼者也已经迈入了身合之境的门槛。
林千秋见此也是有些惊叹。不过,他旋即想到,吴仰篁对他说起的那件事,心中也有些了然。正是因为天下宗门齐聚东古域,并且借书院会讲来探寻遗迹,除了各大宗门将优秀弟子插入王朝书院之外,也有不少心思灵活之人,将自家的天赋卓越的孩儿送往书院,其目的并不是为了争取探寻遗迹的资格,而是为了能与宗门插入书院的天才弟子搭上关系,甚至是可以在书院会讲与大比时,得到各大宗门的赏识,为以后铺路。
而这也造就了,这两年来来书院求学的学子数量的增加,以及学子质量的提高。要知道,其中不少传承悠久的士族子弟也来到了书院,而一般情况下,这些弟子一直是在族内培养,直到他们最终踏入宗门。即便是皇朝八大书院,和文脉悠长的士族相比,其底蕴也稍逊一筹。
这些在脑中一闪而过,林千秋脸上挂着微笑,继续讲道。
“你们很多人或许会很奇怪,众所周知,自圣人创立文脉以来,修道之径就是求学之径。很大程度上,学问越深意味着对天地人世的体察与认知越深,而对天地人世的体察越深就意味着越能化天地之道为己力,而这就是修道之门。”
木叶心神完全投入了台上林千秋的讲课,这些东西他也未曾林千秋讲过,或许当时他年纪还小,或许也因为一些顾虑。
“而普通人究其一生也很难将天地人世穷通,于是圣人之学便成了直面天地人世的最容易也最贴近普通人、普通修士的门径。但诸子之学只是修道之门,却并非原道之体。”
众人听闻有些疑惑,何谓修道之门,何谓原道之体,林千秋并未立即解惑,反而继续道:“诸子之学,诸子之经典由此大兴于世。不过诸子被认可的原因也不止于此······”
林千秋望向众人的眼睛里闪烁着睿智的光芒,接着道:“诸子之学,或经世济民,或治国安邦,或解民水火,或平定天下,斯文之道,建立文明,庇佑人族,自然会为众人所推崇。”
望着众人仔细聆听的神态,林千秋在心中满意的点了点头,又将目光注视了一下坐在窗边的木叶,果然还是习惯那个位置,继续道:“话题扯远了,我们扯回来。我们谈到诸子之学为修道门径的问题。”
“私塾教授诸子经典而不谈修道,是出于两个考虑,一来不是所有人都会走上修道之途,教授此对于很多人并无必要,而对于经典的了解与掌握却可以帮助所有人处理日常生活;二来,私塾不授修道已成为天下通行的共识,而这原因便是······”
说到这里,林千秋环视了众人一眼,转过身去,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字:“年龄”。“是的,是年龄。即使很多士家大族,族内的私塾也不会教授修道之法门,原因就在于年龄。在这里有人可能会疑惑不解,修道不是越早越好吗?要不然怎么辨别出修道的天才呢?”
“是的,是有这个问题。在中古皇朝时期,第三次百国时代,也就是启源18567年之前,众人都以为修道的教授是越早越好。在18567年之前,历代确实出现了不少年纪轻轻的天才,更有不少年仅十五的化虚境天才,震铄古今。”
林千秋说着,眼中流露出钦慕与惋惜的复杂神色,环视了一下众人,看众人脸上有些疑惑不解,忽然想起来他们并不知道高等级的修道境界,连忙望着疑惑的众人道:“化虚境是天下公认的强者之境,当今的大秦皇朝太学院院长,大秦皇朝八大书院的山长,威震东古域的四大名将都是处于这个境界。”
众人恍然,眼中也露出了敬仰之意。林千秋见众人之惑已解,接着道:“然而这些天才后来的命运却令人叹惋,其中的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只在化虚境踏步,未有丝毫寸进,而唯有一人曾经打破了这个瓶颈,步入天命境,然而却未走过天命三问之劫,在三问之下魂飞魄散。”
林千秋沉重的声音落下,众人纷纷陷入了沉默。
“因此,当时一些大家族、宗门与百国之人痛定思痛,仔细考察前史,发现出了问题的天才都是在十三岁以下接触修道之门,而十三岁之后的,和众人无异。于是,在百国、宗门、家族的联合推动下,十三岁之下不涉修道之门成为共识,并迅速推广,而十三岁也被看做“夭年”。到后来,就演变成了私塾授经不言道的局面。后世历代都有思考这个“夭年”的问题,不得门径,后来被一个大器晚成的人找到了答案。这个人大家也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