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舆根已经伏诛,但是燕国朝廷里的紧张气氛依然没有消散,一部分伪官心中的忧虑日甚一日,以至于邺城中流言四起,暗流涌动。
毕竟很多人的屁股都不干净,慕舆根掌权时,明里暗里上过效忠表文的不在少数。权斗党争,自古以来就是残酷血腥的,清查起来少不得人头落地。
为了性命,打算孤注一掷还要搏一把的人不在少数。
故而在慕容暐重新掌权的第一次朝议上,如何处置那些投靠过或支持过慕舆根的官员,成了朝臣交锋的重点。
太保阳鹜率先出班奏陈:“起奏陛下,今天下已安,朝廷已定,元凶首恶尽皆伏诛,其余从犯宜从轻发落,以彰陛下仁德。”
阳鹜是伪燕的三朝元老,满朝公卿一半是其门下。这次慕舆根叛乱,事起突然,群臣顺从慕舆根也是无奈之举,既然社稷无恙,还是希望大事化小,对于从犯的处置上谨慎一些,不要过于严苛。
毕竟大家都是同朝为官,很多人并不是甘心向慕舆根表忠心的。可是当时也是情势比人强,都是为了性命不得已而为之。要是大举清算的话,整个燕国朝廷不得让端掉一大半啊。此时又是人心惶惶之际,万一把一些人逼得走投无路,再来一次宫变,那燕国不是自取灭亡吗。
“太保此言不妥,陛下之仁德当施于百姓,施于忠臣。今乱党既已弃君父,君父何必再施仁德于乱党,凡附逆叛贼者尽皆诛杀才合圣德天道!”护军将军傅颜道。
“护军之言失之大局,慕舆氏乱政,诽谤陛下失德,如今株连过广,岂不是落了陛下苛政的口实,于圣德不利。”阳鹜反击。
傅颜无言以对,退回班列。
因功被提拔为领右卫将军的皇甫信则奏陈道:“衮衮诸公,即食君禄,当以国朝颜面为重。老贼祸乱朝局,危及社稷,当此时也,正是忠贞热血奋起抗争,以安朝廷之时!一二宵小,屈膝逆贼,侮及朝廷颜面,杀便杀了,有何违碍?此时拨乱反正,不立君威,更待何时!”
“一二宵小,杀便杀了,皇甫将军说的容易,你可知这次逆贼叛乱,有多少人被牵连其中吗!”阳鹜怒喝道。
“现在议的是该如何处置乱党,牵连多少以后再说,太保不要东拉西扯,岔开议题。”皇甫信直接顶了回去。
“以后再说就晚了。你不知道,我来说,这次逆贼作乱,郡守以下的我就不说了,郡守以上二千担官员一百八十五人,在朝者七十六人,这等于我大燕朝廷六成的官员都参与了这次叛乱!都杀了,谁来顶替这些位置!皇甫将军你一个人又能兼任几个官职!传将出去,外人是会说我大燕执法严明,还是诽谤陛下苛政暴虐?”
“那我皇帝陛下之威严如何维护?逆贼乱党上辱君父,下虐部众,如此大不敬之罪,千刀万剐犹不足以赎其罪孽!”皇甫信说道。
“你可以这样做,一半朝臣下了狱,哪里来的人来行陛下皇命?天子威严从何而来!”
看到双方说的都有道理,慕容暐毕竟年少,一时难以决断,便将目光投向百官首位的慕容恪,言道:“还请叔父高见。”
慕容恪稽首一拜答到:“太保说的有理,都是大燕朝臣,何必如此。当初老贼逆乱,权倾朝野,朝臣遵从伪令,也是被逼无奈。今社稷既安,朝政千头万绪,若骤然兴起大狱,恐于国大不利。除了首恶元凶必须处置之外,其他人贬官罚奉即可,不必过于追究。”
慕容暐点头称是,道:“王叔此言正是,如今百废待兴,当以大局为重,除慕舆氏作乱当诛全族,其他牵连之人,只要涉及未深,有司不必苛求。中书监照这个意思拟旨吧,发给尚书台审核,待王叔看过,朕用印下发就可了。”
“陛下圣明,天佑大燕!”群臣伏拜。
散朝后,慕容恪出了宫门正要坐牛车回府,皇甫真追了过来。
“大王且慢,大王且慢。”
“哦,中领军将军有何事?”慕容恪看向皇甫真。
“太原王,臣失礼了。”皇甫真施礼道。“如今朝廷刚刚拨乱反正,皇都未稳,尚有残余叛军需要肃清,外面情势还不明朗。太原王在相国府遥控全局即可,尽量不要抛头露面,免得给心怀不轨的人以可乘之机。”
“楚季兄多虑了,现在人人自危,心怀畏惧,正是需要我等从容论事,让朝臣有个瞻仰,以平靖物议。孤若不安畏缩,又如何让百官自安。”慕容恪答到。
看着太原王容止如常、神色自若,一副大局在握的样子。平时出入往还,只带几个侍从,根本看不出畏惧,让那些还要打算胡来的人,打消了念头。并且慕容恪没有在朝堂上提议清算,反而将从慕舆根府上搜出的一应表文,当着朝臣的面一把火全部烧了。自此人心稍定,流言不攻自破。
慕容暐的皇帝之位坐稳了,赏赐有功人员。慕容恪既是王叔又是宰相,官职已经无法再加封了,太宰、录尚书事、总百揆、太原王、都督中外诸军事,已经位极人臣了。
但是平定叛乱劳苦功高,又不能不大加封赏,所以慕容暐下令赐太傅加太师和其他的尊宠: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加封食邑两万户,赐朱门龙辇。
其余功臣皇甫信除了任领右卫将军外,还赐东莱伯,光禄大夫。
皇甫真由于没有直接参与所以只是加了五百户食邑。
护军将军傅颜复职都督邺城诸军事,赐乐陵侯,右光禄大夫。
孙希则升任冀州牧加封使持节都督冀州诸军事,赐食邑两千户。
其余功臣封赏随加。
***
“陛下,把吴王调回邺城吧,让范阳王去接替吴王的职务,让吴王回都共商国是。”慕容恪在赐宴上向慕容暐建议道。
“朕准了。看到王叔这般辛劳,侄儿也心有不忍。我大燕以孝立国,敬奉长辈是侄儿的责任。您确实需要一位好帮手。吴王叔雄略过人,才堪大任。回都也好。魏常侍,着尚书台拟旨,调吴王叔回都任尚书令、青冀二州牧、使持节都督冀、青、幽、并四州诸军事,邺城开府。范阳王叔接任镇南大将军,假节钺都督兖、豫、徐、荆、扬、洛、益、凉、雍、秦十州诸军事,豫州牧,荆州刺史。”
“嗨。”魏常侍下去传旨。
*****
宫外,一处威武森严的王府。
“启禀大王,太原王向陛下建议,调吴王回邺城,副赞朝政。”
“什么?他竟然让慕容垂这个娃娃来协助他,也不愿意来请孤。”那人气的面红耳赤,青筋暴出,一怒之下掀翻了面前的条案。
“滚,都给孤滚!”那人吼道。
喝退了下人以后,那人对着中堂上供奉的金牌狞笑,阴风阵阵。
此人燕国武宣帝慕容廆少子,文明帝慕容皝之弟,景昭帝慕容俊的叔叔,皇帝慕容暐的皇叔祖——上庸王慕容评。
这慕容评年已花甲,须发皆白,虎目蚕眉,煞气骇人。早年在燕国开国,灭亡冉魏,讨伐冯鸯、张平叛军之时都立下了赫赫战功。现在还是燕国宗室当中辈分最高的。本该尊贵无比,让人仰望。
但是他性子鲁莽暴躁,刚愎自用,好意气用事,领兵打仗有一手,却不是治国之材。而且还倚老卖老,好汉总提当年勇。既没有太原王慕容恪那样的治国之才,又对吴王慕容垂的日渐崛起十分忌惮。
暴躁的性子,跟谁都合不来,动不动就摆皇叔祖的谱,以势压人。气量窄小,看不得本事比他大的人,歧视汉人官吏。多次无端打压贬斥朝廷官员。这样的人物品行,谁也不敢用。
升平三年,南晋泰山太守诸葛攸统率水陆兵马两万北出石门,攻伐伪燕,一路势如破竹,打到了黄河岸边,声势震动邺城。
慕容儁派慕容评与慕容垂率领五万步骑和诸葛攸在东阿交战,诸葛攸自持军威盛大,生了轻敌之心,被慕容垂用疲兵之计引到黄河边,燕军立于河岸高处,以逸待劳,晋军全副重甲奔袭数十里,体力不支,燕军凭高临下,两万铁骑一齐冲锋,晋军不敌,军阵被冲散,两万人马全军覆没。
慕容垂率先斩将夺旗,摧锋拔阵,得了头功,这慕容评竟然让慕容垂把这功劳让给自己,慕容垂自然不可能答应。
结果慕容评当着三军将士、数万大军的面竟然如孩童一般,不顾风度,要偷袭慕容垂。幸好慕容垂早有防备,转过身来把慕容评打了个满地找牙。
这也是慕容评最后一次出现在战场上,慕容恪看透了这位老皇叔的脾气秉性,向慕容儁建议渐渐架空慕容评的权力,让他老实在家颐养天年。慕容儁也很讨厌这位倚老卖老的皇叔,便顺水推舟给了慕容评一个太傅的虚衔让他回家养老了。
可是慕容评却不知悔改,反而认为慕容恪处事不公,借故整自己,心中无法释怀。多次进宫向太后可足浑氏诉苦,诽谤慕容恪和慕容垂。
本来这次叛乱可足浑太后是想废掉慕容暐让慕容评称帝的。可是实在不巧慕舆根造反的时候慕舆评刚好患了风寒,卧床不起,所有人都以为他不行了,就没找他。让他错过了这次造反,也保住了他的性命。
没想到这慕容评还引以为憾,自认为是他没出山慕舆根、可足浑的政变才失败的,要是当时自己称帝了就没有接下来的麻烦了。
***
“启禀大王,上墉王殿下,对朝政多有诽谤,恐有不妥。”
“罢了,随他去吧。老王叔没了实权,发几句牢骚又如何。下去吧。”
“嗨。”
慕容恪摇摇头又继续翻看《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