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晟的神策军与李怀光的朔方军合兵一处。神策军人数少,受李怀光的制约,感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李晟杀敌心切,一再催促李怀光攻城,消灭叛军,并表示自己愿为攻城先锋。这时的李怀光,已经心怀异志,他一味敷衍塞责,不肯进兵。不仅如此,他还放任部下,在长安城外肆意抢劫,祸害百姓。李晟的部队纪律严明。朔方军想腐蚀李晟的部队,把抢来的东西故意分给李晟部下。可是,李晟治军极严,将士们无人接受。
李怀光屯兵咸阳,每天逍遥自在,不思进取。唐德宗数次催促出战,李怀光不仅不出战,还暗中与朱泚联络。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晟发现李怀光心怀反意。他担心自己被朔方军吞并,请求唐德宗剥夺李怀光的兵权,批准自己移师别处。
这时,唐德宗得到一个消息:吐蕃有可能出兵帮助朱泚,夺取大唐江山。他意识到了更大的危机,准备亲赴咸阳督战,尽快消灭叛军。李怀光得到唐德宗要来的消息,大惊失色。他怀疑皇帝要夺自己的兵权,反叛的意图更加明显。
李晟发现情况不妙,不等唐德宗批准,立即移师东渭桥。
不出李晟所料,几天后,李怀光出兵袭击了未能移师的李建徽、杨惠元部。李怀光决定反叛,派部将赵升鸾潜入奉天城,做他的内应,劫持唐德宗。赵升鸾进了奉天城,当即向朝廷自首,揭露了李怀光的阴谋。唐德宗不敢待在奉天城,仓皇逃奔梁州(今陕西汉中)。
唐德宗一逃,李怀光公开与朱泚连兵,反抗朝廷。两支大军反叛,一时间气势逼人,天下震动,军民惊慌。
唐德宗逃到梁州,后悔没有听从李晟的建议,夺了李怀光的兵权。他既担心李晟和神策军的安全,又担心叛军得寸进尺,成燎原之势。面对危局,他决定重用李晟,提拔李晟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河中节度使,兼任京畿、渭北、鄜坊、商华兵马副元帅,将邻近长安的骆元光部、尚可孤部、戴休颜部、韩游环部等几路唐军,全部交由李晟节制和指挥,这等于把整个国家的安危交给了李晟。他要求李晟整顿军队,修缮武器,秣马厉兵,收复长安。
此时的李晟,重兵在手,权倾天下。他准备收复长安,可有个问题让他坐卧不宁,神策军是皇帝的禁军,家属都在长安,就连他自己的家属也在长安。如今,这些家属成了朱泚的人质。他如果进攻长安,家属必有危险。
身在长安城中的朱泚,也想拿这些家属牵制李晟。他派人告诉李晟:“放心吧,你们的家人安然无恙。”李晟害怕来人动摇军心,不等来人说第二句话,就把他一剑劈为两截。
长安被叛军占领,神策军的后勤保障出了问题。时值盛夏,士卒们还穿着冬天的裘衣。李晟同将士们同甘共苦,也身穿裘衣。将士见李晟如此,深受感动,大家齐心协力,积极准备收复长安。
朱泚派出不少探子,到城外搜集情报,结果被神策军一一抓获。将士们要求杀掉探子,李晟却让人热情款待后,把他们全部放掉。他告诉朱泚派来的探子:“为朱泚守好城,不要背叛你的主子。”探子们听了此话,百感交集,不知说什么好,心中却对李晟感恩戴德。
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三月,李怀光与朱泚反目,率部烧营,逃往河中(今山西永济市),沿途抢劫了泾阳等12县,一时间民怨沸腾,人人憎恨叛军。
李怀光与朱泚反目,为李晟攻打长安创造了条件。兴元元年五月二十日,李晟召集军事会议,讨论作战计划,提出直接攻击叛军重兵驻地皇宫禁苑,得到众将领的赞成。五月二十五日夜,李晟率军逼近京城,朱泚见李晟来攻,率军出城迎击。这正是李晟所希望的。他担心一旦攻城,战火会摧毁皇宫,殃及百姓。如果能将叛军歼灭于城外,那就太好了。李晟毫不犹豫,对叛军迎头痛击,一举攻入长安城的光泰门。
在光泰门,双方发生激烈巷战。神策军英勇无比,越战越勇,杀得叛军血流成河。叛军不敌神策军,纷纷逃入长安苑城白华门,然后紧闭城门,放声大哭。他们看到了自己的末日,后悔参与叛乱。
五月二十七日,李晟又一次出兵。朱泚派将领出城迎战,又被李晟击败。神策军的将领们建议,等待浑瑊率领的西路军赶到,对敌人形成两面夹击之势,再发起总攻,歼灭敌人。李晟则认为,战机稍纵即逝,兵贵神速,必须乘胜攻击。在李晟的指挥下,神策军发起猛攻,很快打到禁苑墙下。禁苑墙内就是皇宫。李晟意识到,歼灭叛军的机会来了。
这天夜里,李晟派兵在禁苑墙上凿开了一个200步长的大缺口,准备第二天攻击皇宫。叛军发现缺口,连夜用栅栏堵住。天亮之后,神策军攻到禁苑墙外,叛军从栅栏后边放射冷箭,挡住了神策军的进攻。李晟见将士不前,大喊:“杀敌重赏!谁敢后退,我就杀谁!”大将万顷闻声,一马当先,撞开栅栏,冲入禁苑,其他将士呐喊着紧随其后。叛军拼命抵抗,没能坚持多久,就溃不成军,向后逃窜。
就在这时,数千叛军从李晟的身后杀来。李晟率领身边百余骑冲杀过去。神策兵大喊:“李晟将军来了!”泾原兵向来惧怕李晟,一听李晟来了,扔下兵器,掉头就跑,跑不及的,跪地投降。最后,只有朱泚领着上万残兵,仓皇逃离长安。
长安城回到神策军手中。李晟进城后,严明军纪,不准将士侵犯百姓。他下令:“五日之内,进城将士不得联系家人,违者斩首。”有人暗中违抗军令,私取叛军马匹、官妓,被李晟发现后,立即斩首。将士们看到李晟执法如山,不敢胡作非为。
远在梁州的唐德宗,接到收复长安的捷报,放声大哭。他激动地说:“天生李晟,不仅是为了救我,还是为了拯救大唐社稷啊!”
朱泚逃离长安后,受到各路唐军的追杀,就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被自己的亲信杀死,并把头颅献给朝廷邀功请赏。
长安收复了,唐德宗回来了。朱泚已死,如何处置李怀光,成了朝廷争论的焦点。李怀光在奉天城救过唐德宗,唐德宗怀念旧情,想宽恕李怀光。李晟认为,朝廷不能向藩镇示弱,如向藩镇示弱,就会纵容他们,等于鼓励他们造反。因此,他坚持要杀李怀光。
最后,唐德宗同意了李晟的意见,派马燧、浑瑊讨伐李怀光。这时的李怀光,已经没了往日的神气。他一败再败,最后众叛亲离,走投无路,自缢而死。
唐德宗对李晟收复长安的功绩赞赏不已,拜李晟为司徒兼中书令(宰相),实封一千户,并刻制纪功碑,立于东渭桥,后来又让人绘制了李晟画像,悬挂于凌烟阁,供人瞻仰。
当时的泾州属于边境,驻军强悍,不服管理,几次杀掉主帅。李晟请求前往泾州,整顿军务。唐德宗封李晟为西平郡王,拜凤翔、陇右、泾原节度使。李晟先到凤翔,把作乱将领王斌等10余人依军法处死,再到泾州,又处死了一批军中叛逆。从此,泾州将士服服帖帖,听从朝廷调遣。
“泾原兵变”之后,吐蕃又多次犯边,均被李晟出兵击败。吐蕃进攻大唐不能取胜,提出与大唐会盟。李晟劝说唐德宗,吐蕃将领言而无信,不能跟他们会盟。唐德宗早已厌倦了战争,一心想跟吐蕃会盟讲和。当朝宰相张延赏与李晟长期不和,借机造谣生事,陷害李晟。唐德宗听信谗言,剥夺了李晟的兵权,晋封李晟为太尉、中书令。李晟有职无权。
唐德宗不听李晟劝告,派人与吐蕃会盟。正如李晟所料,吐蕃奴隶主不守信用,在会盟之地埋下数万精兵,将前来会盟的唐军悉数歼灭,只有大将浑瑊靠着高超的武功,夺得一匹战马逃回。这次会盟,也让鼓吹会盟的张延赏丢掉了宰相职务。
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八月,李晟去世,终年67岁。得知李晟去世的消息,唐德宗宣布罢朝5日,并亲临李府吊唁。朝廷为李晟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追赠他为太师,谥号“忠武”。
李晟是唐代为数不多的军事家之一。他戎马一生,保卫西北边防,抵御吐蕃进犯,平定朱泚之乱,挽救唐朝的命运,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李晟有15个儿子,其中最出色的是李愿、李宪、李愬、李听,特别是李愬,曾创造了“雪夜袭蔡州”的经典战例。
雪夜蔡州飞将来:唐代名将李愬
李愬,字元直,生于公元773年,卒于公元821年,洮州临潭(今甘肃临潭县)人,唐代名将李晟之子。李愬所处的时代,唐王朝已经走向衰落,当时的唐朝,藩镇割据,战乱四起,民不聊生。李愬受家族和父亲的影响,从小习武,攻读兵书,练就了一身高强的武艺和过人的胆识。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李晟平息朱泚、李怀光叛乱时,李愬还是一个10多岁的孩子。他身在名门,却一直没有取得什么功名,20多岁时,“以文荫起家”,靠父辈的名望入朝为官,但一直任内廷官职,未能驰骋疆场,施展才华。
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闰八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其子吴元济担心朝廷不让他继承淮西节度使一职,封锁了父亲死亡的消息,私自掌管了淮西军务,开始拥兵自立。
在唐朝的皇帝中,人们常把唐宪宗李纯和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相提并论,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唐宪宗确实是唐朝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立志削平藩镇,重振朝廷的威望,实现唐朝的中兴。当时的淮西节度使,辖有蔡州(今河南汝南县)、申州(今河南信阳市)、光州(今河南潢川县)。三州的周围,都是朝廷管辖的州县。势孤力单的吴元济竟敢拥兵自重,对抗朝廷,让唐宪宗异常震怒,他决定讨伐吴元济。可是,当时的官场,庸才当道,浊污横流,朝廷选出的统帅,不是腐朽的官僚,就是无能的将军。朝廷对淮西用兵3年,耗费了大量资财,均以失败告终。
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十二月,任太子詹事的李愬,对前线部队连打败仗忧心忡忡。他向唐宪宗上表,请求率军征讨吴元济。前方战事连年失利,唐宪宗一筹莫展,李愬请战,自然求之不得,遂任命李愬为唐州(今河南唐河)等三州节度使。第二年正月,李愬来到唐州前线。他在视察部队时发现,整个部队士气低落,纪律松懈,厌战情绪蔓延。这样的部队,是不可能打胜仗的。他决定先整顿部队,调整将士情绪,再寻找杀敌战机。
与此同时,围绕是否继续征讨吴元济的争论,正在朝臣之间展开。征讨吴元济3年,除了忠武节度使李光颜打过胜仗外,其他将领没打过一场胜仗。征战3年,溃败3年,大臣们害怕了,认为不能再打了,再打下去,会把朝廷的家底打光。他们请求唐宪宗罢兵休战,休养生息。朝廷重臣中,只有裴度主战。他认为,淮西是长在大唐王朝身上的毒疮,不能不除。唐宪宗赞成裴度的意见,拜裴度为宰相,兼领彰义军节度使、淮西宣慰招讨使,赴前线督战。
当时的唐军中,实行宦官监军制度。所有的部队中,都派有宦官出任监军一职。裴度来到河南郾城,发现朝廷派驻各部队的宦官监军权力太大,严重干扰部队的指挥系统。这些宦官不懂军事,胡乱指挥,将士们打了胜仗,要算作他们的功劳;将士们打了败仗,则要受宦官的惩罚和凌辱。所以,将士们个个都有厌战情绪,都不愿出力打仗。裴度将这一情况报告唐宪宗,请求宪宗削减宦官的监军权力,给前线将领军事上的决策权,重塑各级将领在军队中的威信。唐宪宗很快批准了裴度的要求,准许将领临阵决策,独断专行。
新的战场决策机制形成了。这种机制,对李愬来说太重要了。正是这种新的决策机制,解放了李愬的手脚,为李愬发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创造了条件。
有了军事决策权,李愬开始做打大仗的准备。他的目标是攻打吴元济的大本营蔡州,整个作战部署和准备工作,共分作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李愬先到各个军营慰问将士,安抚伤病员,稳定军心,然后制造假象,麻痹敌人。他的目标是攻打蔡州,却只字不提打蔡州的事。为了麻痹敌人,他故意向外界示弱,做出一副胸无大志、软弱无能、治军不严的样子。
吴元济的淮西军,接连打败各路唐军,气焰非常嚣张。他们发现名不见经传的李愬来到前线,很不以为然,后来又发现李愬治军无方,软弱无能,更不把他放在眼里。淮西军不把李愬当一回事,自然放松了对李愬指挥的西路唐军的防范。这种现象,正是李愬求之不得的。看到淮西军防御松懈,李愬心中暗暗高兴。
第二个阶段,增加军事力量。李愬制定了奇袭蔡州的军事计划,为了实施这一计划,他奏请朝廷,暗中调来2000兵马,以充实自己的军事力量。兵力增加了,李愬却不张扬。他暗中下令全军迅速修缮军械,进行秘密备战。
第三个阶段,争取淮西民心,孤立吴元济。吴元济连年用兵,狂征暴敛,致使农田荒芜,百业凋零,仓廪空虚,民怨沸腾。李愬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吸引蔡州百姓逃往唐军管辖区,对他们妥善安置,并派兵保护他们的安全。有史料记载,短短几个月,李愬部先后安置逃亡百姓5000多户。
第四个阶段,动摇和瓦解淮西军的士气。为此,李愬制定了一套优待俘虏的政策,对于投诚的淮西军将士,李愬妥善安置,大胆使用。丁士良原是淮西军的一员猛将。李愬俘获丁士良之后,不仅没有杀他,反而给他官职。对此,丁士良感激不尽。为了报答李愬的不杀之恩,丁士良献妙计,擒获了淮西军将领吴秀琳的谋士陈光洽,通过陈光洽,招降了吴秀琳及其将士3000人。最后,李愬又通过吴秀琳,设计生擒李祐。李祐是吴元济的骑兵将领,才智过人,非常了解淮西军的内情。有了李祐,李愬如虎添翼。李愬不仅免了李祐的死罪,还任他为六院兵马使。李祐得到重用,不由感激涕零,尽心尽力地为李愬攻打蔡州出谋划策。
攻打蔡州的准备工作日臻完备,李愬指挥的西路唐军士气高涨。这时,李愬开始为攻击蔡州做最后的准备。他不断地派出部队,扫除蔡州城的外围据点,进一步孤立蔡州。在一个不长的时间内,他先后出兵攻占了蔡州以西和西北方向的文城栅、马鞍山、路口栅、嵖岈山、冶炉城、西平等地,切断了蔡州与一些州县的联系,使自己部队的防线与北线唐军的防线连成了一片。最后,他让部队主力推进到离蔡州城不远的文城栅。
转眼到了九月,攻打蔡州的条件已经成熟。李祐向李愬进言,说淮西军的精兵都在外地,守卫蔡州城的多是老弱病残,我军可以乘虚偷袭蔡州城,出其不意,擒获吴元济。李愬非常赞成李祐的意见,将奇袭蔡州城的计划密呈裴度,得到裴度的批准。
十月中旬,中原大地急速降温,气候异常寒冷。十五日,原野上寒风呼啸,大雪飞舞。李愬认为,这样的天气,淮西军一定会放松警戒。这时突袭蔡州城,定能大获成功。他精心挑选3000精兵,组成敢死队,由李祐率领打头阵,自己和监军率3000兵马作为中军,又命李进城率3000兵马殿后,作为全军的预备队。
李愬特别重视部队的保密工作,9000兵马的大规模行动,除个别重要将领外,其他将士都不知道部队进军的目的地。全军上下只知道急行军,不知部队开往何方。有将领问李愬,部队开往哪儿,李愬只说东进,至于东进哪里,只字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