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说过:“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了你的脚上,这就是宽容。”
——《宽容》
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苏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脱与豁达,生命就是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无奈与感伤。
——《感悟生命》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是冰心的一首短诗,它告诉我们成功需要“奋斗”与“牺牲”,成功需要一条长长的助跑线。
——《成功的代价》
(5)故事导入式——妙趣横生寓意深刻
即以趣味横生且寓意深刻的故事作为开头,起到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启发读者的作用。如果在议论文的开头它往往还可以作为文中观点的一个论据。因为在文章的开头,点到即可,切忌详加叙述,使文章头重脚轻。
两块巨石,一块巨石被雕刻为供人们朝拜的石像,一块巨石被砌成石像前的石阶小路。砌成石阶的石头很不服的对石像说:同样都是石块,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凭什么石像高高在上,受天下人顶礼膜拜,而我们却要被善男信女们踩在脚下?石像微笑着平静地说,那是因为我经历了千刀万剐,而你们却只经过了三刀两下。
——《我也想受人瞩目》
如果想同石像一样,脱颖而出,受到别人的关注,就必须经历无数次锤打,必须经历挫折、失败的磨练。
佛印与东坡是好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畅谈佛学。一天,两人打坐完毕,东坡随即又问:“禅师看我像什么呢?”“佛!”佛印毫不思索地回答。佛印问苏东坡:“学士看我像什么?”东坡戏谑说:“禅师像一堆牛粪。”佛印听了毫无愠意,淡然一笑。东坡回到家里,开心地大笑。苏小妹问道:“哥哥为何如此得意?”东坡便将刚才发生的事情说了一番。没想到小妹不觉一笑说:“大哥输了!禅师心中有佛,故所见皆佛;大哥心中有牛粪,故所见皆牛粪也。禅师心净,大哥心秽也!”东坡听后,惭愧万分。
——《把你放在我的莲花宝座上》
(6)巧设悬念式——悬而未知揪心拽肺
这种开头利用读者对故事情节发展很想知道,又无从得知的关切和期待心理,故意巧设谜团,吸引读者读下去。
著名的声乐专家苏林教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这次参加考试的二百多名合唱训练班学生中间,有一个二十岁的女生陈伊玲,初试时成绩十分优异,声乐、视唱、练耳和乐理等课目都列入优等,尤其是她的音色美丽和音域宽广令人赞叹。而复试时却令人大失所望。苏林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中间不少是有国际声誉的,但这样年轻而又有才华的学生却还是第一个,这样的事情也还是第一次碰到。
——何为《第二次考试》
一间屋子,一横房梁,一个人,一只小板凳……
——莫小米《人心被什么打动》
哲学家与徒弟坐于草丛边,哲人问,如何能将这片草除净?有曰,用刀割;有曰,用药除,方便;也有曰,用手拔,干净。哲人笑曰,明年来。
——《爱的力量》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宗璞《紫藤萝瀑布》
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张洁《挖荠菜》
世上的事无奇不有:青蛙会弹琴,老牛会上树!有谁见过?可我真的遇上了……
——《小贝历险记》
我快要死了——我躺在病床上,四周黑漆漆的一片,十分寂静,偌大的房间里,只能听得见我微弱的呼吸声。
——《感受生活之美》
(7)自然入题式——平步探胜朴实真挚
即根据文章内容和风格自自然然入题,不加任何雕饰。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莫怀戚《散步》
父亲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冰心《荷叶·母亲》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枣树》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登,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杨绛《老王》
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李森祥《台阶》
好的开头,往往会取得“一见而惊,不忍弃去。”的效果,从而让读者“必欲读之而后快!”
二、作文的展开
文章的展开,又叫文章的叙述,一篇好的文章,怎样才能够清楚明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关键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交代明白,列出记叙的要素
一篇记叙文,要写清楚人物和事件,就要交待清楚记叙的要素。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一般来说,每篇记叙文都应具备这六要素,把这些要素交待清楚,内容则显得完整,眉目才清楚。例如《神奇的净土寺》一文,把六要素交代得清清楚楚:时间——暑假里;地点——天水净土寺;人物——我们一家;原因——早听说净土寺是个神奇美丽的地方;经过——出发、游览过程、恋恋不舍地离开;结果——净土寺真是名不虚传,我们不虚此行。由于六要素交代得清楚,使全文眉目清晰,故事完整。
(二)线索清楚,呈现记叙的线索
1.以时间为线索。如《神奇的净土寺》,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用“这天早上”和“傍晚”两个时间词,把全文贯穿起来。
2.以事件为线索。如《我的老师》一文,通过回忆儿童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七件小事为全文线索,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赞美之情。
3.以某物为线索。《小闹钟》就是这样。
4.以某人为线索。如《收废品的老爷爷》中的“我”。
5.以见闻为线索。鲁迅的《故乡》就是一例。小说以“我”回故乡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描述农村的破败及闰土、杨二嫂和“我”的巨大变化,揭示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农村破产和农民痛苦生活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6.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例如《青岛游记》一文,全文以海边、崂山、五四广场、海底世界等几处景物的描写,点明了美丽的青岛这一主题。
7.以感情为线索。这感情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曲线的。如《我的老师》以“依恋、思念、爱戴蔡老师”这一感情为线索。
(三)详略得当,分清材料的主次
叙述中的详略问题是一个取材、组材如何扣紧中心,体现主题的问题。事件往往是复杂纷繁的,但写作目的都是明确集中的,取舍如何,孰详孰略,依据的标准只能是文章的主题。凡是对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主题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写作记叙文,应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到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例如《我的老师》一文,写了七件事,前五件略写,后两件详写,因为后两件事体现了“我”和孩子们对老师的热爱达到了新的高峰,集中地反映了作品的主题。如果前五件事不写,文章内容显然单薄,也会大大削弱蔡老师对孩子们的关怀热爱之情。
(四)领悟记叙的人称
记叙文中使用的人称不同,其表达作用也是不同的,阅读中应仔细体味。叙述有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之分。第一人称叙述有“我”和“我们”,在文章中有的指作者自己,有的指文中人物如主人公(如《泪水的味道》)、见证人(如《敬畏生命》)和线索人物(如《我的老师》)作者都是把自己当作故事的见证人写进故事中去的。好处是便于作者直接充分地表达思想感情,让人感到亲切自然,不利之处是受到局限,特别是他人的心理不好表达。第三人称叙述有“他(她)”和“他们”,作者以局外人的身份来叙述他人,这就自由客观,但缺乏可信度和亲切感。有的文章,出现第二人称的地方很多,如果全部是第二人称在叙述,这其实是第三人称叙述,如果在众多第二人称中出现一个“我”来叙述,其实还是第一人称叙述。
三、作文的结尾
文章有了良好的开头,生动的叙述,必须还有一个精彩的收场。好的结尾会令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同样,一篇主题鲜明、构思新颖的文章,如果结尾不好,会使整篇文章黯然失色。
结尾常犯的错误
(1)拖泥带水。结尾意思已经明了,却迟迟不肯结尾,冲淡了文章的主题。
(2)画蛇添足。即全文已结束,本可耐人寻味,但作者仍不放心,偏要多说几句。把文章的延宕部分统统捅破,把该留下空白的人物和事件交待的过于直白,该“藏”的未“藏”,不该“白”的过“白”。
(3)空喊口号。在结尾处大喊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口号,往往超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的“度”,这种结尾大煞主题。
常见的结尾方法:
(一)照应式结尾
结尾点题,与文题遥相呼应;或与开头相照应,收拢全文。这种结尾法,适合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
例1:《颐和园》的结尾是:“颐和园的景色可真美啊!”与开头:“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首尾照应,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例2:《白杨礼赞》的开头: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结尾: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吧,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二)引申式结尾
结尾展开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化主题;或总结提高,使主题得到升华。这种结尾法一般适用于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
例1:《高大的皂荚树》文中对皂荚树及其相关事件进行了叙写。结尾写道:“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例2:《枣核》围绕枣核叙写了自己与朋友的事情。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例3:《记一辆纺车》写了革命时代纺纱织布的记忆。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
(三)自然式结尾
即用事情的结果作为文章的结尾,事物叙述完了,文章随之结尾。这种结尾法,适合写人、记事的文章。
例1:《麻雀》写了自己带着猎狗打猎遇见麻雀的事情。结尾写道:“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例2:《飞夺泸定桥》写了红四团夺取泸定桥的经过。结尾写道:“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四)点题式结尾
结尾总结全文,点明文章的中心。这种结尾法,适合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是我们常用的结尾法。
例1:《美丽的小兴安岭》作者在总分述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变化和土特产及名贵药材后,用“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点题结尾。
例2:《一个苹果》叙写了在战争中极度缺水的情况下,战友们不忍吃一个苹果的事情。结尾写道:“我真有点不满意了,刚想说几句责备的话,命令大家认真地把苹果分吃了,可是,我忽然觉得周围的空气格外沉静。在昏暗中,我看见一向表现乐观的步话机员李新民,面颊上闪动着晶莹的泪珠;借着洞外射进来的微弱的光线,我看见每个同志都在用手擦着眼睛。一种强大的感情立刻向我冲来,一瞬间,我像给什么东西塞住了喉咙似的。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我被这种发自阶级友爱的战友间的关怀深深激动着,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
(五)逆转或意外法
关键要出人意料,急转直下。
例:作文《感激》,有位考生写了患绝症的舅舅与舅妈之间动人的生活故事,插叙中曾出现舅舅患病前舅妈说过的一段调侃话:“你舅舅就知道贫嘴,一个空话匣子,从没见他写个只言片语,老了连一封可以翻看的情书也没有。”结尾处写到舅舅终于溘然长逝,作者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出人意料地“点”出以下内容:“舅舅死后第三天晨报上,我们看见了舅舅的‘情书’,登在‘征婚启事’栏里,用醒目的黑体字:‘吾妻,32岁,我以与她生活过5年的经历作证,她是最好的伙伴,是本人此生遇到的至宝,本想一生一世悉心珍藏,无奈天不遂人意,我将先她而去,谁能替我好好珍惜,我在天堂将感激不尽!’舅妈捧着这封情书,泪水直流。”
(六)追问拓展式
这种结尾的方式,常常是在文章结尾处以反问的形式提出问题,引导读者思考。
例如,《角度》的结尾运用的就是这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