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诸葛鲁再一次的排队走出贡院大门的时候,就有人问自己是哪里人?要去哪里?诸葛鲁感到纳闷呢?这是什么意思啊?这考试还没有考完呢,怎么就有人问这样的事情啊?
“三少爷,快去吧,给你号牌。”
宗坤依然准时的给自己排好了号牌。
诸葛鲁赶忙去了,在出来的时候真是感觉轻松了许多,好像一股怨气都被自己排泄的无影无踪。
诸葛鲁不想在号房里解决,自己真的受不了,不是自己有洁癖,而是没心情写下去。
三天被关在那个几平方的“笼子里”不让出来,还真的有些不舒服;哎,如果不是自己有这样的切身体会,还真不了解科举之路的艰辛与恶心啊。
“宗叔,我刚才出来的时候,有人问我哪里人?去哪儿?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诸葛鲁有些不解的问宗坤。
“三少爷,这是有些举人出来,感觉自己没考好;不想再考了,想早点回家,这几天我在贡院附近的饭馆里听说了好多关于举人老爷们稀奇古怪的事情。”
宗坤若无其事的说道。
“这是弃考啊,多么不容易才考到举人,就这么走了,不可惜吗?”
诸葛鲁自言自语道。
“三少爷,别想那么多了,和咱们没关系;只要三少爷你不弃考就行,别人弃考那是别人没本事呗。”
宗坤还真把自己当成真的诸葛鲁了,还真以为自己真的能高中,诸葛鲁心里暗想道。
“嗯,走吧,去吃饭,吃完饭回客栈好好的休息一下,明天最后一场了。”
诸葛鲁说道。
当第三场试卷发下来的时候,诸葛鲁一看有一些激动,是两道策论题目。
“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这是《四书》之一的《孟子--尽心上》孟子的名言。
诸葛鲁很喜欢孟子,如果说孔子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教主的话,那么孟子就是这个教最大的护法,确切的说就是一个文学理论斗士。
他说的话比孔子犀利的多,不再是手握教杆循循教导,而是手持钢鞭的训斥。
这也许和自己所处的时代不同而不同吧,毕竟,孟子是处在战国时期,那个时候的战争已经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意义”了。
很多诸侯国的国君都怕见到孟子,在接见他时都是大臣代为行礼接见,然后再把孟子的学说思想告诉国君。
诸葛鲁看着这段话,怎么就感觉孟子好像没有说完;也不是在正面说的,好像是从反面说的,还是总结性的,又好像在提醒后来人应该怎么做。
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孟子说:有侍奉君主的人,那是专把侍奉某个君主当作快乐的;有安定国家的人,那是把安定国家当作快乐的人;有不在职位而保全天理的人,那是知道‘道’能在天下推行了然后来行道的人;有圣人,那是端正了自己而外物随之就端正的人。
蝶恋花--沧桑悟
陌上寒烟秋复暮。
解佩江南,谁会凭栏诉。
只道佳人摇玉步,便当红影桃源树。
庭院黄昏花似雾。
一缕行云,鸿雁难光顾。
情到深时情末路,旧人教授新人赋。
蝶恋花--今生无缘
最忆江南烟水路。
半步桃花,确实黄梅雨。
拟把闲筝弹旧赋,画魂成影秦淮女。
二十四桥千百树。
明月当歌,谁卷兰亭絮。
蓝草斜光难欲语,作词空曲何寻侣。
在科举的封建时代,是不允许写一些风花雪月的。
但是,宋词中大多是些郁闷,苦闷的词牌,都是些失意的文人骚客创作的。
这些名义上是写爱情和感情的词,都能从反面看见和折射当时的社会环境,都能诠释一个国家的实际情况和一个文人的报国情怀;这就是所谓的宋词表面是写一人,一物,一事而实际上是写的为国为民的大胸怀,只是和诗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自己的这些宋词八股文,诸葛鲁相信一定会被考官们看懂的,只要他们不违心的把自己给“喀嚓”掉,那么自己就会有发展的空间。
这两首宋词一首是自己写的,一首是白玉婵写的,是在他们相遇的那个小院了写的。
诸葛鲁想到这儿,有些饿了,开始咀嚼起干肉来,一边思考下一个题目。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这是《中庸》中哀公问孔子的原话。
愿意是说:“周文王,周武王推行政治的方法,来办理政治,在世时,推行其治理政策,过世以后,其治理政策就废了”。
诸葛鲁看着这个题目踌躇了半天,这是什么个意思呢?难道万历这小子想效法古代圣贤来治理天下?还是假借古代圣贤的口来麻痹当世的老百姓呢?更或者是他想看看大明朝有多少忠臣**臣呢?这个时候严嵩已经垮台了啊,他还看个什么劲呢?这小子太难琢磨了也。
诸葛鲁思索了一下,忽然有了主意,对,就这么办吧。。。
高阳台--落花已是秋风送
山月阴阴,天河入户,柳前红暗分残。
巷里青深,千楼惨淡平川。
落花已逝秋风送,转朱阁,斜影身寒。
去无情,切莫登高,思满荒滩。
长江万里归帆尽,奈天涯芳草,楼里轻烟。
半步街亭,成居欲语难眠。
轻愁不剪相思影,上西楼,又怕凭栏。
若飞鸿,别到窗台,山外轻弹。
高阳台--草前系马长安路
流水清寒,烟花易冷,山亭小径临窗。
来晚鸿音,不知谁正斜阳。
草前系马长路,满思心,何事垂杨?
付经年,相许天涯,慢叹流光。
红尘自有多情物,莫花前莺翠,月下悲伤。
酝酿风愁,流连渔火西江。
徘徊花影秋光瘦,总是缘,如故芬芳。
望前程,几片阴云,千里苍茫。
当诸葛鲁写完这最后的两手宋词时,三场科举考试之路也宣告结束了,是成是败,天注定。
这三场的六个题目,诸葛鲁都是用宋词写成的,都是选取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小景观来折射题干,题目和引申的意义,并且都用了“春秋笔法”。
自己不想写那些死的八股,华而不实,千篇一律,空洞,虚伪。
自己就是想把自己的感受下出来,也是自己来到大明朝所见、所感和所悟,相信会有一个公平的论断。
就算没有,就当是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慨吧。
诸葛鲁回到“高升客栈”的时候,已经是黄昏时间了,吩咐宗坤到吃晚饭的时候别叫自己了,这几天太累了,想好好的睡一觉。
“诸葛鲁,你好大的胆子,竟敢抨击朝政,妄加讳言,难道你不怕死吗?”
一个头戴皇冠,身穿龙跑,高高坐在龙椅上的小子怒目看着自己。
“皇上,臣没有啊,臣是冤枉的啊,臣的文章都是取之民间,都是老百姓的心里话。”
诸葛鲁大义凛然的看着这个毛小子--万历皇帝。
“是吗?我看怎么就不是呢?那你解释一下你的文章吧,朕要看看你怎么自圆其说。。。”
“皇上,诸葛鲁这三场考试都是用宋词所做,根本不符合八股的要求,并且里面有好多都是胡说,抨击当今圣上的颜面,此等算儒应该判罪啊,皇上。。”
诸葛鲁看见一个好像是一品大员的文官说道,一脸的奸相。
“皇上,诸葛鲁的这几篇文章,是符合八股要求的,只是没有成句成段成章的写,而是用词的形式表达的。并且里面的内容是从题干的反面,则面和结语来阐述的,这样的文章本朝还没有过呢?应该给予一个公平的论断,请皇上三思!”
一个貌似二品大员的文官说道。
“既然这样,那大家来说说吧,应该给个什么结论。。”
万历这个大学生说完眯起小眼睛不知道想什么呢。
这时,诸葛鲁就听见大家在说着,正反两个立场,有的赞成,有的反对,有的不发表意见;还有的甚至和万历这小子一样,把眼睛一眯装作什么事情都看不见,听不见,好像与自己无关似的。
“哎,这就是官场啊,那真叫一个蛋疼的不行。。。”
诸葛鲁自己心里嘀咕。
“怎么样了?各位臣工,有结论了吗?”
万里这小子好像坐得不耐烦了。
“皇上,我等二十几人,不同意。”
一品大员说道。
“皇上,民心不可违啊,皇上此次恩科,不就是要选拔天下读书人入仕,来更好的为天下老百姓做事,为皇上分忧吗?这样的此等英才不用,岂不是大明朝的损失吗?我等十人赞同。”
二品大员在给自己据理力争。
“那好吧,既然这样,那就把诸葛鲁推出去,革除举人身份,流放岭南。”
万里这小子说完抬屁股抱着美眉走了。
旋即就有几个殿前锦衣卫把自己架出去了。。。
诸葛鲁猛然的在梦中醒来,一身的冷汗,又做梦了,这次还是在宫内,金銮殿上。
诸葛鲁细细的品味着这个梦,不会是真的吧,如果真是这样,那自己可就惨了。
流放岭南,那鸟不拉屎的地方,到处都是蛮夫啊,毒蛇啊什么的,更可怕的还有那彪悍的苗寨,他们都是自治。
自己一个汉人到哪儿还不得给欺负死啊,就算不欺负死那也得被活活的累死,打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