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高考落榜生要从此务农,结局不外乎两种:也许他能得到别人的帮助,生活有所改变;也许他会很快接受农村不良习气的道德标准,而变坏了。二者必具其一。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不好不坏,处于中不溜的生存状态,是根本做不到的。因为有句贤言:哪个背后无人说,哪个背后不说人。
可是在现实的生活里,原野自卑得连出门的勇气都没有。每次出门前,都要从门内探出脑袋环顾一下四周,他像一只老鼠处处躲猫似的躲着人们,生怕被人撞见。他甚至怕他的走路、姿势和说话在人们面前显出什么不妥当来,遭到别人的一阵讥讽。其实,他的心思时时刻刻想做出一番事业来,以此证明自已的能力所在。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成功。
屋后荒峦岗地,开垦出来种点黄豆、小麦,应该可以的。原野看上了这片荒地,他想通过劳动来证明自已具有一个农民吃苦的能力。他的想法,很快获得了母亲孙玉兰的同意。那个时期,南方的黄豆、小麦销售市场很活跃,农村家家户户跟风似的耕种。
原野选择这片荒地开垦的另一个理由是,这里是一个很少有人光顾的地方,他在这里劳动,可以避开乡亲们的视线,可以远离人们的闲言碎语,可以抛开世俗名利的纷争,可以在这片安静的小天地里静静思考,可以展示一个属于表现自已劳动能力的机会,可以以鸟以树以花草以万物为伴……在这里无忧无虑地劳动,就算苦一点,何乐而不为呢?
做农民就得像个农民的样儿。一个月后的一天,像和什么人赌气似的,原野穿了一身破烂的衣服,“装”成了一个农民。其实,村里还没有一个农民穿得像他这么破烂。他参加劳动引起了父母的议论。一方面,认为他吃不下苦,做上一天两天说不定就倒下了,很同情他。另一方面,这个村文化人不多,一看原来的“书先生”变成了一个叫花子一样打扮的人,对他很惋惜。
红垄村缘于地形是垄,土壤呈红色,故称“红垄”,也有称之为“红家垄”。红垄村村子不算小,一共九个村民小组,当年有八百多户人家,错综散落在一条两公里长的高低起伏的丘陵之间,一条不大不小的水渠,渠里一股常年不断的水流,在村脚下淌过,注入了隽水河。沿丘陵一路的低凹处,是农田;沿丘陵一线的高凸处,是地块。田地富余,土壤肥沃,改革开放初期,人均达到两斗五升的田面。解决温饱问题绰绰有余。
原野家在红垄村九组。第一天开垦荒地,秋阳暖暖,他就把上身脱了个精光,拼命地挖了起来。半个小时过去,两只手便拧起满了泡。他全然不顾,仍然不停地挖。泡拧破了。手上很快出了血,锄头把都被染红了,但他还是那般疯狂扬起锄头干着。
母亲孙玉兰跑过来,看到原野像疯子一样地傻干,吓呆了,劝他休息一下再干,他摇摇头,无论怎样讲也不听,只是没命地挥起锄头……
孙玉兰实在看不下去,跑过来把锄头从原野手里夺下,扔到一边,两腿气得发抖。硬是把他拉到一边,不让他逞凶了。母亲孙玉兰有一颗极其善良的心。她爱她膝下的两个儿子。有一点好东西,自已舍不得吃,总是给儿子手里塞。尤其是原野,他疼爱有加。原野高考落榜后,她没有半点责怪,反而不断的安慰和鼓励。现在看见原野这般拼命,两只嫩手被锄头把拧了个稀巴烂,心里实在受不了,苦口婆心的再三“念经”:“刚开始劳动,不能逞强,凡事有个适应过程嘛。往后的日子长着呢!唉,你这个犟脾气!”
原野此刻才感到他的手像刀割一般疼。他低着头,咬着牙极力忍着,说:“妈,做农民不是很苦吗?不是要勤劳吗?我现在把最苦的活儿尝试尝试,以后就什么苦活也不怕了。你不要管我,就让我这样干吧。再说,我现在思想上很乱,劳动苦一点,皮肉疼一点,我就把这些痛苦的事都忘了。”
他抬起头,咬着牙,显出一副对自已残酷的表情。母亲孙玉兰的脸上淌着泪水,哭着说,“伢崽,你听娘的话好不好,你这样下去,这双手要成残废了呀!你现在回去,你现在就跟我回去,我去帮你包扎,等手好了,再来挖……”
原野坚决地摇了摇头:“不!手烂掉就烂掉,我坚决要干!”他说完就站起来,向地块走去,握紧锄头把又干了起来。阳光晒着他通红的光脊背,汗水很快把他的裤腰湿透了。
看到儿子原野如此疯狂的模样,母亲孙玉兰坐在地上哭了起来。原野一个人开垦了一道地畔,然后抱着水杯一口气喝了个精光。
现在他一屁股坐了下来,浑身骨头散了架,两只手掌像抓着尖针,疼得万箭钻心。
不过,他也感到了一种成功的喜悦。他让所有的乡亲们看见:他们衡量一个真正的农民最重在的品质——吃苦精神。原野要让乡亲们相信,要让父母相信,他不是一个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