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祥青的生意并不复杂,在北京从废钢铁商贩手中整车买下废钢铁,然后运回唐山倒卖给钢铁厂。可问题是,这时的张祥青对废钢铁的质量分类根本不熟悉,又特别讲义气,对人很轻信。对第一车废钢铁,人家说“虽然质量不太好但还是能用,以后再给你好的吧”,初入商海的张祥青对这句话全信了。回到唐山别人一验货,方才知道上了大当亏了大本。
第一笔重要生意亏了本后,不同的商人有不同的选择,有人会收手不干,或转向掉头。天生不服输的张祥青在第一笔生意大亏之后,反而选择要坚定地做下去。他冷静地分析了情况。认为,虽然当时做废钢铁生意的人很多,关系复杂,对新加入者很不欢迎,常常要欺负他们。但是,这一生意大有可为,因为北京有稳定的废钢铁货源,光首都钢厂的垃圾山,他们就挖不完;而唐山大小钢铁厂很多,需要大量废钢铁作炼钢原料,有稳定的废钢铁市场。而且,废钢铁生意很苦,有人还认为“下贱”,能坚持下去的人并不多。自己是孤儿出身,拾破烂长大,吃苦耐劳、忍受欺负的能力,肯定超过一般人。他认为自己最适合做废钢铁生意。
后来,果然如他预料,在激烈的竞争中,许多人纷纷改行。而在这一行业几年就赚出数百万身家的,却是意志坚强的后来者张祥青。
废钢铁生意之苦,也如他的预料。当时,张祥青每星期往返北京三趟。每一趟的情况大致如此:傍晚从唐山出发,到达北京已经是深夜。白天落实废钢铁货源并装好车,傍晚从北京押货出发,回到家已凌晨三四点,碰上大雾天气则更晚。不管多晚,早上八点前必须起床,赶往唐山卖掉废钢铁,当天傍晚再赶到北京,这样周而复始。睡眠严重不足,他只好在车上打盹。那时的大货车根本没有空调,一路风尘,满脸满头脏得不成人样,可回到家,张祥青累得连洗脸洗头的气力都没有了,常常是躺在炕沿上,由张荣华给他洗,洗着洗着,他就睡着了。
吃苦还在其次,更关键的是要处理各种关系,打通各种人脉。现在,大家说张祥青很会处理人际关系。他这种能力主要是那时练出来的。张祥青自己总结说,要得到人家的信任,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得靠真诚。
张祥青有一件事最为合作伙伴津津乐道。当时,张祥青的废钢铁生意有几位合作伙伴,说好合作伙伴固定按每吨废钢铁30元分得利润,其余的一切收支均由张祥青包干负责。这对于合作伙伴而言,本来就是旱涝保收的好生意。可是到了年底,张祥青找他们算帐来了,说这一年废钢铁生意利润很好,每吨利润不是30元,而是100元,这每吨多出来的70元要跟大家一起分配,张祥青还要对每个人再分一大笔钱。合作伙伴先是大惑不解,做生意哪有张祥青这样死心眼的傻瓜;然后,他们为他的诚信而感动;最后,他们佩服张祥青做生意高明,眼光长远。这件事在圈子里传播,张祥青有了意想不到的好口碑,他生意上的合作伙伴和朋友越来越多。
到1993年,短短两年间,张祥青在废钢铁行业赚到了300万元。这年,张祥青24岁,他早早成为了百万富翁。
漂亮转身,办起自己的钢铁厂
张祥青的废钢铁生意顺风顺水,利润丰厚。可是,他已经在考虑转向了。亏了本要坚持,赚来钱要转向,这是什么生意经?张祥青的生意经是这样的:“一条路走久了肯定会死,所以就要变,要寻找新路。”
孤儿出身的张祥青一直有很强的危机意识,做生意后他十分注意观察市场趋势,对市场动向有极敏锐的感觉。他发现1993年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后,国内整个钢铁市场开始出现回落。他的废钢铁是卖给钢厂做原料的,而当时很多小钢厂开始关闭了,卖废钢铁给这些厂,根本收不回钱。那些还在生产的钢厂,产品也开始滞销,形成三角债,他的废钢铁仍然不好收钱。他认为,今后几年,他这种简单、粗放的废钢铁生意可能不好做。但同时,他发现由于唐山的大量小钢铁厂不景气,所以收购这些厂的成本很低。他觉得是一个机会,他想趁这个机会从原料供应商向钢铁生产商转移。
张祥青的特点是考虑好了说干就干。1994年,他先尝试成立了唐山顺达冶金原料厂,这个厂虽然说只是把废钢铁分类、破碎、烧结,再卖出去,但毕竟比简单倒卖废钢铁上了一个大台阶,他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个钢铁原料加工厂。他把废钢铁先送到自己的工厂,加工后再卖给那些没有分选、破碎、烧结设备的钢铁厂,销路比卖废钢铁广阔很多,产品的货款也好收了很多。牛刀小试,张祥青尝到办工厂的甜头,信心大增。
1998年,张祥青仍然利用拥有废钢铁原料的优势,租赁了丰南一家倒闭的集体制钢铁企业,成立了丰南冀发特种钢材有限公司,开始加工钢材。1999年,又在滦南租赁了拥有高炉、转炉的倒闭的钢铁企业,成立了唐山合利钢铁厂。
几年前还是钢铁工人的张祥青,不但办起了自己的钢铁厂,而且一口气就接连办了好几个不同类型的钢铁厂,从原料生产到炼铁、炼钢,再到钢材加工,他几乎把一座钢铁联合企业的全部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历练遍。尽管这些工厂的规模都不大,却给张祥青带来了可观的利润。到2000年,31岁的张祥青已经悄悄成为了亿万富翁。
别人是小富即安,而张祥青却是大富不安。他认为自己已经有了资金,在钢铁行业有了丰富的经验的和丰沛的人脉,他不能再满足于经营几个小钢铁厂,他要寻找一个大平台,去干一番大事业了。
闪电战,奠定钢铁王国基础
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正当张祥青绞尽脑汁考虑扩张的时候,2001年,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果然就来了。
在有些人看来,这根本不是机遇。一家大型钢铁企业天津渤海冶金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因经营不善,倒闭多年,现在要处置资产。不少人认为,收购这家企业存在很大风险,如果这家企业还能经营,哪里还会倒闭呢?还有些人到这家企业走马观花地看了一下,就摇头而去。当年天津的这家工厂实在不堪入目:到处都是芦苇和水坑,周围村民随意到厂里抓野兔、捕鱼虾、放牲畜,众多设备都已锈迹斑斑……这样的“钢铁厂”,拿来有什么用?
张祥青带着7个骨干来到天津,对这家企业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和周密的分析,结论却完全不同。
他认为,这家企业规模很大,设备齐全,占地宽广,完全有条件发展为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从地理上看,这家企业在天津葛沽镇,紧靠京津溏高速公路、国道和铁路,交通十分便利,人流和物流都十分方便,能够满足钢铁企业繁忙生产、大量运输的需要;他还很有远见地想到中国以后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一定是在沿海布局,这家工厂离天津港很近,未来具有别人难以相比的竞争优势;另外,当地政府非常希望救活这家大型企业,注重政府关系的张祥青,当然知道政策对一家企业的影响。
张祥青的考虑非常具有战略性,他认为进入21世纪,中国的钢铁行业会出现爆发性的增长(后来,中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果然如他所料,钢产量从2000年的1亿多吨增加到2007年的5亿吨),这种大发展,对他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机遇,他要紧紧地抓住这个机遇。
这样分析之后,别人眼中的破烂货,在张祥青眼里简直就成了香馍馍,他恨不得马上就趁热一口吞下。
下属说董事长张祥青雷厉风行、举枪就打、决断果敢。在收购天津渤海冶金公司这件事上,张祥青的个性特点,表现得最为鲜明。
从得到信息到考察、谈判、决策,再到最后签订以2.8亿元收购天津渤海冶金公司的合同,张祥青仅仅用了14天。而这类大型收购,一般都要用一年半载,耗时几年,也不奇怪。业内人士非常佩服这次收购,说张祥青简直是打了一场漂亮的闪电战。
2001年4月28日,合同刚一签订,张祥青立即投入6000万元对天津厂区进行修建。他果断地把当时唐山两个钢铁厂的全部利润用于天津工厂恢复生产,那真是一个大赌注。
5月1日天津荣程联合钢铁公司挂牌,5月28日,第一台高炉流出火红的铁水。仅仅用了一个月时间,停产多年的钢铁厂开始生产了。
张祥青这场收购闪电战,一举奠定了他的钢铁王国荣程联合钢铁集团的基础。
2007年,荣程联合钢铁集团的销售额达到285亿元,利税29.7亿元,上缴国家税金突破11亿元,它是天津百强民营企业第一位,中国企业500强第159位。
张祥青在《2007胡润百富榜》上,排名45名,他的财富达到130亿元。这年,张祥青38岁。他的财富积累,从零到百万元,花了9年;从百万到亿元,花了7年;从亿元到百亿元,又花了7年。
现在,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已成为以钢铁为主业,涉足国际贸易、园林绿化、矿业、煤化工、综合利用等多领域的大型民营集团企业,分支机构和分公司遍布全国,并正在向菲律宾、澳大利亚、巴西等国进军,进入资本市场的步伐也在加快。一个国际化企业集团正一步步在渤海之滨崛起。
2010年10月28日,2010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发布,天津市共有5人入围福布斯榜单,张祥青夫妇以59亿元蝉联天津首富。
唐山孤儿的财富传奇,何其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