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造字都很有寓意。“孝“字在甲骨文中,头上部分”土“,表示老人的长头发,底为”子“字,其表意是独生子背负着或搀扶着老子,引申开来就是孝敬的意思。
人老了总要受到家人、邻里、社会的尊重、尊敬。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倘若为人子者,不论何极,连自己的双亲、祖辈都不尊、不敬、不孝,何言“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过去一张状纸可以告他个忤逆之罪,很可能由此断送了前程,愧疚终生;如今,也可以请他上公堂评理,或者让道德法庭出来主持公道,把他“搞臭”,让他抬不起头来。因为老人也是社会的财富,人格受尊重,生活得照顾,既是人之常情节,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是“善事父母”,缅怀祖先,牢记宗功祖德。
孝,是“立人之本”、“人化之本”,是中华伦理持续发展的内在基因。
孝,是亲情之爱,是形成个人品德之根源。“道由孝生”,孝乃德之本。聚德开能报诸恩(父母、国政)。
因为,以血缘和亲情为中心而建构的伦理道德,仍然是整个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千百年来,孔孟学说的孝道思想之所以绵延不辍,其道理即在于此。
孔夫子说过“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也!”又说:“规章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他认为,只要能妥善地处理好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对关系,社稷就会安定,天下自然太平。
为了处理好这五对关系,孔子又以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温良恭俭让来规范群伦,而这一系列的道德规范中,又以“孝”为中心环节,所谓“百行孝为先”。他为群伦说孝,要人们加强修养,守德养德,可谓用心良苦。而后代封建帝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也为孝道的拖行而推波助澜。其间,最具影响的是《孝经》、《孝子传》一类书籍的刊行,和“二十四孝”传说的流播。如今,《孝经》、《孝子传》是没什么人去读了,但“二十四孝”的故事至今还在民间流传。不少宗祠庙还镌刻着“二十四孝”图诗,舞台上(特别是农村草台)还经常演出以“二十四孝”为内容的戏剧、说唱。“入孝”、“出悌”依然是宗祠家庙大门两侧不可缺少的额联佳句。
当然,时至今日,我们不可完全提倡孔子的所谓“百行孝为先”的说教群论,但作为敬老尊严提出,乃有历史曙光之处。至及宗祠家庙,随着历史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也许随之消失;或者逐渐被型的公民道德架构所取代。然而,至少可以说在相当历史时期里,借之有鉴,众唱:“百姓如一家,千家万户融中华”。
尽管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孝道的传播与教育,但逆子佞臣哪能个朝代也没少见过。西晋末,北方匈奴崛起,为五胡乱华之首,建立刘汉朝迁,但因皇帝刘聪**杀弟,很快便亡国灭种。接下来是石勒的后赵,即发生太子石宣的东父抢班的阴谋,再则有石遵的弑帝杀母之举,于是后赵朝廷也逐步走向衰亡。再说隋朝,杨广弑父蒸母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隋朝兴得快,灭得也快。华阴杨氏家族也就在这剧烈的动荡中,从中原大地上销声匿迹。
历史告诉我们,封建帝王总是言行不一的,总是与孔夫子的倡导背道而驰的。嘴上仁义道德,私下里男盗女娼,很能说明封建统治者提倡孝道的虚伪性!可以说,纵观三千年历史,作为奉行孔氏学说上做到“完全彻底”,较之而言,朝朝代代难以衡量,这是社会烙印所语。往往说的多,做的少:曲解的多,正说的少;作为权术而馐的多,身体力行的少。上行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孝育”的成效也就大打折扣了。
尽管中华传统孝道有过时陈旧之处,也有维系宗法社会等级制度的痕迹,有的甚至还涵盖着封建迷信色彩。但,讲孝不等于“封建”与“落后”,孝道的精华是不能抹杀和扬弃。笔者以为,我们很需要认真反省近百年国人对于孝道的偏见与成见,用与时俱进的观点和态度,进行认真的梳理、转化和建设。怎能承接中华孝道美德?怎样培养孩子们的孝心?怎样让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贤、和谐融洽的良好生态?的确需要我们去探究,去回答。
2000年初,中学生“徐力杀母”事件,使国人惊讶,发人深思。其实,在各种媒体上,也经常有“不孝子”劣行的报道。遗憾的是,在积极倡导精神文明的今天,“崇孝”的教育并未在全社会引起广泛的重视。崇孝教育,不是灌输“愚孝”,束缚年轻一代的个性;而是将传统美德植入人们的大脑,提高人们敬老尊严的道德素养和形成重孝、讲孝、行孝的社会风气,从而有力地培养年轻一代涵养民族精神,确实树立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在正常社会生活中,确系使每一们老年人真正能够心安理得地颐养天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古话还是值得时常提起的。
人口统计数字表明:再过15年左右,我国将是一个拥有3亿至4亿老年人口的老龄化大国。对于以“养老”、“敬老”为中心的孝道建设,显得十分迫切与重要。在经济尚未发达,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十分完善的今天,强调崇孝,激励行孝,弘扬孝心,就应该从少年儿童抓起,从日常生活抓起,从领导干部带头做起。不需要在寿终正寝时的大肆铺张的葬礼、葬仪,不需要花大笔钱或贷款去为死者筑坟修墓,而需要的是,对已至老境的老人,给予关怀、安慰、照顾和体贴,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发挥余热的同时,平安愉快地走完人生旅途的最后一段里程。就是经济发达的地方,亦还需要“孝顺”精神口粮古之遗爱:“孝孝志奶附应承”,“沉香七岁救母亲”;“安安七岁去送米”,“关公七岁去当后”;“孟崇哭竹孝顺父母”,“卧冰救鲤孝敬双亲”;“悯子肯穿芦花没怨恨继母”,“目连求母上西天”。当代农村,已有不少地方正通过“兴孝道,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制定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如组建成”村民道德协会”,编写《美德读本》,张贴“孝心榜”,评比“文明户”等等。这,对于家风、村风、世风的转变,必然产生很好的作用。有一首“家庭孝道五字歌”很有意思,可视为现代版的《孝经》兹录于下,权当本文的结束语。歌曰:
农家众张亲 端坐听我言
人生来世上 做人确实难
劝君对爹娘 孝顺理当然
父母养儿女 恩情重如山
人老年纪大 千万不能嫌
衣被勤换洗 饭菜应煮烂
生病请医生 侍奉在床前
入冬添衣被 老人怕天寒
入夏蚊子多 挂帐睡得安
看戏看电影 接送勤扶搀
凡事想得细 给点零花钱
老人心中乐 益寿又延年
为人不尽孝 老来又何堪
人人讲尊老 美德千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