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泰皇。秦王赢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尊称皇帝。
中国历史上到底出过多少皇帝,似乎没有人认真统计过。前不久,不幸拜见读官伟勋先生所作《老皇帝悲歌》一文,他提供一个数字,即如果按通常用的历代纪年表上有名有年号的算,应该为307个;如果把《资治通鉴》上提到的,有名有姓称过帝的都算上,那大概就有四五百了。据该文所供资料,在可知生死年月的307个皇帝中,活到70岁以上的只有7个。令人嗟叹的是,这7个“古稀”皇帝,无一例外,晚年并不如意,而且都是在极度悲惨或极度失意中辞世的!
这,不能不令人为之扼腕,为之思索!
这7位“古稀”皇帝是:汉武帝刘彻、吴大帝孙权、唐高祖李渊、唐明皇李隆基、梁武帝萧衍、明太祖朱元璋、清高宗弘历,可以说当年个个都是英资天纵,叱咤风云,建功立业,奋发有为的“风流人物“。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在位53年,在内政外交方面多有建权,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解除匈奴的威胁,社会安定,国力强盛,不愧为伟大的政治家与改革家。经营东吴的孙权,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和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后在吴蜀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由于他兢兢业业励精图治,终于争得与魏、蜀三足鼎力的地位。梁武帝萧衍,在们47年,是南朝梁的建立者。曾任雍州刺史,乘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他长于文学,精乐律,并善书法,是个多才多艺的皇帝。唐高祖李渊,虽然不如其次子李世民出名,但也不失为深谋远虑的一代英豪。在位9年。他善于观察时势,伺机而动,从而定大局而建立唐朝。在此基础上,才有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朱元璋的经历也不寻常。出身贫苦,少年为僧,参加郭子兴的红巾军后,在戎马生涯中展现自己的才能。南征北伐,屡建成奇功,终于击败劲敌,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起大明帝国。朱元璋称帝后,在位达30年之久,其间也进行过一系列的改革,巩固了中央集权,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是个智慧过人颇有建树的封建帝王。清高宗弘历(乾隆),在中国也算是个家喻户晓的政治人物。他活了88岁,在位60年,在武功文治两个方面都有突出的绩效。在军事上,他夸称自己“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在文化上,开博学鸿词科,访求书籍,完成《明史》、《续文献通考》、《四库全书》等书籍的编纂。弘历的历史贡献是应予肯定的。
尽管7位皇帝各有建树,风流一时,但善始不能善终,在晚景悲凉中,向人世作遗憾的告别。汉武帝痴心于封禅求仙,希望长生不老。但可悲的是,由于疑心过重而逼死太后、太子;由于徭役繁重、刑罚严酷,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在他临终之前,悔恨交加,尽管有了“轮台悔诏”,但也减轻不了他的悲苦心情而终了一生。朱元璋一直在巩固皇权和选择“接班人”的焦虑中度过晚年生活的。乾隆皇帝固然有六下江南的雅兴,但由于重用和绅,致使朝政腐败,各族人民起义的规模越来越大,也让他焦头烂额。自称为“古稀天子”的他,过的也是并不轻松愉快的日子。最惨的要数梁武帝了,晚年时无力治政,对农民残酷剥削,多次镇压农民起义。中大同二年(547年)接受东魏大将侯景的归降,没料到此人心存异志,竟然引兵渡江,攻破都城。梁武帝不得不在饥病交加中死去。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月不饶人,任何延年益寿的妙方,都无法挽救垂老的命运;任何“万岁”、“万万岁”的祝祷,也难以改变一旦驾崩的结局。而值得研究的是,上述7位皇帝的晚年悲凉,却留给人们有益的思考。从生命学的角度看,随着年岁增长,肢体老化,一系列“症状”也不呼而至:反应迟缓,智慧退化,心情孤癖,疑心加重,固执已见,不思进取等等。诸如此类,官伟勋先生统称为“老皇帝综合症”。笔者认为,人至老境都难免有此类“症状”出现,然而,这些“症状”却深深地困扰着身居高位、不可一世的老皇帝们,如果仅从生命学的角度来考察,未免失之浅薄。因此,探究“病根”,查找“病因”,却显得很有意义。
龙椅坐到老,很少有人想到放弃。有时想想,抓到皇柄,执掌朝纲,是多么的不易啊!一旦离开了御座,纵然被尊为太上皇,又有多少人肯卖你的账?
龙椅坐到老,并无不适之感。充耳是“吾皇万岁”的呼声和“吾皇圣明”的赞颂;看到匍伏于脚下的臣民,更感得威风八面,至高无上。一旦交出御玺,又怎能呼风唤雨,为所欲为?
龙椅坐到老,哪个敢说不字?纵使有了很像样的“接班人”,也得让他忍着点,等我过足了皇帝瘾再说不迟。一旦办完了“交班“手续,那种失落感可想而知。
总之,尽管老态龙钟,尽管行为迟缓,尽管能力衰退,这把龙椅就是不肯让出。什么“新老交替”,什么“主动让贤”,统统当它是狗屁。老皇帝位宁可看着朝政日非、听着谤议四起,就是安之若素,一如既往!至于民心向背,社稷安危,国运兴衰,更是置之于脑后。总而言之,封建专制制度、封建特权思想为老皇帝位的延喘提供了机遇,也为老皇帝们留下了“晚年综合症”。
读史一叹:皇帝老矣!再叹:顽“症”难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