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文字的使用,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世界范围来看,最古老的文字产生在三大文明发源地:中国的古汉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和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这些文字都属具有象形意味的文字,它们经过历史的变迁,不断演变。楔形文字在公元前4世纪就灭亡了,古埃及文字到公元5世纪也断了线,惟有中国的古汉字历经几千年,一脉相承地发展到今天,成为我们现今仍在使用的文字。中国汉字以象形文字为特征,在人类语林中独树一帜,它在文字、语言上的优点,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文字无法比美的,正在为使用表音文字的人们所认识与接受。
但是,汉字究竟起源于何时呢?至今也没有统一的说法。
一是仓颉造字说。
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远古伏羲氏作八卦“以垂宪象”,神农氏以“结绳”来记事,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了“书契”。这其中,“八卦”是由记数符号构成的,“结绳”也属于一种记数法,而“书契”则是指刻写在陶坯或甲骨上的文字。从“八卦”、“结绳”到“书契”,反映了原始文字的起源和发展的几个阶段。因此,在汉字起源的诸多说法中,以“仓颉造字说”的影响比较大。
《世本》、《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等古文献,也都肯定了“仓颉造字说”。《说文解字》这样解释:伏羲作“八卦”以垂宪象,启发人们根据不同的事物去作不同的符号。神农氏时结绳而治,但庶事繁多,终于满足不了需要,于是,在黄帝时代就出现了仓颉。仓颉“见鸟兽爪蹄之迹,知分理知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并说,仓颉在初造书契时,“依类象形”谓之文,后来形声相益谓之字。经过长期的演进与发展,总结出构成汉字的六种方法,称为“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元命苞》则说,仓颉仰观星象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羽、山川、甚至掌纹等,都是他据以创造文字的基础。
一般来说,“仓颉造字说”是汉字起源诸说中最具权威性的了。
二是陶器刻符说。
随着仰韶文化陶器记事符号的发现,不少专家学者认为,这是具有汉字性质的符号。根据考古发现,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中出土了一大批带有记事符号的陶器的一些刻符被解读为斤、戌、炅、斧、旦等,于是人们认为,中国汉字起源于陶器刻符。
这些陶器刻符,应当属于许慎所说的“书契”性质的文字。但现有的陶符接近汉字的还不多,而且能解读的更少,它们尚是一种很不完备、不成系统的还处于萌芽状态的文字符号,它还不能准确地记录连贯成句的语言。因此,说汉字起源于陶刻符号的结论似乎过早。
三是殷商甲骨文说。
有学者认为,到了殷商,才开始有了文字——青铜器铭文和甲骨文。因为,现在已知用于记录成句语言的系统的最古文字,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商代的甲骨文已具有相当程度的规范化,它不仅在语法结构上为先秦书面语言奠定了雏型,而且字形也跟东周、西周、秦、汉文字有一脉相承的联系,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范文澜的《中国通史》也认为中国文字源始于殷商。这是目前史学界的普遍的看法。
四是夏代起源说
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在其《奴隶制时代》中提出,中国文字起源有六千年的历史。
曾有学者说,“远在夏以前,至少在四、五千年前。”郭沫若则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更应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既然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据此推断,其发展至少应在商以前一千年左右,因此中国文字应该是起源在夏或夏以前。夏代已进入了阶级社会时代,夏代应该有文字,至少应该有原始文字。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史记》的《夏本纪》、《殷本纪》都载有明确的先王先公世系,它所依据的肯定是古代文献记载,也就是说,在几千前的夏启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用于记录历史的、开始与语言相结合的文字系统。
但是,这仅仅是推测。目前,在考古发掘中还没有发现确凿无疑的夏代文字。中国文字究竟源于何时,还有待于将来考古的进一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