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期间,顾朗两次接到了赵袁的来信。除了嘘寒问暖,信里更多的还是前线战况。不过也是,朝中没有什么知己的人,所以有什么心事,赵袁也只能找顾朗这个傻弟弟唠叨唠叨了。
三个月前,离开军营时,顾朗就知道鞑靼二十余万铁骑就已兵陈关外。赵袁信里说道,这三个月间,他们鞑子又鸠集塞外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使其各自出兵一万。现在他们二十五万联军,浩浩荡荡,已起拔至正梁关下。
正梁关内,拥兵十三万于众,现在大元帅萧昭丹正镇守于此。与鞑靼人拉战日久,他的这支军队可谓对战经验丰富。正梁关东北百余里,又有老将秦凯率兵十八万屯守西梁关。不过西梁关虽说镇有十八万兵马,但大都是一两年前才着急补上的新兵,所以并没什么实战经验。
如此,西起正梁关,东至西梁关,方圆百里,天朝三十余万大军在萧昭丹大帅和秦凯副帅的率领之下已做好了迎敌准备。新老混编,五万人马为一个战阵,萧昭丹六阵并排,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欲以六龙缠日之势困住鞑靼军。
出兵二十万,基本上已经是鞑靼全部的战力了,又鸠集塞外五胡组成同盟军,可见他们这次也已下了血本,看来不一举吞了天朝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常年游走塞外,较之汉人,胡人本就身强力壮,他们身披铁甲又骑有大草原出产的万千良马助战。骑兵主攻,手持弯刀,马背架弩,所向披靡;步兵主防,战盾层叠、长戈拦挡亦固若金汤。骑兵、步兵,他们交替配合、依次攻进,其战力难容小觑。
天朝三十余万军士,虽在人数上占了很大优势但较之胡人士兵的体能、战力普遍都很弱,并且除了萧昭丹几人,朝廷亦无将可派,哪怕是老将秦凯,虽德行至伟但也只精于治军难能出兵。
东梁关,中原腹地,镇南王赵炟五万精兵镇此二十余年。赵炟年近古稀,是当今天子同母的亲弟弟,早年就因战功显赫被封为了镇南王。本来,他的封地在南疆,地处边塞,先皇也正是赏其军事才能才让其镇于此处。到了这一代,新皇登基,念他劳苦遂改其封地将一班人马都调到了中原,也许是感谢隆恩也许是怕皇兄多心,几十年来,无论国弱国强镇南王一直是拥兵五万,从未增长。不管是忌惮王爷之威还是因为皇帝有特令,总而言之东梁关人虽不多,但多年以来,军饷不仅无人敢克扣半分而且还是最丰厚的。
镇南王文韬武略,又加上军饷充裕,所练兵丁皆骄悍无比、英勇难敌,“镇南一出,天宇降服”民间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话。
西梁关以外,方圆数百里,经大小几十座城才到中原腹地东梁关。如若萧昭丹战败,两关失手,这些城池多则近万少则只有几千,区区守城之兵根本没有任何可能挡得住鞑靼的铁骑。长则一年,短则几月,鞑靼定会挥师东进,一举杀到东梁关。五万守军,若东梁关再失守,用不了几天鞑靼就能直取帝京。
可见,此战天朝并没有必胜的把握。
镇南王兵强马壮,萧昭丹上书请其出关,军分两路,出兵至延边与自己兵合一处。在六龙缠日的基础上再给他来上一个太极八卦阵,即使受挫也能马上变阵为六龙戏珠。如此一来,即使他鞑靼人再大的本事,短期也不能取胜。三关之内,俱是天朝疆土,而一旦时间拉长,鞑靼千里战线,粮草难补,但我天朝军队却可以随时补充兵员,如此,鞑靼必败。
刀光霍霍,家国安危,镇南王赵炟亲披战甲,也主动请战,他集结兵马、整军备战,五万大军大军群情激奋、整装待发。
“不宜出兵,按军不动”可苦等数日却等来了朝廷这么一道圣旨。
朝廷有朝廷的难处,他们都知道朝廷不易,可也都知道朝廷的想法。天朝,以武建国,当年,民生初定,为了以防叛乱一众开国大将就都被削了军权。重文抑武,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如此格局。安逸日子过惯了,一班文臣没几个是想战的。吹吹弹弹,整日寻仙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皇帝赵宏也想求和。朝廷也在观忖时局,打得过,当然好,即使打不过大不了求和便是,胡族蛮人,世代游牧为生,即使再能打仗也是占不住几座城的,最终不还是得交给汉人打理?交金纳银,无非多给他们点好处罢了,等待时机、保存实力,无非等哪一天时机成熟了再打回来而已。
文有文的想法,但武有武的概念,士可杀不可辱,战斗就是他们存活的意义。宁可自己战死沙场哪怕被敌人剁成肉馅,在他们看来,天朝的土地可以被别人抢走,但求和、割地、赔款,这种事,死也不允许。况且鞑靼狼子野心,这次绝不是割几座城赔几万两银就能解决的,他们要的,是整个天朝。
虽与朝廷意见不合,但毕竟圣令难违,所以谁也没有办法。赵袁更是愤激至极,大怒之后与萧昭丹商量一下,一人一马、千里奔驰,一天一夜就赶到了帝都做最后的请命。
赵袁站立朝堂,一身戎装,连铠甲都被朝阳耀得闪闪寒光。他屈膝抱拳向父皇行了一个军礼,而后全身笔挺,面色沧桑而又坚毅看向四周朝臣,鹤立鸡群,独有一番威赫。
赵袁此次来替镇南王请战,来之前他想多多少少会有一些人支持自己。可谁知等到了朝堂才发现,自己此刻竟像是一个舌战群儒的外人,所有人的口径都出奇地一致。
“如果东梁关失守,不消片刻,敌军便可攻到此处,到时天朝可就真的亡了。”听了赵袁的陈谏太子首先反斥道,“退一万步讲,即使萧元帅战败,鞑靼军也必然元气大伤,那时,萧元帅余兵还可退入东梁关与镇南王会和,东梁关,群山缠绕,自古天险,鞑靼即使能攻破怎么也得费上个一年两载,这不是他们的地盘,他们根本耗不起,但在这期间我们可以从南方训练新兵源源不断地补充上去,到了那时,鞑靼人不败也得败。所以此战的关键并不是萧元帅能否得胜,而是镇南王守不守得住梁东关。”
太子说完,很多人都在随声附和,不得不承认太子说得有一定道理,这也是赵袁想过的。
“梁东关外,有三十几座城池、数百里土地、几十万民众,莫非我们就任鞑靼人随意宰割?明明有办法可以一举把他们挡在正梁关外,为何不用!”赵袁也针锋相对。他太了解鞑靼人的性格了,他们天性残猛,如果城池失陷,几十万的民众不是被集体屠杀就是沦为奴隶,更有甚者,鞑靼人曾经让一个城的汉人,无论男女老幼,脱得精光地挡在天朝军队的前面,所以他绝不能让鞑靼大军踏进天朝的土地。
“如果把镇南王的兵调出去却依然战不过胡人,那我们该怎么办?”丞相回问赵袁。
“镇南王的兵可以一敌五,三十万雄兵,几乎两倍于敌人,怎么可能打不过?莫非非得让前线的兵都打光了,只剩下镇南王的五万兵才能守得住天朝?”赵袁显然有些生气。
“一定打得过?老臣记得三殿下出兵匈奴时也说一定会赢,可出兵十万为何最后回来的还不到两成?人没了不说,最后不还是得割地赔款?”兵部尚书刘琨说得毫不留情,一点面子也没给赵袁留。他们深知赵袁与太子不合,与太子作对就是与未来的皇上作对,所以此刻说是落井下石也好,打击报复也罢,总之是一点也没顾及到他赵袁皇子之威。
赵袁终于怒了:“当年出征匈奴,说好的十万精兵,可你们兵部呢?却夹杂了将近七万的江南新兵予我,大都是十几岁的孩子,什么还都没见过呢,匆匆忙忙地就上了战场,敌人还没来呢就已吓得屁滚尿流了,这仗,你们叫我怎么打?数九隆冬,粮饷却推迟了三个多月,还没开打,连冻带饿得就死了五千多人,如果当时后方给养跟得上去,又怎会落得如此惨败?如果当时胜了匈奴,又怎会导致鞑靼人今天的嚣张气焰?偌大一个天朝,又怎会落得如此田地?”
“萧元帅让我给大家带句话,”赵袁忍无可忍,终于使出了最后的这招杀手锏。落败于太子,大家都有意无意地排挤自己,可萧昭丹不一样,虽然刚刚太子说他胜负与否都不重要,太平时候不显,但战时天朝的确已无将可用,所以整个天朝到底还是得靠着他萧昭丹。
“此战,我前线将士定当死战到底,哪怕战至最后一人,绝不后退半步。”
“我赵袁亦是如此,”额头青筋暴起,他很激动,顿了好一下使劲理了理情绪方又刚毅地说道:“无论镇南王出兵与否,明日我都要返回边塞,与萧元帅一起,血战到底。哪怕不能得胜,即使到了阴曹地府,也要重组我天朝亡灵,灭了鞑靼、灭了阎罗!活着不能得胜,死了也要重塑我天朝雄威。”
“够了!”皇帝终究震怒,“什么是不死地,我天朝建立三百余年,天地俱佑!凭他一个小小的鞑靼还远不能与我们抗衡,这事就这么定了,朕就在这里坐等我天朝将士凯旋归来。散朝!”也不知是真有把握还是为了稳定军心,总之皇帝说得慷慨激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