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8600000013

第13章

手心主为火之闰位,命门则水之同气欤?命门不得为相火,三焦不与命门配亦明矣。虞氏之说,良有旨哉。诸家所以纷纷不决者,盖有惑于《金匮真言篇》,王注引《正理论》,谓三焦者,有名无形,上合手心主,下合右肾,遂有命门、三焦、表里之说。夫人之藏府,一阴一阳,自有定耦,岂有一经两配之理哉?夫所谓上合手心主者,正言其为表里;下合右肾者,则以三焦为原气之别使而言之尔。知此则知命门与肾通,三焦无两配,而诸家之言,可不辨而自明矣。若夫诊脉部位,则手厥阴相火居右寸之分,而三焦同之。命门既与肾通,只当居左尺。而谢氏据《脉经》谓手厥阴即手少阴心脉同部,三焦脉上见寸口,中见于关,下焦与肾同也。前既云,初不以左右肾分两手尺脉矣,今如《脉经》所云,则右尺当何所候耶?

二十六难曰:经有十二,络有十五,馀三络者,是何等络也?

然。有阳络,有阴络,有脾之大络。阳络者,阳之络也。阴络者,阴之络也。故络有十五焉。

直行者谓之经,傍出者谓之络。经犹江汉之正流,络则沉潜之支派。每经有络,十二经有十二络,如手太阴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属大肠络肺之类。今云络有十五者,以其有阳之络,阴之络,及脾之大络也。阳阴,见二十八难。谓之络者,盖奇经既不拘于十二经,直谓之络,亦可也。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三寸,布胸胁,其动应衣,宗气也。四明陈氏曰:阳之络,统诸阳络。阴之络,统诸阴络。脾之大络,又总统阴阳诸络,由脾之能溉养五藏也。

二十七难曰: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也?

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有阴、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

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十二经,故曰奇经。奇,对正而言,犹兵家之云奇正也。虞氏曰:奇者,奇零之奇,不偶之义。谓此八脉不系正经,阴阳无表里配合,别道奇行,故曰奇经也。此八脉者,督脉督于后,任脉任于前,冲脉为诸阳之海,阴阳维则维络于身,带脉束之如带,阳得之太阳之别,阴本诸少阴之别云。

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于经也?

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霶霈妄作,圣人不能复图也。此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也。

经络之行,有常度矣。奇经八脉,则不能相从也。故以圣人图设沟渠为譬,以见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而为此奇经也。然则奇经,盖络脉之满溢而为之者欤?或曰:“此络脉”三字,越人正指奇经而言也。既不拘于经,直谓之络脉,亦可也。

此篇两节举八脉之名及所以为奇经之义。

二十八难曰:其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十二经,皆何起何继也?

然。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咽。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阳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阴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畜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之。其受邪气,畜则肿热,砭射之也。

继,《脉经》作“系”。督之为言都也,为阳脉之海,所以都纲乎阳脉也。其脉起下极之俞,由会阴历长强,循脊中行,至大椎穴,与手足三阳脉之交会,上至瘖门,与阳维会,至百会与太阳交会,下至鼻柱、人中,与阳明交会。任脉起于中极之下曲骨穴。任者,妊也,为人生养之本。冲脉起于气冲穴,至胸中而散,为阴脉之海。《内经》作并足少阴之经。按冲脉行于幽门通谷而上,皆少阴也。当从《内经》。此督、任、冲三脉皆起于会阴,盖一原而分三歧也。带脉起季胁下一寸八分,回身一周,犹中带然。阳脉,[起]于足跟中申脉穴,循外踝而行。阴脉亦于跟中照海穴,循内踝而行。者,捷也。以二脉皆起于足,故取捷超越之义。阳维阴维,维络于身,为阴阳之纲维也。

阳维所发,别于金门,以阳交为郄,与手足太阳及脉会于臑俞,与手足少阳会于天窌,及会肩井,与足少阳会于阳白,上本神、临泣、正营、脑空,下至风池,与督脉会于风府、痖门。此阳维之起于诸阳会也。阴维之郄曰筑实,与足太阴会于腹哀、大横,又与足太阴、厥阴会于府舍、期门,又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此阴维之起于诸阴交也。“溢畜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

十二字,当在“十二经亦不能拘之”之下。则于此无所间,而于彼得相从矣。其“受邪气畜”云云十二字,谢氏则以为于本文上下当有缺文,然《脉经》无此,疑衍文也。或云,当在三十七难“关格不得尽其命而死矣”之下,因邪在六府而言也。

二十九难曰:奇经之为病,何如?

然。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阴为病,阳缓而阴急;阳为病,阴缓而阳急。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督之为病,脊强而厥。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此奇经八脉之为病也。“阳维为病云云”十四字,说见缺误总类。

此言奇经之病也。阴不能维于阳,则怅然失志;阳不能维于阴,则溶溶不能自收持。阳维行诸阳而主卫,卫为气,气居表,故苦寒热。阴维行诸阴而主荣,荣为血,血属心,故苦心痛。

两脉,病在阳则阳结急,在阴则阴结急。受病者急,不病者自和缓也。冲脉从关元至咽喉,故逆气里急。督脉行背,故脊强而厥。任脉起胞门行腹,故病苦内结,男为七疝,女为瘕聚也。

带脉回身一周,故病状如是,溶溶无力貌,此各以其经脉所过而言之。自二十七难至此,义实相因,最宜通玩。

三十难曰:荣气之行,常与卫气相随不?

然。经言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与五藏六府,五藏六府皆受于气。其清者为荣,浊者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息,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故知荣卫相随也。有图。

此篇与《灵枢》第十八篇岐伯之言同。但“谷入于胃,乃传与五藏六府,五藏六府皆受于气”,《灵枢》作“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为少殊尔。皆受于气之气,指水谷之气。而言五十而复大会,说见一难中。四明陈氏曰:荣,阴也,其行本迟。卫,阳也,其行本速。然而清者滑利,浊者慓悍,皆非涩滞之体。故凡卫行于外,荣即从行于中,是知其行,常得相随,共周其度。滹南王氏曰:清者,体之上也,阳也,火也。离中之一阴降,故午后一阴生,即心之生血也。故曰清气为荣。天之清不降,天之浊能降,为六阴驱而使之下也。云清气者,总离之体言也。浊者,体之下也,阴也,水也。坎中之一阳升,故子后一阳生,即肾之生气也。故曰:浊气为卫。地之浊不升,地之清能升,为六阳举而使之上也。云浊气者,总坎之体言也。经云: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此之谓也。愚谓以用而言,则清气为荣者,浊中之清者也。浊气为卫者,清中之浊者也。以体而言,则清之用不离乎浊之体,浊之用不离乎清之体。故谓清气为荣,浊气为卫,亦可也,谓荣浊卫清亦可也。纪氏女云:《素问》曰:

荣者,水谷之精气则清;卫者,水谷之悍气则浊。精气入于脉中则浊,悍气行于脉外则清。或问三十二难云:血为荣,气为卫,此则荣卫皆以气言者何也?曰:经云,荣者水谷之精气,卫者水谷之悍气。又云,清气为荣,浊气为卫。盖统而言之,则荣卫皆水谷之气,故悉以气言可也。析而言之,则荣为血,而卫为气,固自有分矣。是故荣行脉中,卫行脉外,犹水泽之于川浍,风云之于太虚也。

三十一难曰:三焦者,何禀何生?何始何终?其始(治)常在何许?可晓与否?

然。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傍。下焦者,在胃下脘,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道也,其治在脐下一寸,故名曰三焦,其府在气街。一本作冲。

人身之藏府,有形有状,有禀有生,如肝气禀于木,生于水,心禀气于火,生于木之类,莫不皆然。唯三焦既无形状,而所禀所生,则元气与胃气而已。故云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上焦其治在膻中,中焦其治在脐膀(傍)天枢穴,下焦其治在脐下一寸阴交穴。治,犹司也。司,犹郡县治之治,谓三焦处所也。或云“治”作平声读。谓三焦有病,当各治其处,盖刺法也。

三焦相火也。火能腐熟万物,焦从火,亦腐物之气命名取义,或有在于此欤?《灵枢》第十八篇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大(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卫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中焦亦傍胃口,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其化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养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下焦者,别四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小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谢氏曰:详《灵枢》本文,则三焦有名无形,尤可见矣。古益袁氏曰:所谓三焦者,于膈膜脂膏之内,五藏五府之隙,水谷流化之关,其气融会于其间,熏蒸膈膜,发达皮肤分肉,运行四旁,曰上中下,各随所属部分而名之,实元气之别使也。是故虽无其形,倚内外之形而得其名;虽无其实,合内外之实而为位者也。愚按其“府在气街”一句,疑错简,或衍。三焦自属诸府,其经为手少阳与手心主配,且各有治所,不应又有府也。

三十二难曰:五藏俱等,而心肺独在鬲上者,何也?

然。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通行经络,营周于外,故令心肺在鬲上也。

心荣肺卫,通行经络,营周于外,犹天道之运于上也。鬲者,隔也。凡人心下有鬲膜与脊胁周回相着,所以遮隔浊气,不使上熏于心肺也。四明陈氏曰:此特言其位之高下耳。若以五藏德化论之,则尤有说焉。心肺既能以血气生育人身,则此身之父母也。以父母之尊,亦自然君于上矣。《内经》曰:鬲肓之上,中有父母,此之谓也。

三十三难曰:肝青象木,肺白象金,肝得水而沉,木得水而浮,肺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其意何也?

然。肝者,非为纯木也,乙角也,庚之柔。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释其微阳而吸其微阴之气,其意乐金,又行阴道多,故令肝得水而沉也。肺者,非为纯金也,辛商也,丙之柔。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释其微阴之气,婚而就火,其意乐火,又行阳道多,故令肺得水而浮也。肺熟而复沉,肝熟而复浮者,何也?故知辛当归庚,乙当归甲也。

四明陈氏曰:肝属甲乙未(木),应角音而重浊。析而言之,则甲为木之阳,乙为木之阴,合而言之,则皆阳也,以其属少阳,而位于人身之阴分,故为阴中之阳。夫阳者,必合阴。甲乙之阴阳,本身为配合,而乙与庚通刚柔之道,乙乃舍甲之微阳,而反乐金,故吸受庚金微阴之气为之夫妇。木之性本浮,以其受金之气,而居阴道,故得水而沉也。及熟之,则所受金之气,去乙复归之甲,而木之本体,自然还浮也。肺属庚辛金,应商音而轻清。析而言之,则庚为金之阳,辛为金之阴。合而言之,则皆阴也。以其属太阴而位于人身之阳分,故为阳中之阴。夫阴者必合阳,庚辛之阴阳,本自为配合,而辛与丙通,刚柔之道,辛乃舍庚之微阴,而反乐夫火,故就丙火之阳为之夫妇。金之性本沉,以其受火之气,炎上而居阳道,故得水而浮也。又熟之,则所受之气,乃去辛复归之庚,而金之本体自然还沉也。古益袁氏曰:肝为阴木,乙也。肺为阴金,辛也。角商各其音也。乙与庚合,丙与辛合,犹夫妇也,故皆暂舍其本性而随夫之气习,以见阴阳相感之义焉。况肝位鬲下,肺居鬲上,上阳下阴,所行之道,性随而分,故木浮而反肖金之沉,金沉而反肖火之上行而浮也。凡物极则反,及其经制化变革,则归根复命焉。是以肝肺熟,而各肖其木金之本性矣。纪氏曰:肝为阴中之阳,阴性尚多,不随于木,故得水而沉也。肺为阳中之阴,阳性尚多,不随于金,故得水而浮也。此乃言其大者耳。若言其小,则乙庚丙辛,夫妇之道也。及其熟而沉浮反者,各归所属,是其本性故也。周氏曰:肝畜血,血,阴也。多血少气,体凝中窒,虽有脉络内经,非玲珑空虚之比,故得水而沉也。及其熟也,濡而润者,转为干燥,凝而窒者,变为通虚,宜其浮也。肺主气,气,阳也,多气少血,体四垂而轻泛,孔窍玲珑,脉络旁达,故得水而浮也。

熟则体皆揪敛,孔窍窒实,轻纾者变而紧缩,宜其沉也。斯物理之当然,与五行造化默相符合耳。谢氏曰:此因物之性而推其理也。愚谓肝为阳,阴中之阳也,阴性尚多,故曰微阳,其居在下,行阴道也。肺为阴,阳中之阴也,阳性尚多,故曰微阴,其居在上,行阳道也。熟则无所乐而反其本矣。何也?物熟而相交之气散也。

三十四难曰:五藏各有声色臭味〔液〕,皆可晓知与否?

然。《十变》言,肝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心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声言,其液汗;脾色黄,其臭香,其味甘,其声歌,其液涎;肺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声哭,其液涕;肾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声呻,其液唾,是五藏声色臭味〔液〕也。

此五藏之用也。声色臭味,下欠“液”字。肝色青,臭臊,木化也。呼出,木也。味酸,曲直作酸也。液泣,通乎目也。心色赤,臭焦,火化也,言,扬火也。味苦,炎上作苦也。液汗,心主血,汗为血之属也。脾色黄,臭香,土化也。歌缓,土也。一云脾神好乐,故其声主歌。甘,稼穑作甘也。液涎,通乎口也。肺色白,臭腥,金化也。哭惨,金也。味辛,从革作辛也。液涕,通乎鼻也。肾色黑,臭腐,水化也。呻吟,诵也,象水之声。味咸,润下作咸也。液唾,水之属也。四明陈氏曰:肾位远,非伸之则气不得及于息,故声之呻者自肾出也。然肺主声,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肾主液,五藏错综,互相有之,故云十变也。

五藏有七神,各何所藏耶?

然。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藏者,藏也,人之神气藏于内焉。魂者,神明之辅弼也,随神往来谓之魂。魄者,精气之匡佐也,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神者,精气之化成也,两精相薄谓之神。脾主思,故藏意与智。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故藏精与志也。此因五藏之用,而言五藏之神,是故五用着于外,七神蕴于内也。

三十五难曰:五藏各有所。皆府相近,而心肺独去大肠、小肠远者,何也?

然。经言心荣肺卫,通行阳气,故居在上;大肠小肠,传阴气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远也。

心荣肺卫,行阳气而居上。大肠小肠,传阴气而居下,不得不相远也。

又诸府者,皆阳也,清净之处。今大肠、小肠、胃与膀胱,皆受不净,其意何也?

又问诸府既皆阳也,则当为清净之处,何故大肠、小肠、胃与膀胱皆受不净耶?

然。诸府者谓是,非也。经言小肠者受盛之府也,大肠者传泻行道之府也,胆者清净之府也,胃者水谷之府也,膀胱者津液之府也。一府犹无两名,故知非也。小肠者,心之府;大肠者,肺之府;胆者,肝之府;胃者,脾之府;膀胱者,肾之府。

同类推荐
  • 吕氏春秋(中国古代经典集粹)

    吕氏春秋(中国古代经典集粹)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海公案

    海公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花影集

    花影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荀子(中华国学经典)

    荀子(中华国学经典)

    《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荀况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此外,荀子还是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 中华家训1

    中华家训1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热门推荐
  • 逗比小姐不逗比

    逗比小姐不逗比

    俗话说的好!脸皮不厚枉为人!碰到欠债逃跑的父亲绝不怨天尤人!但是奇怪.债主似乎很喜欢自己?结果莫名其妙成了未婚妻?可似乎....未婚夫很讨厌自己?这一切的一切.究竟是福是祸?
  • 老友记

    老友记

    社会洗礼。当多年以后相见,你们都已不再一样。当初的苦心坚持,如今都已化作变成追逐名利的野心。兄弟,到底应该怎么做?
  • 赞颂这美好的世界

    赞颂这美好的世界

    嗯哼~嗯哼~嗯哼~嗯哼~嗯哼~嗯哼~嗯哼~嗯哼~嗯哼~嗯哼~
  • TFBOYS之学霸抱紧我

    TFBOYS之学霸抱紧我

    真的想了好久的,还是想一个逗逼点的3篇逗逼
  • 求索:董克仁法律文集

    求索:董克仁法律文集

    求索是追求真理的过程,求索是实现梦想的有效途径,求索是富有激情的外在表现和物化形式,求索是实现超越的必由之路,求索是开启一切成功的钥匙,求索也是智者的一把利剑。过去的经历证明自己有了求索的精神才有了一个一个的成功,才对些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得出了许许多多独特的见解和结论,才能快速把握一些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做起事来事半功倍。
  • 向前

    向前

    世间有很多的平行世界,他们彼此独立存在但是又相互联系。因为一处时空漏洞的存在,让地球跟修炼界连接在来了一起。短短几秒钟的时间却改变了一群人的人生轨迹!或生或死、或富或贵,一群人一个故事:那就是活下去,然后活的更好!要想如此,只能不断的向前!!
  • 消失的房子

    消失的房子

    每个周末更新一话!鬼星降临人间,会发生什么样的事呢?一座神秘的古老房子,到了白天会消失,晚上就会出现!这又是为什么呢?请收看灵异小说:消失的房子!
  • 穿越之画手在古代

    穿越之画手在古代

    家徒四壁,父母皆亡。家有萌宝一只,憨夫一枚,友爱村民一群。设定如此给力,穿越君怎敢不奋起?王梓:欢迎各位看客们围观(群殴的不要)。萌宝:哥哥姐姐叔叔婶婶们,我姐姐说的对!某夫:我媳妇说的对!
  • 养狗一本通

    养狗一本通

    尽管现有文献资料没有直接证实中国冠毛犬起源于中国,但是由于它的外貌与西方犬品种完全不同,所以许多动物学家认为它源自中国大陆。至于墨西哥土生土长的墨西哥无毛犬,可能源自中国冠毛犬。直到1966年,全世界只有美国一位爱犬成癖的老妇人拥有几只中国冠毛犬,后来由露丝·哈里斯太太将其中4只引入英国,才不断繁衍起来。目前,在世界各地的犬展中,都可以见到中国冠毛犬的风采了。此犬在英国全国犬协会中是登记在案的。
  • tfboys:一页页

    tfboys:一页页

    (????ω????)其实我什么也不知道,哈哈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