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东张西望的寻了半天,这些学生大多是三五成群在一起学习,两人聚在一起的都很少,再看看他们的表情,怕有些难以搭上话,于是就放弃了上去打听的念头。
李斯向着一条小路寻去,看看偏僻之处给会有个把落单的,面对一个人,就算丢人也不会丢的太大。
拐了几个弯道,在一处幽静的水台边,李斯看到了一个人,年纪约摸比他小三五岁,此人没有看书,只是思考得异常的出神,表面上似乎是在看水或者赏鱼。
李斯看了看四周,没有其他的学子,再看那赏鱼的年轻人,表情很是和蔼,似乎容易亲近。
于是就大着胆子凑上前,行过礼,很客气的问道:“同学,打扰一下好吗?”
对方见有人问话,也很有礼貌的回敬了,然后点点头盯着李斯看,意思是可以。
也许天缘巧合,李斯遇到的正是韩非。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将老子的辩证法和荀子的朴素唯物主义融为一体,同时重视吸收墨家思想,集儒道墨法四大思想流派的精华于一身。韩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对后世影响深远。
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有《孤愤》、《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洋洋洒洒十万余言。
李斯非常兴奋,就客气地问道:“你是大师荀卿的弟子吗?”
韩非仍然只是点点头。
这让李斯有些心灰意冷了,不会是遇上一个哑巴了吧!不过这人倒是挺友好的,一脸的平易近人。
李斯不想再跟他打听什么了,因为跟他无法交流,于是,直接问:“那么,你能带我去拜见大师吗?我也是来拜师求学的!”
韩非听了,非常开心,朝他一笑,就在前带路,将他领来见荀子。
荀子不像我们今天想象的大师:住豪华公寓,吃了饭还要午睡,有学生来请问,动不动就骂个狗血喷头。
荀子看到韩非带着一个面生的人来,一看就是乡下来的,穿着很朴实,表情极惶恐,但面相却不凡。
荀子一生游学,想把自己的思想献给诸侯国君,然后谋个一官半职,但总是没有一回如愿的,这才应齐王之请,在稷下学宫传道授业,培植人才。
像他这样一个饱经风霜的人,一个年过花甲的人,自然什么事都经历过,什么人都见识过,看到李斯如此模样,早已猜出三分。
韩非始终没有说一句话,荀子让他先回去,只叫李斯留下。
李斯伏地行礼,有些颤抖着,不敢抬头看,只说:“楚国人李斯,拜见大师,请大师收我为弟子!”表达了来意,只是使劲地磕头。
荀子叫李斯起来,问道:“你是来拜我为师的?”
李斯点头回答:“是!”
荀子又问:“那你想学习什么本事呢?”
李斯有些回答不上来,就算心里想过,但也不敢说,怕说错话,被荀子拒绝或者轻视。
荀子见他这样,就说道:“你想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吗?像张仪、苏秦那样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诸侯,以而成就功名!”
李斯摇摇头。
荀子又问道:“你想学习排兵布阵之术吗?像孙武、吴起那样靠满腹韬略为君王攻城拔寨,以而成就功名!”
李斯又摇摇头。
荀子再问:“你想学习诸子百家之术吗?像孔子、孟子那样用一颗心著书立说、教书育人,以而成就功名!”
李斯还是摇摇头。
荀子又问:“学天文吗?学地理吗?学阴阳吗?学……”
李斯终于受不了了,直摇头打断荀子的话,说道:“我要学**王之术?”
荀子点点头,问:“为何?”
李斯答道:“天下形势,分分合合,合合分分,诸侯割据几百年,已然走到大一统的时代。我要学**王之术,立志于为天下一统服务,然后为那个即将诞生的大一统国家效力。
我的梦想是建立一个大一统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这种国家将以同一种制度和模式运转,将历经千秋万代而不变,从而结束天下分分合合的局面。”
李斯不知哪里来的勇气,竟一口气说出了曾经想过无数回却从未敢说出口的话。
此时他有些心虚了,他说出来倒是痛快,可说完了,他就担心荀子会以为他是一个狂妄自大的人,然后找个借口拒绝收他为徒。
荀子直起身,盯着他看了好久,脸色很是不寻常,李斯只有听天由命了。
突然,荀子赞赏道:“好志气!希望你能学有所成,然后去实现你的梦想!”
李斯险些吓死,听这么一说,才落了口气。
他走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成功拜荀子为师。
公元前250年,秦庄襄王登基,宣布大赦天下,施德布惠于民。
公元前249年初,秦庄襄王命蒙骜伐韩国。
蒙骜(?—公元前240年),战国末期秦国著名将领。蒙骜本是齐国人,后来投靠秦国,官至上卿。
蒙骜历仕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四朝,数次率军出征,屡立战功。
先后夺取韩国十余座城池、赵国三十余座城池、魏国五十余座城池,使秦国得以设立三川郡和东郡,并让秦国疆域与齐国相接,对韩国、魏国形成三面包围之势,为日后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坚定的基础。
公元前240年,蒙骜去世,时年七十多岁。其子蒙武、其孙蒙恬都是秦国名将。
蒙骜本是齐国人,秦昭襄王在位时期(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他从齐国西入秦国侍奉秦昭襄王,官至上卿。
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蒙骜担任将领,奉命率军攻打韩国,韩国割让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巩二城给秦国,秦国设置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秦国设置三川郡后,其疆界到达魏国的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
公元前249年后期,东周文公与诸侯密谋攻打秦国,秦庄襄王获悉,命吕不韦率军攻灭东周余孽,后掳东周文公一家至阳人(今河南省临汝县西),并以阳人之地赐周君,奉其祭祀。至此,周王朝最后的残余势力被秦国彻底铲除。
秦国取得灭周和伐韩的胜利后,又把眼睛瞄向了赵国。
秦庄襄王听从吕不韦的谋划,闻知廉颇这几年一直统兵在北方抗击燕军,赵国此时国内空虚,无良将和军队可用,于是就准备蚕食赵国。
于是,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秦庄襄王连续命令蒙骜趁赵国空虚,廉颇无力分身之际,以雷霆之势先后夺取了赵国的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榆次(今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新城(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西南)、狼孟(今山西省阳曲县东北)等三十七座与秦国接壤的赵国城池。
赵孝成王面对秦国的连续打击,只得同意燕国割地求和,命廉颇撤出对燕都的包围,迎战秦军,秦国这才停止了对赵国的军事行动。
然而,秦庄襄王并没有因此而终止蚕食三晋的野心。
公元前247年三月,秦庄襄王又命蒙骜攻取了魏国的高都(今山西省晋城市东北)和汲(今河南省卫辉市西南)。
眼看秦国的势力范围已伸到魏国都城大梁,魏安釐王终于忍无可忍了。
他之前甘愿向秦国俯首称臣,同意把魏国作为秦之属国,那是为了苟且偷安。
他这样做,无非是名义上难听点,最多是每年向秦国上点贡物,但丝毫不影响魏国的存亡,所以他愿意牺牲名节来保存魏国。
然而,秦国是一个喂不饱的虎狼,拿他的财物不说,还连他这个附属国的土地都想兼并,这分明就是不想让魏国存在了嘛!
你既然要我的命,我岂能双手将人头送上,好歹要拼你个玉石俱焚,鱼死网破。
魏安釐王作好了要与秦国拼命的心里准备,可该派谁去与秦国较量呢?
先前好歹还有一个大将军晋鄙,虽然不是很能打仗,但还算听话。可惜,仅有的一个大将军,被自己的弟弟、那个吃里爬外的信陵君窃符救赵害死了。
当他得知晋鄙被害、自己的大军被骗后,魏王恨不得将信陵君千刀万剐,可那家伙非常聪明,深知魏王不会放过他,索性就留在赵国了,任你魏王再愤怒,也是鞭长莫及。
魏安釐王此时想起了信陵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