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蹲在茅坑上苦思冥想,总是觉得这不是他要的生活,他的梦不会是仅仅做一个郡县小吏,他的命不会只是一辈子在这种小地方默默终老,现在的一切跟他的理想差距甚远,他不相信他的一生就这样被埋没在此了。
当年落魄的时候,四处漂泊沦落的时候,只想有一份工作,只想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只想有一个家,只想一有个贤惠的妻子,一家人平平淡淡的过日子,此生就知足了。
然而,当拥有了这些之后才发现,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
他不知道他将来能干什么,也不知道他将来会干什么,更不知道他将来能封侯拜相,位极人臣,但是,他知道,眼前的一切绝不是他想要的。
他更不甘心一辈子在这里做一个被上级使唤的去马来牛,他相信他绝非池中之物,他相信他一定会有飞黄腾达、平步青云的那一天,他心中的志向和一身的抱负还等着他去实现。
李斯蹲着、想着,突然听得茅坑里有老鼠打闹的声音,那声音实在吵人,他寻声看去,只见几只老鼠正在争夺他刚拉下去的粪便。
其状甚是激烈,他看了呕心不已,怒吼一声,几只老鼠抬头看了他一眼又继续打斗起来。
李斯见了又气又愤,骂道:“没有长进的东西,活该一辈子吃屎!”说罢,处理完后事,就起身出茅房来。
又过了几天,李斯在仓库里又看到一只老鼠很自在地在偷吃粮食,见到人也不当回事。
李斯见了感慨道:“人无大志,如此鼠类耳!”
这两次的所见,彻底地再一次激发起了李斯的斗志。
之前,虽有雄心,却害怕了奔波,没有了当年闯荡的勇气,没有了当年天不怕地不怕的激情,被一个小吏的庸碌生活束缚着无所作为,虽不甘寂寞,但总是虚度光阴,浑浑噩噩、白白感慨。
这天夜里,李斯彻夜不眠,他想了很多。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辞去楚国上蔡郡县小吏一职,准备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
不知过了多久,李斯来到了齐国,他打听得大师荀子正在齐国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宫开班授学。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中国辞赋之祖,时人尊称“荀卿”。
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四处游学于诸侯,著有名篇《劝学》。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李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在临淄城中晃悠着,他的心情是复杂的。
他所兴奋的是,他即将就能拜见当世的儒学大师荀子,跟他学习本事,然后去实现自己的惊天抱负。他忧虑的是,这荀子是何等人物,稷下学宫又是何等地方,量他一个无名小卒,恐怕连荀子的面都见不到,不要说拜荀子为师了。
不管怎样,李斯没有回头路了,想后悔都晚了,此时再想回去当楚国的小吏也不可能了,除了硬着头皮去拜荀子为师,他别无选择。
他刚到临淄城,一身风尘仆仆,又人生地不熟,路人都用异样的目光看着这个陌生人,这个似乎才从乡下来的庄稼汉。
这齐国都城很是繁华,他觉得自己与城里人很是格格不入。
这一切,对李斯来说,已经司空见惯了,虽然觉得有些不自在,但还是自我安慰道:“别看不起人,我是来拜荀子为师的,你们早晚有一天会知道,我李斯绝非等闲之辈!”
这样一想,才觉得底气十足了些,这眼前的落魄似乎反倒成了一种光荣。
此时,日已偏西,李斯甚觉疲劳,更是饥饿。
李斯摸了一下口袋,犹豫了半晌,才找了一家便宜的房舍住下。
李斯在南方呆惯了,这北方的饮食让他实在是难以下咽,动不动就是面食,来不来就是甜品,连米饭都做成稀饭,肉里还要加糖。
李斯此时才觉得,还是南方的麻辣味爽啊!
这北方的天气,温差太大,刚刚还是太阳晒得脸脱皮,马上就是寒风刺得骨发抖。
李斯又开始感叹,唉,还是南方的天气爽啊!
但南方再好,总是不能再回去了。
李斯打听到稷下学宫的位置,就急忙寻了去。他身上的盘缠不多了,再找不到荀子拜师,他将要饿着肚子在大街上过夜。
李斯走了许多弯路,终于找到了稷下学宫。
李斯仔细看了稷下学宫,既欣喜又恐惧,喜的是终于到了,学宫就在眼前,大师就在里面,惧的是这学宫太奢华了,比王宫还气派,看看自己这身模样,不由得颤抖起来。
他小心翼翼地靠近学宫,临近了就听得里面传来阵阵读书声。
他确定就是这里了,那教书的老师肯定就是荀子,那些读书的肯定就是他的学生,听起来怕有数百人之众。
他突然又有些自信起来,他想:“既然大师收了这么多学生,那么他一定也会收我为徒的,我不可能比里面那些草包差,只是条件没有他们好罢了。”
李斯不敢冲动,一定得摸清了虚实才好行动,于是慢慢地靠近学宫。
他将身子侧着,似乎作好了有人发现就开跑的准备,然后将耳朵贴在窗子上听,始终没有勇气用眼睛看,他害怕面对学宫里的一切。
这时,只听得一个老者的声音一句一句地朗读着,李斯静静地听着,听其声道: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听到这里,李斯品味到:“冰虽水结寒于水,青出于蓝胜于蓝。妙,实在是妙,只要大师肯收我为弟子,我李斯将来必定会青出于蓝的!”
想想,又继续往下听: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李斯想:“没错,没错,正是此理!”
于是又往下听: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李斯想:“看来大师也是一个谦逊之人!我此次来拜大师,不正是假人之长而成己功吗!”
他又听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李斯又想:“环境能造就人,我李斯只有身在此种环境中,将来才能有所作为!孟母三迁,不正是为了给孟子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吗?”
他又往下听得:“……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李斯想:“大师之理甚是,为人处世,当谨言慎行,明哲保身为是!”想想,又有些感慨:“倘使自己哪天功成名就了,会不会也……!”
他又听:“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李斯听了这些,顿时热血沸腾起来,他想:“没错,只有坚定信念,锲而不舍,方能成就大业!无论如何,我都要拜你为师,朝着我的目标走下去,永不放弃!”
李斯离开了学宫,他想,此时大师在授课,不宜打扰他,等散学了,就去求见。
吃过午饭,李斯就摸进了稷下学宫。
他看到学宫里面清幽无比,真真的一个读书的好去处。
他还是小心翼翼地往里面走着,这学宫实在是大得出奇,他生怕伤到了一棵小草或者踩死一朵小花。
学子们三三两两散落在学宫的树下、草地间、石阶上、水池边、檐廊下……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不是闲聊,也不是大声喧哗,而是捧着书卷在读,似乎有人走过都没看到,人来人往的却没有半点脚步声,只有鸟语花香,只有那美好的读书氛围。
李斯看了,不得不佩服,但这种情景又让他有些惶恐,他不停地在反复地想一个问题:“荀子会收我为弟子吗?”
李斯决定找一个学子问问情况,但这么多人,他应该找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