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过去了,再大的仇恨也渐渐随着时光烟消云散,就算不散又能如何。
恨是无济于事的,还不如劝他回来,拜他为大将军,统兵去抵抗秦国以保全自己的王位才是。
于是,魏王派使者持书至赵国,打算请信陵君回来。
魏使见了信陵君,言秦国攻打魏国甚急,魏王担心不能久活于人世,唯独放心不下者,怕魏国灭亡后秦军把魏国的宗庙王陵焚毁,如此则无颜面对死去的列祖列宗。
魏王还说他很想念弟弟,希望生前能见他一面。如果公子肯回国,之前的恩怨可一笔勾销,不仅如此,魏王还要拜您为上将军,掌魏国军政大权。
信陵君听了,很是感动,但他还是怕魏王使诈,诓他回去问罪。
于是,告诉使者,他收拾收拾行李,然后就向赵王请辞,等事完了,就急速回国。
信陵君偷盗兵符、矫杀晋鄙,率魏军帮助赵国打败秦军,深知魏王将恼怒于他,于是,在退了秦兵后,便遣军归魏,而独与门客留赵,一直在赵十年。
赵王与平原君商议,为酬谢信陵君救赵之功勋,欲以五城封公子。
但公子深知,他矫魏王令,夺晋鄙兵权以救赵,于赵虽有功,然于魏则不忠。
赵王每每劝酒以表感激之语时,公子总说自己有罪,对不起魏国,更无功于赵,赵王这才不好意思说出欲送其五城的话,只是将鄗地(今河北柏乡县北)送给公子作“汤沐邑”,以作留赵之居所。
留赵期间,信陵君听当地人说,此地有两个高人,一个是隐于赌搏场所的毛公,一个是隐于卖浆市场的薛公。
信陵君向来敬爱人才,听人们这么一说,就很想见他们。
公子知道,高人从来都是招唤不来的,不然也不会隐于市了。于是就打听到了他们的住处,悄俏徒步前往,打算同两人交往。
果然,如他所想,此二人相当有见识,且不为名利所诱,长来久往,慢慢就熟识了。
信陵君魏无忌打发了魏王派来的使者,但害怕魏王使诈,不敢放心回魏国,就没有下定决心向赵王请辞。但自从公元前253年他的姐夫平原君赵胜死后,他在赵国就越来越有些不被礼遇了。
他也时时刻刻想着有朝一日能回到魏国去,毕竟那里才是他的祖国,那里有他的一切,为此,连日来烦恼不堪。
毛公、薛公二人听说了这事,就来见公子说:“公子受到赵国尊重和名闻诸侯,都是因为有魏国。现在魏国有急难而公子不顾惜,假如秦破大梁而毁掉先王宗庙,公子还有什么脸来面对天下人?”
“君子当忠王报国,光祖荫孙,岂能为了自身得失而失了大义,公子此举实在让我等脸上无光。如此忘恩负义、不懂大道之人,不交也罢!”说罢,就拂袖而去。
公子急忙拦下劝道:“此理我何偿不知,只是吾兄魏王心性不常,实难捉摸,这才徘徊难决,以至令两位仁兄见笑!”
这一说,两人才收住脚步,又劝道:“此时魏王正值用人之际,他问罪于公子无异于自杀,与其执着过往,不如令公子将功赎罪,如此,岂不皆大欢喜,所以,我敢断定,魏王必不会害公子,反而会重用公子。”
信陵君点头,有了回魏国的打算。
二人见了,再劝道:“退一万步说,如果魏王不顾魏国安危和自己的性命非要为难公子,公子也能搏得个忠君爱国、大义大勇的千古美名。人活一世,难免一死,若能以一死换得万世英名,死亦能含笑九泉了!”
二人说罢,请辞离去。
公子听了,脸色骤变,下定决心,催促下人驾车回魏国。
魏王见到公子,两人不禁相对落泪,握手而泣。魏王把上将军大印授给公子,拜他为魏国上将军。
公元前247年,信陵君派使臣把自己担任魏国上将军一事通报给各个诸侯,以此来向各国求援。
诸侯们得知公子担任了上将军,又估计了一下秦国的实力后,都各自调兵遣将救援魏国。
公子率燕、赵、韩、楚、魏五国之师在黄河以南地区大破秦军。秦将蒙骜战败逃走。
信陵君又率联军乘胜追击至函谷关,把秦军压在函谷关内,使他们不得越函谷关半步。
此战之后,信陵君名震天下,各诸侯国都派使者前来进献兵法,公子把各国兵法整编成册,合成一书,然后分送各国,即后来世上流传的《魏公子兵法》。
信陵君因此一战走上了人生的顶峰,也因此一战跌落到人生的低谷。
秦庄襄王担忧公子将进一步威胁秦国,就使用了万斤黄金到魏行贿,寻找晋鄙原来的那些门客,让他们在魏王面前进谗言说:
“诸侯只知道魏国有个魏公子,却不知道魏国还有个魏王。魏公子统领着诸侯军马,诸侯们因害怕公子的权势声威,正打算共同出面拥立他为魏王呢。”
有一次,魏使在秦国,多有人向他问:“魏公子是否已经立为魏王了?”还假装不知情,请他向公子祝贺。
秦国又多次实行反间计,一心要魏王除掉魏公子。
魏王天天听到这些毁谤公子的话,不能不信以为真,后来果然派人代替公子担任上将军。
公子因毁谤而被废黜后,于是就推托有病不上朝,天天在家里与宾客们通宵达旦地宴饮,痛饮烈酒,贪恋女人,这样日日夜夜寻欢作乐度过了四年,终因饮酒无度患病死亡。
信陵君率五国联军合纵大败秦军的这一战可以说是秦统一中国前诸侯的最后一次扬眉吐气,也是秦国一统天下战争中的最后一败,这一败,竟让秦庄襄王气得吐血,卧床不起了。
至公元前247年秋,李斯已在齐国稷下学宫拜荀子为师学满三年了。
这三年间,李斯除了勤奋苦学外,想得最多的就是学成之后应该到哪个地方展露才干,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他起初也和许多爱国学子一样,打算学成之后去报效祖国,可经过他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他认为楚国无所作为,其它各国也在走下坡路,只有秦国才有一统天下的可能。
他决定要把自己的雄才大略带到秦国去。
临行之前,荀卿问李斯为什么要到秦国去,李斯回答说:“当今天下,各国争雄,这正是建功成名的好机会。”
“而秦国,自孝公用商鞅之后逐渐崛起,后经惠王、昭王等六七代秦王的苦心经营,无数大才名将的奋力拼搏,如今已有了一统天下的实力,更重要的一点,秦国历来重用人才,天下大才多为秦用,我到那里必定可以大干一场。”
荀子先是点点头,然后又感慨起来,说道:“老子有言,‘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你只知道历代秦王重用大才,难道不见历代大才最终的下场?”
李斯自信道:“成事在天,谋事在人,事在人为!”
李斯告别了荀子,要到秦国去实现他的愿望。
李斯离开稷下学宫这天,韩非送他到郊外。
当韩非来为他送行时,李斯惊奇地盯着对方问:“从我第一次见你,到现在整整三年了,虽然同窗三年,我却从未见你说过一句话,我一直以为你是哑巴呢?”
李斯又笑说道:“这三年来,我一直忙于学习,竟没有问过你叫什么名字!”
韩非也笑,然后自我介绍道:“某乃韩国公子,韩非,这几年一直跟着大师荀卿学习邢名之术,钻研法家经典。”
“韩非虽出身王室,然一出世就逢国家贫积累弱,从小目睹韩国屡遭诸侯侵犯,不是兵败失地,就是赔钱求和,每每暗自下泪,于是自小立下光大祖国之志,这才四处拜师求学,希望有朝一日,学成后回国效力。”
“韩非并非哑巴,亦非口吃,只是心忧祖国命运,埋头苦读,不想多言,时间长了,竟习惯了沉默寡言。很多时候,我都是在跟自己对话,跟书本中前人的思想对话了。”
“再者,我也实在找不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人。以前我见人就把我欲复兴韩国的梦想和治世思想告诉对方,可没一个人能懂我,有的说我是疯子,有的笑我是神经病,有的一笑而过,后来我见人都不说话了,说了也没人信,更没人懂。”
“这三年来,我虽没跟你说过话,但从你的言行举止间,我看得出来,你绝非等闲之辈,你的心中和我一样,有一个远大的梦。”
李斯听了韩非的话,内心对这个比他还小的年轻人肃然起敬,大有惺惺相惜之感。
韩非又说:“本来我打算再过几年才与你交心的,只是刚刚听大师说,你要到秦国去,我这才追来,想跟你说些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