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6年,秦昭王拜范雎为丞相,封之于应城(今HN鲁山之东),号为应侯。
范雎拜相之隆重,实是秦国前所未有,诸侯皆派使者入咸阳为之祝贺。
公元前265年,魏安釐王封其弟公子魏无忌为信陵君。
信陵君魏无忌,魏昭王少子,安釐王的异母弟,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战国四公子之一。
当时,魏王闻知秦昭王用张禄(即范雎,外人只知秦相为张禄)之谋,将要东伐韩魏,急召群臣商议。
信陵君无忌力主发兵迎敌,相国魏齐则认为秦强魏弱,主张遣使求和。
于是,魏王派中大夫须贾赴秦议和,直奔咸阳,下榻于馆驿。
范雎闻知魏王遣须贾来秦都议和,便换去相服,装做寒酸落魄之状,潜出府门,来到馆驿,徐步而人,谒见须贾。
须贾一见来人,大惊,说道:“范先生别来无恙乎?我以为先生被魏相打死,没想得命在此?”
范雎答道:“当年被弃尸荒郊,幸得苏醒,为一过客所救,亡命于秦,为人打工糊口,聊以为生。”须贾不觉动了哀怜之情,留之同坐,索得食物赐之。
时值隆冬,范雎衣薄而破,战栗不已,须贾见状叹道:“唉,范叔竟一寒如此!”遂命从人拿出一件缯袍披在范雎的身上。
接着问道:“当今秦国丞相张禄,权势盛大,我欲拜见他,可是无人引见。先生在秦日久,能为我通融一下吗?”
范雎谎说自己的主人与张丞相关系甚好,自己也常出入相府,可以为其引见,并同意为须贾借得大车驷马,供其驱使。
街市上,范雎亲自为须贾执辔御之。街市之人,见丞相驾车而来,纷纷疾走回避。
须贾颇感惊异。既至相府,范雎转身对须贾说道:“大夫少待于此,容我先去通报一下。”
须贾下车,立于门外,候之良久亦无消息,便走近守门者,悄声问道:“我的故人范叔入府通报,久而不出,您能为我招呼一下吗?”
守门者好生奇怪,这里并没有什么“范叔”,只有相国。
当须贾得知范雎即是张禄,乃当今秦之丞相时,如梦中忽闻霹雳,心坎突突乱跳,于是脱袍解带,跪于门外,托守门者报告说:“魏国罪人须贾在外领死!”
范雎在鸣鼓之中,缓步而出,威风凛凛,坐于堂上。须贾跪伏不起,连称有罪。
范雎厉声喝道:“你今至此,本该断头沥血,以释前恨。然而考虑到你还念旧情,以缯袍相赠,所以苟全了你的性命。”须贾叩头称谢,匍匐而出。
范雎入见秦王,将往事一一禀报,并说魏国惧秦,遣使求和。秦王大喜,依范雎言,准魏求和,须贾之事,任其处理发落。
几天以后,范雎在丞相府大宴诸侯之使,宾客济济一堂,觥筹交错,很是热闹。
唯独将须贾安排在阶下,并派两个处以墨刑的犯人夹之以坐,席上只备些炒熟的料豆,两刑犯手捧喂之,如同喂马一般。
众宾客甚以为怪,范雎便将旧事诉说一遍,然后对须贾厉声喝道:“秦王虽然许和,但魏齐之仇不可不报,留你一条蚁命归告魏王,速将魏齐人头送来。否则,我将率兵屠戮大梁,那时尔等悔之晚矣。”须贾早吓得魂不附体,喏喏连声而出。
须贾归魏,将此事告知魏王。
魏相魏齐闻知十分恐惧,弃了相印,星夜逃往赵国,私藏于平原君赵胜家中。
秦昭王闻知,欲为范雎报仇,设计诱骗平原君入秦,并扣为人质。然后声称,若赵国不送魏齐人头至秦,将不准平原君归赵。魏齐走投无路,怒而自刎。
范雎报仇雪恨之后,并没忘记自己的恩人王稽和郑安平。
一天,他晋见秦昭王,奏道:“臣本魏一亡命之人,如果不是王稽忠于大王而纳臣于秦,如果不是大王英明,臣安能富贵如此。然王稽至今仅为一使者,当年救臣于水火之中的郑安平亦未重用,请大王恩赐。”
秦昭王念范雎功劳,准其奏请,任命王稽为河东太守,任命郑安平为将军。
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仇必报,这就是范雎。
公元前270年至前260年这十年间的战国,没有多少新鲜事,大体罗列如下:
公元前266年,赵国的一代明君赵惠文王逝世,这意味着赵国将从此无力再与秦国一决雌雄。虽然廉颇、蔺相如、赵奢、平原君等文臣武将犹在,但如果没有一个英明的君王来领导,他们的作用也是不会太大的。
然而,更具戏剧性的是,秦国偏偏就在赵惠王去世的这一年拜了范雎为相。
可以这么说,秦国后来之所以能统一天下,转折点就在秦、赵长平之战,而决定长平之战胜败的关键却在于赵国没有了赵惠文王,而秦国恰恰又多了一个范雎。
也许这就是天意。
也许人们都曾提出一个假设,如果赵惠文王能多活十年,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长平之战,即使有也可能不会战败,从而致使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公前265年,齐襄王去世,齐王建即位。齐襄王虽比不上齐愍王,但肯定比后来的齐王建强很多,可惜死的太早了。
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去世,楚考烈王即位。本就衰弱不堪的楚国,从此迈上了亡国之路。
而魏国和韩国,早在上一个十年就已经是苟延残喘了,多活一天都是上天给的照顾,被秦国吃掉那是早晚的事。
要说魏国此时还算有一个人才——信陵君魏无忌,但没有一个好的主子,就算有范雎也不会得到重用,所以信陵君起不了多大作用,最多就是让魏国多兴盛了几年。
可以这么说,魏国和韩国的君王虽然在这十年没有死掉,但却跟死了一样。
虽然燕武成王(燕惠王之子)在这十年没有去世,但不巧得很,就在前265年,田单(可能在齐襄王死后、齐王建继位时投奔赵国)率赵军攻打燕国,虽然只攻下三座城池,但前258年,燕武成王就死了,继位的是燕孝王。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燕武成王的死跟田单伐燕脱不了关系,所以,其实也可以说燕武成王就是在这十年间死去的。
这十年真的是活见鬼了!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秦国的秦昭王不仅活得好好的,偏偏还又多了一个十分可怕的范雎,而其他诸侯国的国君稍稍还有点作为的都相继死去,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命。
或者上天早就决定了,只有秦国才是一统天下的主,所以为了成全秦国,才一个一个将其它诸侯国的国君收了去,免得他们阻碍秦国的统一大业。
但既然秦国是上天安排的主,为何秦始皇才坐了一世的皇帝宝座,就又天下大乱了,这真是天意难测啊!
所以说,天下大势,最终还是由人决定的。
从秦国这十年的战事表,我们可以看出,也可以认定,将来能一统天下的非秦国莫属。
前269年,秦再攻韩国阏与,虽然赵国派廉颇救援,秦国没占到便宜,但损失最大的还是赵国。
前268年,秦昭王用范雎谋,派兵伐魏,攻占怀(今HN武陟西南)。
前266年,秦又攻占邢丘(今HNW县东)。
前265年,秦攻赵,陷3城,赵左师触龙说赵太后遣少子长安君入齐为人质。齐遂发兵救赵,秦军始退。
前265年,范雎又为昭王谋划攻打韩国,首先攻占地处韩国咽喉的荥阳,将韩断为三截,致使韩处于危亡之中,不得不听命于秦。
前263年,秦武安君白起攻韩,陷南阳(HN焦作XW县以西),绝太行山道。
从上面的战事表可以看出,这十年间只有秦国说话的份,与上十年相比,赵国不仅没有攻城掠地,反而倒被秦国占去一些城池,这明显的可见出秦、赵的差距了。
我们还可以看到,在赵惠文王去世前的五年,赵国虽然没有多大的作为,但起码秦国不敢动他,就算秦、赵有过战事,也都打成了平手。
而就在赵惠文王去世后不久,秦攻赵,陷三城,这才有了左师触龙说赵太后的千古美谈,而蔺相如、廉颇、赵奢、平原君等人都成了摆设。
从这里可以看出,没有了赵惠文王,就算有蔺相如、廉颇、赵奢在,赵国仍然不堪一击,所以我说,长平之战坏就坏在赵惠文王死早了。
从这里也足可见证赵惠文王的伟大之处和他在赵国的作用。
也许所有的人都和我一样想不通,那蔺相如和廉颇、赵奢不是那么有本事吗?赵惠文王一死,他们怎么都成了摆设。
我想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新继位的赵孝成王年幼,由其母当政,朝中小人当权,致使能臣不被重用。
既然说到这里,触龙说赵太后的事还是有必要提一下。
赵惠文王死了,其太子年幼,成不了大事,于是赵太后就抢了赵国的大权。
说到这里,我似乎是明白了,妇人就是妇人,像武则天那样的毕竟没有几个,所以,蔺相如、廉颇、赵奢等人肯定是被赵太后这个妇人给削了权,或者听不进他们的建议,这才让秦国得逞威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