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单率五千精壮勇士紧随于后,全城百姓敲锣打鼓助威,其声势浩大有如百万雄师。
等燕军听得杀声震天,才回过神来看时,只见数千头怪兽,角插锋利尖刀,身后熊熊大火,朝他们狂奔而来。
燕军看了,惊惶失措,丢盔弃甲,四处乱窜。
那火牛像山洪般继续追杀着燕军,燕军夺路逃命,互相贱踏,被自己人马踩死者不计其数。
有来不及逃跑者被牛踩死的,有挥刀反抗被牛角上的尖刀杀死的,有被火牛上的火烧死的,有被齐军追上杀死的。
总之燕军都是在混乱中、在逃跑中、在恐惧中死去的。
田单率齐军从后乘势冲杀,城内军民紧跟助战。凡是逃不了的,还未死的都被齐军又补杀了一刀,结果了性命。
田单多年憋着的怒气在这一刻得到发泄,看他不要命地像一个杀人机器在运转着。
田单身跨烈马,手提牛头双角叉,腰佩宝剑,率先杀入燕军中。
只看他手起刀落,那燕军成片的成了刀下鬼,丝毫没有还手之力。
燕军被齐军杀了过半,田单觉得杀小兵不过瘾,发现燕军中有一将,正是骑劫,于是就弃了士兵,望准燕军将领杀过去。
田单也不想跟他废话,临近了就是手起一叉朝骑劫头顶打下,那骑劫只有招架的份,丝毫还不上手。
只消三招过后,骑劫被田单一叉叉住脖颈,只一用力,人头就和身子分家了。
燕军见主将已死,更是无心恋战,只顾拼命逃亡。田单率齐军乘胜追杀,燕军所到之处,齐国当地军民也纷纷持械攻击。
燕军被齐国军民围追堵截,夺路逃出齐国时,三军只剩下一军,而且都是残兵败将。
不出一月,田单就率齐军把燕军全部赶出齐国,尽收失地70余城。
公元前279年冬,田单率齐军至莒城迎齐愍王之子田法章回都城临淄继位大统,号齐襄王。
齐襄王为表田单之功,封其为安平君。
燕军在齐国惨败的消息传回,燕惠王震惊,君臣惶恐。
燕惠王这才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以致军队被打败,将军被杀死,曾经占领的齐国土地尽失。
但很快,燕惠王就恢复原状了,因为他的亲信向他进言说:“燕军虽然小败,但燕国并没有任何损失,城池土地还和往常一样。那骑劫固然该死,但乐毅更是可恨。”
燕惠王问:“为什么?”
亲信说:“乐毅深受先王天高地厚之恩,他却不思为燕国效力,反而跑到赵国,这才致使燕军惨败,实乃不忠不义之徒。”
燕惠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亦说道:“就是,本王只不过让他交出兵权,他怎能由此背叛燕国!”
亲信又趁机说道:“燕军小败于燕国无关痛痒,大王可不必在意,大王现在最要担心的是那乐毅啊!”
燕惠王很是不解。
亲信说:“大王有所不知,乐毅归赵后,赵惠王隆重地接待了他,并封他在望观津(在今HN省商丘东),号望诸君,乐毅欣然接受,完全忘了大王的恩情。”
“乐毅奔赵,必得重用,怕就怕他忘恩负义,乘燕国新败之机进攻燕国。由此可见,赵国要比齐国危险得多,乐毅更比田单可怕,大王不得不防啊!”
燕惠王一听,胆都被吓破了,连忙问:“既如此,当如何应付?”
亲信想了半天,然后说:“不如派人到赵国责难乐毅,并向他道歉,恩威并施,以打消乐毅攻燕的计划。”
燕惠王想想,就同意了。
乐毅奔赵后,赵惠王使尽了浑身解数,就像当初燕昭王把他留在燕国一样,再次被留在赵国了。
不日,燕惠王的使者来到赵国,以燕王的口吻责难乐毅说:“先王曾以举国之兵托付将军,将军为燕大败齐军,报先王之仇,天下人为之震动,我也时刻记着你的功绩。”
“可是刚逢先王去世,我又初立,听信于左右而误国。我之所以派骑劫代替将军,是怕将军经年累月在外征战太过辛苦,所以请你回来调息,并想同你共议国事。”
“将军却误听传言,以为我欲加害将军,故而赌气弃燕降赵。将军为自己打算,这样做是合宜的,可你如何报先王的知遇之恩呢?”
乐毅听后,没有回答一句话,因为他认为,既已如此,再多的解释也是没用的。
于是乐毅慷慨地写下了著名的《报燕惠王书》,书中针对惠王的无理指责和虚伪粉饰,表明自己对先王的一片忠心,与先王之间的相知相得,驳斥惠王对自己的种种责难、误解,抒发功败垂成的愤慨,并以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的历史教训申明自己不为昏主效愚忠,不学冤鬼屈死,故而出走的抗争精神。
原文太过生僻,故大体译文如下:
“我不够聪明,不能听从先王的教诲,来顺应君王您左右官员的心,害怕犯下罪行,这样就伤害了先王的英明,又伤害了您的道义,所以逃奔到赵国,自己来担负不肖的罪名,因此不敢对自己的行为辩解。
“现在国君您派使者来数说我的罪行,我怕您身边的人不了解先王之所以容留在下的道理,又怕表达不清楚我之所以侍奉先王的真心,所以斗胆用书信回答您。”
“我听说圣贤的君王,不把俸禄私自给他的亲属,而是给那些功劳多的人;不将官爵随便给他所喜爱的人,而是让有能者居之。所以了解手下的能力而授予官职的人,是成功的君王;依据对方品行而结交的人,是能树立名望的人。
“就拿我自己来说,因为先王有高于世俗的心志,所以我才能以魏使的身份得到先王的赏识和提拔,进而位于燕国群臣之上,先王不和父兄商量,就拜我为亚卿了。我感先王之明,受先王之恩,故不敢推辞,欣然领命。”
“乃后,先王对我说:‘燕与齐有怨,我私下不自量力,敢请阁下为我兴燕灭齐,以报此仇。’我回答说:‘齐乃东方帝国,国富兵强,常年征伐,屡战屡胜。君王若欲伐齐,须举天下共图之。欲举天下以伐齐,必先结交赵国。且楚欲得齐之淮北、魏欲得齐之宋地久矣,燕若许此二地给楚、魏,楚、魏必效赵国与燕结盟。’先王说:‘好。’于是我奉先王之命,南行于赵,经多番磨合,终与赵结盟,成功回国复命。”
“乐毅遂举天下之兵伐齐,喜得上天护佑,先王鸿运,占HB地利,一举攻占济水,继而大败齐军,直逼临淄,大破齐都。齐军败北,齐王逃命,仓惶至莒,保得一命。燕军横扫齐地,搜罗珠宝玉器、战车甲胄、珍贵财物,尽收入燕国。先王之功,古今罕见,故划地封赏,使我位列于诸侯。”
“窃闻贤明君王,建功而不废,所以青史留名;远见之士,成功而不毁,所以万世称道。”
“先王平万乘之国,得以报仇雪恨,收八百年积蓄以为己用,何等风光,今虽弃群臣远去,然其光辉业绩,生前法令,一言一行,均可为后世楷模。先王之风,势必让诸子顺服,上下遵循,群臣谨记,百姓顿首,子孙仿效。”
“吾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日伍子胥得阖闾赏识,所以吴军能攻破楚都,子夫差不纳其言,所以终归亡国。伍子胥没能预见吴王父子的度量,终被沉入江中,难有作为。前人之事历历在目,今日岂不让人寒心。然,乐毅奔赵,只求安身立命,不图建功,此情唯天地可表,请大王明察。”
“吾闻君子断交而不毁誉,忠臣离去而不扬名,我虽不智,但也深明此理。还盼大王继承先王之遗风,大兴燕国,莫要听信近臣之谗言,误识乐毅。故斗胆呈书,唯表心志,请大王明察。”
乐毅虽然暂时留在了赵国,但此后一直默默无闻,甚至连他什么时候死的都不为人知。
至公元前278年,不到一年的时间,白起就打到郢都城下,看着繁华的郢都(今HB江陵),他早就按捺不住性子了。
为了激发秦军的斗志,他对秦军说道:“你们知道吗?这就是楚国的郢都了。这郢都是天下最繁华富庶之地,里面有金银堆积如山,里面有江南美女如云,里面有吃不完的稻米,里面有香喷喷的鱼肉。你们这些北方人,常年在苦寒之地打滚,怕是还没有睡过江南的温柔之乡,游过江南的富贵之地,吃过江南的鱼米之味哦!”
这一说,秦军口水都流了出来,恨不得马上就攻进郢都,去享受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