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尚回道:“大王不如多送礼物和城池给秦国,并请求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安定,等楚国恢复了昔日的强大,再与秦国较量不迟。如此,大王不仅保有了江山,更挽回了楚国人民的生命,又抱得美人归,是一举三得的好事啊!”楚襄王听了,也有些动心了。
屈原听了,急劝道:“大王切不可再听这等奸佞小人的害国之言了!大王难道忘记了怀王惨死异乡,魂望故国的下场了吗?”
“要不是当初怀王不听我的劝谏,反去听靳尚和子兰这等奸党的蛊惑,怎会中了秦国的奸计。可以说,怀王的性命就是葬送在这等奸臣手中的。”
子兰听了屈原的话,怕楚襄王把怀王之死怪罪于他,于是上前进言道:“大王,屈原这是成心污陷忠良,他不仅当众侮辱我等,更在背后吟诗作赋诋毁大王。”
楚襄王听了有些好奇,就问:“他怎么说了?”
子兰道:“屈原在背后写词吟赋骂大王,说楚国有今天,全是为君的不明和大王认为的忠者不忠,贤者不贤所致,还说断送父王性命的罪魁祸首就是你,要是你肯割地卖国求和,秦国一定不会囚禁父王致死的。更有人传言,屈原要为父王报仇,而仇人正是大王你!”
楚襄王听了这话,勃然大怒,喝叱屈原道:“好啊!你口口声声说为楚国着想,可你的真实想法是要楚国得罪秦国,然后借白起之手来报复本王!”
屈原不想会有此一节,忙叩头陈述道:“屈原为楚国之心天地可鉴!”
楚襄王震怒道:“要不是看在你对楚国有功的份上,就凭你那些大逆不道之话就该死!不过,官你是做不成了,朝中你也别想再呆下去。”
楚王转念又说:“你不是能诗善赋吗?那好,本王成全你。不过,你也不要伤心,古来文人大多只有在失意之时,只有沦落山水之际才能赋出石破天惊的文章,本王给你这个机会,说不定将来还能搏个千古美名,无论如何,总比在朝中为官强。”
屈原听了此话,真是伤心如焚,哭诉道:“大王三思啊!若你执着要将我放逐,而不去联齐抗秦,修政任能,不出二十年,楚国必亡。”
楚襄王最后问百官:“众官以为是抗秦好呢?还是和秦好?”百官都异口同声道:“我等皆以为上官大夫和令伊说得是。”
楚襄王不听屈原哭诉,只叫人:“将屈原打出去,流放到江南,今生不得再入朝为官。”
屈原死活不肯走,硬被活拖出去,可他仍叫着:“大王,联齐抗秦,修政任能,谋福于民才是楚国的出路啊!”
屈原去后,楚襄王下令:“命上官大夫靳尚为国使,备花红酒礼,割城划地去秦国迎亲!”
楚国碍于秦国的强势,楚襄王只得同秦讲和,并从秦国娶秦女为妇。楚国虽解了一时的燃眉之急,但也使得楚国从此走向了衰亡。
屈原被赶出了郢都,仍不忘楚国,他立在都城外回望故都,立了三天三夜,终不见有人来唤他回朝,直见去秦国迎亲的队伍驶过,他才死心了。
屈原自语道:“我屈原此生怕是再不能为我多灾多难的祖国尽心了!”
说罢,又朝郢都跪下叩头道别:“我的祖国,永别了;楚国的百姓,永别了。我将要离开这个让我爱得死去活来又痛得死去活来的故土,去寻找一个没有烦恼没有人知道的地方。”
“但不管我到哪里,我的心始终都牵挂着楚国和楚国百姓,我的血始终都深深与楚国的土地融合在一起。我要让上天知道,我生是楚国人,死是楚国魂,无论是生是死,我的心,我的血都在楚国。”
“就算哪一天真的死了,我的灵魂也会将楚国和楚国百姓守望。”罢了,才极端不忍地回望着郢都退步而去。
自燕昭王筑黄金台大招天下贤才,得拜苏秦为上卿后,爱贤敬贤的名声不胫而走,风传天下,各国才士争先恐后的奔赴燕国,燕国一时成为人才高地。
其中不乏名士:如武将剧辛从赵国来,谋士邹衍从齐国来,屈庸从卫国来,还有许多身怀一技之长来自五湖四海的能人不计其数。
这天,燕昭王在碣石宫大宴天下贤士,苏秦、邹衍、剧辛、屈庸、郭隗等数十人齐会一堂,享受着美酒佳肴,陶醉在管乐歌舞中。
少时,歌舞声罢,美人散去,燕昭王喜极而对众劝酒道:“各位才士,承蒙眷顾,共赴燕国,这是我之幸,是燕国之幸。”
“想我即位初,国事百废,民生万难,虽时刻想着光大燕国,可是孤掌难鸣,独木难撑,虽拼尽全力也无济于事。若非君等相助,燕国何能在诸侯中立足,更哪来今天的一切。为聊以感谢君等对燕国的付出,我私自摆下些粗食酒水,还望君等不嫌,请尽兴尽饮。”说罢,举大碗向众人请饮。
众才士起身举碗,屈庸回礼道:“燕王实在客气,想我等粗野之辈,虽多有韬略满腹、一身本事者,却大多被埋没山水,一身报国之志不得舒展。”
“若非大王礼遇,我等又岂能有一展抱负之机,还不是只能在山水穷途中嗟叹。我等这些人啊,只求能有一个实现自身价值的机遇,才不枉了一生苦学,浑身本事。”
燕王听了,欣喜之余又有几分嗟嘘,与众人共干了一碗又说道:“我燕国的大门始终向天下志士大开,对来燕者更是不拘一格地广为接纳,不管他是学者还是粗人,只要他有一技之长,我都会给予优厚的待遇和尽展其才的机会。”
“对那些有志灭亡齐国的,熟悉齐国险阻要塞和君臣关系的人,我都要尽数收留。我如此多方积蓄力量,只为有一天能兴燕破齐,以达我终生志愿。”
剧辛起身劝酒道:“大王礼贤之举足可感天动地,震撼古今,光照后世,就算秦孝公用商鞅亦有不及。自古以来,凡是敬贤之君莫不能成大事者,爱民之主无不能昌国兴业的。只要大王心志专一,不出十年,燕国必定能灭齐复仇。”
燕昭王听了,甚好,又是一番痛饮。
一日,燕昭王与苏秦上黄金台眺望山河。
良久,苏秦进言道:“大王纳贤之美名已播于四海,天下志士都争相归附,如今的燕国可谓人才济济,也是该我离开的时候了。”
燕王听了,恐慌不已,忧伤而问道:“你这是为何?莫非我有怠慢之处?燕国虽广纳贤才,却丝毫不影响你在燕国的地位啊!”
苏秦方明白燕王是误解自己了,急解说道:“大王恐是误会苏秦了。虽说父母生我,鬼谷先师教我,倘无大王的厚爱,我苏秦也只是个落魄之士,又岂敢不尽心效死以报大王知遇之恩。”
“我当初去齐国,一心只为燕国谋划,好不容易得到了齐宣王的信认,可间齐之计未成,齐国就易主了,这才不得不返回燕国。”
“可至今想来,仍觉遗憾,每见到大王忧心,无不惭愧。我深知大王艰难,恐时有用得到我之处,故不敢轻易请命去齐。可此时不同了,燕国各等人才齐至,且个个拼死效命,我大可放心地去离间齐国了。”
燕王仍不舍地劝道:“我深知你为兴燕灭齐用心良苦,可我实在是离不开你啊!再者,那齐愍王目中无人,你去了若有半点差池,你叫我如何安心!”
苏秦劝道:“齐国乃东方霸主,如果不从根本上下功夫,就算燕国再拼一百年已休想将他攻灭。大王要想兴燕灭齐,招贤纳士、勤勉作为还不够,必须还要有亡我之心才行。”
“我已经做好了必死的准备,无论齐愍王有多难对付,我都势要让齐国对外频频发动战争,得罪诸候,使其消耗国力;对内屡屡强施暴行,失信于人,以激起民怨。只有这样,燕国才能凭其强大的国力和军队联同诸国伐齐报仇。”
燕王听了,先是兴奋,再就感叹起来。
苏秦知其意,就问道:“大王莫不是在想,我去之后,燕国将无大才可用?”
燕王点头说:“是啊!虽说天下志士尽相归燕,然其中却无一个内可治国安邦、整军饬政,外又能统兵征战、纵横捭阖的文武大才。如此,就算你把齐国搞得疲惫不堪,破坏得四分五裂,也没有一把将齐国斩尽杀绝的尖刀啊!”
苏秦听了,也摇头道:“这些年来,我一直在为大王物色一个能打理燕国并能与我配合无间的大才,可总没能如愿。我苏秦自认能凭三寸肉舌纵横天下,也能为君王出谋划策,却没那个统兵征战,训军改政之能。但我相信天下不乏大才,不过是未被发掘而已,只要大王一心求才,总会有大才来投的。”
二人想想,都感慨不已。
二人各自立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