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王进入洛阳后,没管别的事,就直奔周室太庙,往观九鼎。
到了周室,只见九个宝鼎一字排列在殿堂之内。这九鼎本是大禹收取天下九州的贡金铸成,每鼎代表一州,共有荆、梁、雍、豫、徐、青、扬、兖、冀九州,上刻本州山川人物、土地贡赋之数,足耳俱有龙纹,又称“九龙神鼎”。
夏传于商,商传于周,迁之于洛阳。迁时,用卒徒牵挽,牛车负载,不知重量几何。
破宜阳,窥周室,据九鼎,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而称霸中原,这是秦武王生前的梦。
秦武王逐个审视,看到雍州鼎时,对众臣说:“这鼎有人举过吗?”守鼎人回答:“自从有鼎以来,没有听说过,更没有人见过。这鼎重达千钧,谁能举得起呀!”
秦武王转问任鄙、孟贲二将:“你们两个,能举起吗?”任鄙知道秦武王恃力好胜,婉言辞谢:“臣只能举百钧之物,这鼎重千钧,臣不能胜任。”
孟贲伸出两臂走到鼎前,说:“让臣试举,若举不起来,不要怪罪。”
说罢,紧束腰带,挽起双袖,手抓两个鼎耳,大喝一声“起!”,只见鼎离地面才半尺高,就重重地落下。孟贲感到一阵晕眩,站立不住,幸被左右拉住,没有倒在地上。
武王看了发笑:“几年前,本王力不能胜你,现在却未必了。你能把鼎举离地面,寡人定要举到头顶走几步。”
任鄙劝道:“大王万乘之躯,不要轻易试力”。武王固执不听,卸下锦袍玉带,束紧腰带,大踏步上前,任鄙拉着武王苦苦劝阻,武王生气地说:“你不能举,还不愿意寡人举吗?”任鄙不敢再劝。
武王伸手抓住鼎耳,心想:“孟贲只能举离地面,我举起后应移动几步,才能显出高低”。于是,深吸一口气,使出全身力气,喝声:“起!”
鼎被举起半尺,武王接着移动左脚,不料右脚独力难支,身子一歪,鼎落地面,正砸到右脚上,武王惨叫一声,倒在地上。武王只觉头晕目眩,大脑一片空白,眼前一片黑暗,继而就没知觉了。
众人慌忙上前,把鼎搬开,只见秦武王右脚足骨已被压碎,两目直流鲜血。等到太医赶来,武王已昏迷不省人事,仍然自言自语;“心愿已了,虽死无恨。”
入夜,秦武王因流血过多,气绝而亡,时年23岁。
周赧王闻报大惊,亲往哭吊。右丞相樗里疾护棺回咸阳。
安葬之后,樗里疾追究责任,将孟贲五马分尸,诛灭其族;奖励任鄙劝谏之能,升为汉中太守。
约公元前306年前后,赵国经过赵武灵王对人力、物力的重新整合,军事实力大大增强,在一连的战胜后,赵武灵王再次进攻中山。
赵军捷报频传,一直攻到了中山国都城灵寿附近的宁葭,彻底控制了太行山的重要孔道井陉口。
此时,赵武灵王闻报,秦武王在周都洛阳举鼎,被鼎压死了。
当下聚众议道:“天意,天意啊!秦国刚攻下宜阳,进军周都,才欲挟天子以令诸侯,秦武王就短命而亡了。本王一直关注着秦国的一举一动,原想教训一下中山国就回师抗秦,现在看来大可不必了。”
楼缓问:“大王打算继续进攻中山国吗?”
赵武灵王说:“不,赵军已控制了井陉,中山国已在我掌握之中,随时都可灭了他,如今最重要的是对付秦国。”
说罢,即下令:“你这就去秦国,密切注意秦国的立君之事。那秦武王无后,现在他死了,秦国必将有场内乱,本王要乱中取事。”
楼缓深会其意,欣然领命去了。
为了赵国的将来计,赵武灵王趁秦国国君新亡之机,率兵西渡黄河,攻取了秦国与林胡接壤的榆中地区,对秦国造成极大的压迫之势。
秦武王死后,秦武王的生身母亲惠文后要立秦武王的同母弟公子壮,秦武王的庶母宣太后要立秦武王的异母弟公子巿,两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赵武灵王对秦国的局势密切关注,打算俟机插手秦国内政,可等了数月,仍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机会,于是就转变了进攻策略。
公元前306年初,赵国大举进攻中山国,从南、北、西三个方向合攻中山国的都城灵寿。
这个时候,楼缓派人来报,秦国的内乱以宣太后的胜利而结束。赵武灵王决定暂停对中山国的进攻,先解决秦国的立新王问题。于是,赵武灵王向中山王索取四个城池后退兵。
赵武灵王退兵后,立即派使者通知楼缓,让楼缓告诉宣太后,赵国准备迎立宣太后的长子,在燕国为质的公子稷为新秦王。同时,赵武灵王命令赵固入燕迎立公子稷。此时的燕国百废待举,燕昭王不想多事,又感秦国的恩,便做了个顺水人情,让赵国护送秦公子稷回秦。
公子稷,即后来继秦王位的秦昭王。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早年在燕国做人质。
宣太后得知赵国准备护送公子稷回秦国继位的事后,差点就晕了过去,急忙找樗里疾商议道:“秦国经历长期的内乱,此时已疲惫不堪。在北边,赵国夺取了榆中后对秦国形成了压顶之势。在南边,楚怀王对汉中、黔中一直有所企图。”
“谁都知道赵武灵王不安好心,可如若不答应立公子稷为王,赵国必定会侵犯北境。”
一句话,现在该怎么办?
樗里疾却说:“国不可一日无君,更何况公子稷是您和惠文王最喜爱的儿子,想必定能胜任秦王,我看就这么定了。”
宣太后合计了一下,他想,不管立谁为王都不重要,只要秦国的大权掌握在我的手里就行。
于是,宣太后便欣然同意了。
前306年,公子稷即位,号秦昭王,时年19岁。因为秦昭王年少,国中大事都由宣太后和其娘家兄弟魏冉说了算。
然而,秦国的争位风波并未就此平息。秦武王弟庶长壮与秦诸公子本就对立公子稷不满,更那堪宣太后和魏冉亦觊觎王权。
在秦昭王即位后不久,秦诸公子便开始作乱。内乱不久,魏冉发兵平叛,不日剿灭。此后,魏冉与宣太后狼狈为奸,独掌秦国大权。
秦昭王即位后,司马错被宣太后一伙削掉兵权,赋闲咸阳。而甘茂由于伐宜阳抢了樗里疾的风头,樗里疾为了独任秦相,就劝秦昭王给甘茂定了一个怂恿武王入周室观九鼎以致使武王举鼎而死的罪。
秦昭王并非不知道司马错和甘茂是冤枉的,但此时的秦国不由他说了算,所以他只得任人摆布。
秦武王死后,甘茂在秦国再也没有靠山,更遭到宣太后和魏冉等人的妒嫉,于是就借出兵攻打魏国蒲阪之机逃离秦国。
甘茂到了齐国,得拜上卿,曾替齐王出使楚国,后来秦昭王掌权,听说甘茂贤能,就要求楚国将之送还秦国,但楚国没有那样做,甘茂也不想再回到秦国。
甘茂离开秦国后,在战国历史上再没有大的作为,后面卒于魏国。
公元前305年,屈原在楚国执政,见秦武王刚逝,秦昭王年少,就趁秦国后宫****和司马错、甘茂等人被罢黜之机,劝楚怀王发兵收回黔中郡。
至公元前304年,秦昭王满20周岁,依制举行加冕典礼,亲掌朝政。
亲政后,秦昭王害怕楚国侵犯,主动亲楚,邀请楚怀王盟于黄棘。为表诚意,秦国愿将侵地上庸还于楚国,并请楚国派人到秦去迎亲。
楚怀王听了秦使的话,十分欣慰,似乎昔日的耻辱早忘,换来的是无上的荣誉,当即表示要彻底与秦交好。
屈原得知,急来劝阻道:“大王,你怎么好了伤疤忘了疼,楚国只能联齐抗秦,不能背齐投秦啊!”
楚王不快道:“楚国已今非昔比了,刚刚灭了越国,收复黔中,怎么还能与齐国那等小国结交呢?再说了,秦国这一回是主动与楚交好的。你看,秦国不仅要退还上庸之地,还主动下了聘书,让子兰去秦国迎娶秦国公主。此后,秦楚就是姻亲之国了,哪有自己人不亲近的呢?”
屈原坚持道:“大王,屈原为了楚国可以连命都不要,何时在大王面前进过谄言,说过废话。我每次劝大王行事,凡听计者,无不获利得地,而拒从者,无不倾城害国。上次张仪献地,大王不听我劝,结果如何?这一回秦国故技重施,大王又不听我劝了?”
楚怀也坚持道:“本王心意已决,你再不要劝了,就让本王做主一次,后果由本王一人承担!”
屈原再劝道:“这是楚国百姓的大事,大王如何承担得了!兴亡百姓苦,若非如此,屈原何必在此苦劝?”
楚怀王听了,大怒道:“什么?本王承担不了?你就承担得了?这楚国到底是谁家的天下?”
屈原大声道:“楚国是楚国百姓的天下!”
楚怀王吼道:“好啊!原来,在你的眼里,本王什么都不是,甚至不如一个平民百姓!这些年来,你所做所为,并不是为了本王!”
屈原道:“屈原所谋,全在楚国和楚国人民,也包括大王你!”
楚怀王听了,暴跳如雷,喝令道:“来人,将这疯子逐出郢都,永远不准再回郢都半步,他既然心中只有平民百姓,就让他去陪这些百姓好了。”
屈原直言劝谏,没想会再遭此劫,只得忍着悲愤被赶出郢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