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王坚决道:“无论如何,胡服骑射势在必行。我回头就制定方针,下令赵国臣民着胡服,并全国性的招募胡人教官来训练骑兵,让胡人文化通行全国。”
肥义转喜为忧道:“自古改革不易,大王推行胡服骑射也必定要受阻,别的不说,就赵国的宗室大臣这一关就恐怕难得过!”
赵王听了,也皱下眉头,想想,又叹了一口气。
楼缓也分析道:“推行胡服骑射,胡人大臣必是人人欢喜,全国上下也当是愿者多,怒者少,然,赵国宗室贵族,因其利益受损,地位有减,必会反对。不过,大王只要成功说服一人,胡服骑射必能推行!”
赵王问:“你说的莫不是赵国宗室贵族首领,我的叔叔公子赵成?”
楼缓点头说:“正是。只要赵成赞同此举,其它的贵族也就兴不起什么大浪了!”
肥义又劝道:“改革这种事总是有人欢喜有人怨,要想有大作为,就得痛下狠手,不必顾忌太多。正因秦孝公支持商鞅不顾一切的在秦国变法,秦国这才有了今天的不可一世。为大局着想,为赵国的未来计,大王对阻碍者能劝就劝,不能劝就杀了!”
赵王一一记住,又对二人说:“本王明日就去见赵成。”
次日,赵王亲自到赵成府邸拜见,先将欲推行胡服骑射的事说了一番。
赵成听罢,大惊道:“什么?大王要违背自古以来重华夏、贱戎狄的法则?还要让群臣百姓着胡服,习骑射,全国性的推行胡人文化?”
赵王坚定道:“正是。胡服骑射是赵国唯一的出路,势在必行。请叔叔舍小利而就大义,成全赵国的未来!”
赵成见赵武灵王如此执着,又劝道:“大王啊!推行胡服骑射,于赵国怎样我不知道,但于我等宗室贵族有害却是不假,但这些都不重要。”
“大王试想,一旦赵国上下重胡人文化,着胡服、习骑射,这赵国岂不成了胡人之国了,它还是赵国吗?不仅赵国的先王们恐不同意,赵国的百姓也接受不了,就是中原各国也会将把赵国当成戎狄之国来攻打。”
“再说了,推行胡服骑射,国家的政策法令等皆要发生大变动,你就不怕引起全国性的****?大王千万要慎行啊!”
赵王听了,不快地说道:“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才叫改革,秦国的强大正是如此。再者社会前进,国家发展,都得利于变法。生存之道在于变,只有变才能应万变,不变就是等死。”
“赵国之所以至今不能崛起,正是因为你们这些宗室贵族结党营私,全不为国家计的缘故。不要忘了,只有赵国强大了,赵国的宗室才能延息,从而一荣俱荣。”
赵成听了,强压怒火,许久无话,最后似乎是想通了,才慢声地说道:“大王今天来,想必是,我同意你也要推行胡服骑射,不同意你也要推行胡服骑射。既如此,我还有何话说,大王只管行事就是,赵成没有意见。”
赵王听了,起身辞道:“这就好。还请叔叔明日在朝上做个表率!”说罢自去了。
赵武灵王去后,赵成拍案大骂道:“你今天逼我,终会后悔的!”
次日,赵王早朝,文武列定,只见赵成姗姗来迟。更让君臣惊讶的是,赵成身着胡服,完全另一副模样。赵王见了甚喜,肥义、楼缓微笑,其余群臣尽皆失色惊慌,莫名其妙。
少时,赵王对众喧布命令:“从今天起,赵国上下实行胡服骑射,凡赵国人,无论君臣百姓、商贩走卒必须身着胡服,违令者,国法治处。”
朝堂上下,是一张张难以形容的脸。
公元前306年前后,赵武灵王正式颁布法令,在赵国全境实行胡服骑射,以能任官,明确了游牧文化的主导地位,使得大批出身低贱和有戎狄背景的人得到重用。
此后,赵武灵王以自己在代郡训练的精锐骑兵作为模板,开始在赵国大量招募胡人军官,并全国性的训练骑兵。同时,赵武灵王还招募大量的胡人,充实到骑兵队伍中。
赵武灵王一日检阅骑兵,说:“赵国的骑兵是独一无二的,你们能成为骑兵不仅是家族的荣誉,更是男儿一生至高无上的荣誉。”
赵国骑兵的不同,最主要的是装备。赵国骑兵必须要有两匹马,用特制的骑兵弓,配备不同用途的箭,要有长刀和短刀,和随身携带夜里御寒的皮蓬和可供长途作战的口粮和水。
作为赵国的骑兵,最重要的是纪律严明,听令行事,以战死为荣,还要有吃苦耐劳,重义尚武的精神。
胡服骑射后,赵国的军事将领主要是从骑兵中产生,至少要有在骑兵部队服役过的经历。由于骑兵的特高待遇和非常好的军官前途,赵国的百姓都希望自己的家里能够出一个骑兵,最好是一个骑兵将领。于是,赵人养马蔚然成风。
胡服骑射给赵国的文化、经济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变化。
在赵国的骑兵营里,有负责养马的,负责收集牧草的,给马看病的,还有直接为骑兵服务的奴婢。
骑兵的武器装备不同于步兵,主要由胡人工匠负责生产。骑兵用具中有大量的皮革制品,对牛羊的需求很大,因此,与游牧生活相关的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赵国占有主要地位的胡人文化由于正式得到了国家的肯定、扶持,胡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胡人歌舞、胡人医药、胡人服饰、胡人语言在赵国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普及。
在骑兵有了一定规模后,为了一试骑兵的锋芒,以此来坚定国民对赵国在全国实行胡服骑射政策的信心,于公元前306年秋,赵武灵王率领他的人数不多但却十分精锐的骑兵向北进攻中山国。
赵武灵王率骑兵在房子(地名)大败中山国主力部队,从南至北横穿中山国,到达赵国的代郡,如入无人之境,大大地鼓舞了赵国国民的信心。
赵武灵王又到达赵国与楼烦边境的重镇无穷之门(地名),继而穿过楼烦和林胡的势力范围,向西折向黄河。赵武灵王渡过黄河,登上了位于黄河西侧林胡人长期活动的黄华地带。
林胡在与赵军的作战中损失惨重,林胡王被迫向赵武灵王献出大量的优良种马,才得以求和。在得到良种林胡马的补充后,赵武灵王又招募了大量的林胡勇士,把他们编入到自己的骑兵军中。
这次远征,赵武灵王与游牧民族骑兵发生多次战斗,不仅无一败绩,还在战争中不断壮大了实力。
至前306年中期,甘茂围攻宜阳一年多不下,秦武王为此恼怒不已。
秦国大臣冯章趁机进言道:“秦军攻打宜阳城已经一年多了,精疲力尽,锐气大丧,再挺下去,恐怕形势要发生变化,不如班师为好。”
武王听了,就派人召甘茂班师回朝。
甘茂想:“如果攻韩不下,就这样班师回朝,不仅会让群臣笑话,从此在秦王面前更是抬不起头。”于是心生一计,写信一封,让秦国使臣带给武王。
武王拆信一看,只有“息壤”二字,恍然大悟。于是派出五万援兵,令乌获带领去助甘茂。
甘茂得到生力军,兵力大增,再把自己的私财尽散发给秦军将士,秦军因此士气大振。
甘茂遂以乌获为先锋,击退韩国援兵,攻陷了宜阳孤城,斩杀韩军七万人。
秦军乘胜渡过黄河,夺取武遂(今SX垣曲东南)并筑城,韩襄王被迫派公仲侈到秦国谢罪,同秦国议和。
秦军占领宜阳,周都洛阳门户洞开。秦武王亲率任鄙、孟贲率精兵强将大举进攻洛阳,周天子无力抵抗,只好妥协。
秦武王在樗里疾率领的百辆战车的护卫下风光无限地进抵周朝都城——洛阳,周王派士兵列队迎接,看那意思很是恭敬。
武王嘲笑周赧王说:“想当年,周武王攻下商都朝歌,其排场也不过如此吧!没想数百年后,他的子孙又重演了商纣王的路。”周赧王不敢言语,心里似乎在说:“谁又敢保证数百年后,秦国的子孙不会走我今天的路呢!”
楚怀王得知秦武王攻破宜阳,占领周都,并对周天子无礼后,心中很是不甘,恨不得此时在洛阳耀武扬威的人是他自己,因此,他怒不可遏地责骂周赧王:“不抵抗也就罢了,为何还要如此无气节!”
游腾为此替周王劝说楚怀王说:“先前知伯攻打仇犹时,用赠送大车的办法,趁机让军队跟在后面,结果仇犹灭亡了。为什么?就是没有防备的缘故啊!齐桓公攻打蔡国时,声称是诛罚楚国,其实是偷袭蔡国。”
“现在的秦国,是个如虎似狼的国家,周王对此看得很明白,所以才派手持长戟的兵卒位于前面,让佩带强弓的军士列在后面,表面看来是护卫秦武王,实际上是把他看管起来呀!”
“再说,周王怎能不担忧周朝的天下呢?恐怕一旦亡国后会给大王您带来麻烦,所以才……。”楚王听后才高兴起来。
朋友们,支援我吧!登陆起点帐号,收藏,投票、点击,谢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