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公元前308年,秦武王即位已两年有余。此时,义渠远逐,巴蜀尽平,秦国后方稳定,武王坐稳王位后便不安分起来。
一日,秦武王召见文武议事,礼毕就说:“先父临终前叮嘱,要我率秦军出函谷关,先取韩国军事重镇、周都洛阳门户——宜阳,以宜阳为跳板,攻打东周。”
“如今巴蜀已平,义渠远去,秦国后方巩固,国力正盛,本王欲发兵征宜阳,诸位有何看法?”
这一问,众文武皆不言,只面面相觑。
秦武王唤右丞相樗里疾、左丞相甘茂问:“寡人生在西戎,没有到过周都洛阳,不知中原怎样繁华。寡人渴望有一天,能驾车进入周王京畿游历,亲眼一睹天子重器——九鼎,若能如愿,死也心甘。不知二位,谁能为寡人伐宜阳,进中原?”
樗里疾回答:“韩国宜阳城坚地险,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倘若魏、赵二国再出兵援助宜阳,后果不堪设想。”
秦武王听了,很不高兴。
这时,甘茂趁机进言道:“欲伐宜阳,必先破韩、魏联盟,只要魏国站在秦国这一边,赵国就不可能越过魏国来援助宜阳,如此,宜阳城就有可能被攻破。”
秦武王大喜,即派甘茂出使魏国。甘茂以共享伐韩之利相引诱,与魏襄王建立了伐韩同盟。
甘茂怕秦武王在伐宜阳期间听信秦国朝臣之言而掣肘,特派副使向寿报告武王说:“魏王已经同意与秦国共伐韩国,虽然得到魏国支持,但我还是不伐宜阳为好。”
武王听了,很不理解,亲自赶到息壤召见甘茂,问甘茂为何改变伐韩计划。
甘茂说:“宜阳城池坚固,兵精粮足,秦军冒千里之险攻宜阳,绝非短时能够奏效。如果攻宜阳时间延长,必然有人在大王面前诽谤我,大王听信小人之言,臣攻宜阳就必败无疑了。”
武王随即说道:“本王岂是那等不明是非之人!”
甘茂问:“大王可曾听过曾申杀人的故事?”武王说:“当然。”甘茂说:“想曾申之母是何等地相信其子不会杀人,可听了三个人连续说曾申杀人后,曾申之母也开始相信其子真的杀人了。”武王深思不语。
甘茂又说道:“如果大王能像魏文候一样不仅不听小人之言,还烧了群臣投诉乐羊的奏折,那么,我也会誓死像乐羊一样为秦国攻破宜阳。”
武王听了,方醒悟然后坚定地说:“寡人不听小人之言就是。如果你不信,本王愿与你定立盟约,为你解除后顾之忧。”
甘茂甚喜,于是君臣当面签订盟约,这便是著名的息壤之盟。
公元前307年初,秦武王拜甘茂为伐韩大将军,领兵五万伐宜阳。不久,秦军围攻韩国宜阳。
楚国自复用屈原后,国势渐强,楚怀王为了解决后顾之忧,就乘秦对韩用兵,无法顾楚之际,命昭滑为大将军,率兵进攻南方的越国。
楚怀王对越国用兵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为了扩张,二是越国在楚的背后,随时有可能捅楚国一刀。
楚怀王对越国用兵的时机也有两点,一是秦国正跟韩国打仗,分不开身来对付楚国,二是越国正在发生内乱。
公元前306年,楚国乘越国内乱的时候,联合齐国进攻越国,占领原吴国故地(今JS境内)的国都,杀死越王无疆,把原来吴国一直到ZJ的土地全部攻下,并设江东郡。
越国因此分崩离析,残部逃往越国故地(今ZJ境内),各族子弟们竞争权位,有的称王,有的称君,居住在长江南部的沿海地区。
从此,越国分崩离析,再也不能对楚国造成威胁。
此时的中原大地上,秦、魏与韩战,楚、齐与越战,只有赵国和宋国不参与其他国家的乱战,全力谋划兼并土地。
赵武灵王与宋康王结成联盟,利用宋国牵制魏国、韩国,宋国也想利用赵国牵制齐、魏,以便于兼并齐国和卫国之间的邻近土地。
这年春的一天,赵武灵王密召仇液、富丁、赵爵、王贲四人入别苑谋计。
见面后,赵王严肃地说道:“当今天下战势想必你们也都尽晓,本王就不再多说。先前楚怀王派使来见,请求赵国与之南北夹击韩、魏,共图中原。楚国的用心,无非是怕韩、魏趁其灭越之时攻其腹背,才假意与赵结盟。”
仇液笑问:“大王想干大事,既希望楚国咄咄逼人以牵制各国,同时又不希望楚国变得更强大,这才找我们来商议,不知我说得对否?”
赵王笑道:“正是。只有各国相争,互消势力,赵国才能从中图发展。”
四人皆说:“好。”
赵王当即下令:“令仇液入韩,富丁入魏,赵爵入齐,以告诸王,赵国愿与各国联兵抗楚。令王贲密使楚国,告诉楚王,本王同意其南北夹攻韩、魏的建议。”
赵武灵王不日又召见肥义和楼缓二人。
肥义见了,直问道:“大王面对天下战势,是坐立不安了,还是别有用心呢?”
赵王道:“本王十五岁即位至今,在国事上,未曾有半点怠慢,然虽励精图治十八载,赵国仍未见富国强兵。这些年来,赵国屡屡西败于秦,东辱于齐,北耻于胡,以致城池丢失,国土分裂。更可恨的是,本王一心要灭中山国,统一赵之南北,可至今仍志愿未遂。每每想起这些,如何不叫人心痛,如何不叫人愤恨!”
楼缓劝道:“国家大事,路道漫漫。大王正值英年,来日方长。但若大王有心,我等定当誓死追随。”
赵王稍息而问:“二位以为,赵国一直不能发展壮大的原因是什么?”肥义笑而不答,楼缓不知所措。
赵王又问:“是本王不贤能?还是群臣无用心?或许又是……”肥义无语,楼缓摇头皆非。
赵王自说道:“我认为,赵国屡屡战败,直接原因是军队战斗力弱,根本原因是国力不济。而导致二者的根源则是赵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经济、政治、国土不能完整统一、融合。”
二人静静地听着,赵王继续说道:“从版图上来看,赵国被中山国隔离成南北两部,北方以代郡和太原为中心,以胡人势力和游牧文明为主;南方以邯郸和上党为中心,以华夏势力和农耕文明为主。”
“近百年以来,都城邯郸对代郡一直控制不力,戎狄势力常在那里暴动,曾引起赵国多少回内乱。先王们也曾让汉族大臣去治理代郡,让胡人大臣来打理邯郸,以阻止分裂局势,可事态却无甚好转。”
“胡人文化和血统虽早已渗透到南方,但由于汉人对胡人的鄙视,政治上的重汉贱戎,使得南北经济得不到协调、兴盛发展。如果不把南北文化整合,赵国不仅得不到发展,分裂态势还将扩大。”
肥义听到这里,终于发言说:“我已大体知道大王的心志了。不过,大王即位初就有这种想法,也致力于灭中山国,统一南北,不知这一回有何不同?”
楼缓喜道:“看来大王这一回是要把赵国从内到外地来一次彻底大整合了!”
赵王点头道:“赵国要强大,必先国土统一,要国土统一,必先灭中山,要灭中山,必先富国强兵,要富国强兵,就得整合南北文化。”
赵王慢慢说道:“赵国与林胡、楼烦、东胡、义渠、空同、中山等游牧民族国家接壤,国民中不仅有大量的胡人和胡人后裔,朝廷里更有你们这些胡人大臣,就连本王的血液里也流淌着戎狄之血。胡人文化在赵国可谓根深蒂固,游牧文明在赵国占了上风。赵国要进军胡地,称霸北方,就只能尊尚一种文化。”
楼缓惊奇问:“莫不是胡人文化?”
肥义随后说道:“大王既然单独把我们叫来,想必是要偏重胡人文化了。”
赵王振奋道:“趁着目今诸国大乱,无暇图赵之机,我欲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胡服骑射!”
肥义听了,叩头称颂道:“出奇制胜,行常人之不敢行,大王首屈一指。大王推行胡服骑射,不仅能使赵国崛起,大王也当成为千古改革中独一无二的帝王。”
赵王见二人极为赞同,也喜道:“之前,本王已派出仇液等四人出使诸国,并与宋国达成同盟,为赵国一心推行胡服骑射作准备。”
“一年前,我还在代郡秘密训练了一支三千人的骑兵。全胡化的骑兵取胡人骑兵机动性和冲击性强的优势,弃其纪律性差的缺点。”
“训练后的骑兵,个个身骑烈马,肩挎长弓,手提马刀,全副武装,我曾率领这支骑兵多次作战,交锋过后,无一不胜!”
肥义说:“秦国有骑兵而北击胡人,南并巴蜀,因此强大。赵国若能全国性的训练骑兵,尊重胡人文化,凭着大王的英明和赵国的实力,不出数年,赵国将成为军事实力最强的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