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道:“前些日子,赵王雍劝燕公子职和燕王后,言赵国势小,不能与齐抗衡,想求秦国出兵。现在燕、赵联军与齐相持已近两年,燕国使者正等着本王回话,故为此事忧虑不堪。”
张仪笑道:“赵国扶公子职为王,是想从燕国那里得到些人情,可遇到强齐又不舍得花血本了。前年,赵王见樗里疾将军攻打赵国,夺城杀将,这才劝燕国向秦国求助。赵国的目的,一为败齐扶燕,二为弱秦,他好从中取利。大王不必多想,只管出兵助燕国就是。”
秦王道:“可是,救燕就等于与齐为敌了啊!”张仪道:“燕国在北方,中原各国对它鞭长莫及,只要彻底的与燕国交好,远可攻齐,近可伐赵。而此时,燕国早把齐国当成不共戴天的仇人,若得秦国相助复国,将终生有利于秦。”
秦王问:“那该如何出兵?”张仪回答:“派魏章和甘茂率军入燕助燕、赵联军攻打齐军,并将公子职扶上王位。”
秦王又疑道:“入燕作战倒没什么可怕的,只是听说齐将匡章非等闲之辈!”
张仪道:“我也听说了。当年秦军借道韩、魏,经过阳晋、亢父至齐鲁交界处的桑丘攻打齐国,匡章受命为将,与秦交战两回后,匡章把军旗换成秦军的样子,然后派部分将士混入秦军营中,打了个里应外合,打得秦军大几败而归。”
匡章,又称章子、匡子,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齐国将领。初游于魏。齐威王末年为齐将,曾率军打退秦国的进攻。
公元前314年,乘燕国内乱,率兵十万,从渤海进发,五十日,直破燕都。
齐威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34年),匡章参与徐州相王,并与魏国国相惠施辩论。
齐威王三十七年(公元前320年),秦军准备通过韩、魏二国攻打齐国,齐威王派匡章为将应战。
匡章与秦军对阵,军使来往频繁,匡章把军旗换成秦军的样子,然后派部分将士混入秦军。
这时齐军的探兵回来说匡章率齐降秦,齐威王听后没什么反应。不一会儿,又一个探兵来报告,说匡章已经率齐军降秦,齐威王听后还没什么反应。不一会儿,又一个探兵来报告,说匡章已经率齐军降秦,可是齐威王仍然没有什么反应。
如此经过几次报告,一个朝臣就请求齐威王说:“都说匡章打了败仗,报告的人虽然不同,可是内容却相同。君王为何不遣将发兵攻打?”
齐威王回答说:“匡章绝对不会背叛寡人,为什么要派兵攻打他呢?”
此时传来捷报,齐军大获全胜,秦军大败溃退,秦惠文王只好自称西藩之臣,而派特使向齐国谢罪请和。
这时齐威王的左右侍臣就说:“大王怎么知道匡章绝对不降秦呢?”
齐威王回答说:“匡章的母亲启,由于得罪他的父亲,就被他的父亲杀死埋在马棚下,当寡人任命匡章为将军时,寡人曾勉励他说:‘先生的能力很强,过几天率领全部军队回来时,一定要改葬将军的母亲。’”
“当时匡章说:‘臣并非不能改葬先母,只因臣的先母得罪先父,而臣父不允许臣改葬。假如臣得不到父亲的允许而改葬母亲,岂不是等于背弃亡父的在天之灵。所以臣才不敢为亡母改葬。’”
“由此可见,作为人子竟不敢欺负死去的父亲,难道他作人臣还能欺辱活着的君王吗!”
齐宣王六年(公元前314年),齐国乘燕国内乱,派匡章率兵十万,从渤海进发,进攻燕国。
燕国人都痛恨子之,纷纷开城迎接齐军,五十日以内,直破燕都。齐军攻占燕国后,并无撤回之意。匡章不管束军队,士卒欺凌百姓,燕人纷纷起来反抗,驱逐齐军。匡章站不住脚,只好带兵回到齐国。
齐宣王八年(公元前312年),楚怀王背弃齐楚联盟。楚军景翠部驻于齐楚边境。匡章率齐、宋军攻魏,魏向秦求救。
秦胜楚于丹阳,遂派兵救魏伐燕地。宋康王与秦连衡,宋军撤退,秦军樗里疾部迅速进入宋军阵地,齐军防线一侧空虚,导致齐军在濮水一战中失利。匡章败逃。燕国复国。
秦王道:“齐威王对匡章可是真正做到了‘用人不疑’,实是难得。再听了匡章的故事,我更加相信匡章的高明和厉害之处。”
张仪道:“就算匡章再厉害,我不也让秦国大败齐军了吗?”
秦王突然问道:“对了,你之前是怎么说服宋国与秦交好,反戈一击,从而大破齐军的?”
张仪笑道:“我只给宋康王写了一封信,就说服他与齐绝交,转而与秦连横了。”
这封信我至今还背得:“宋王明察,齐宋近邻,而齐强宋弱,齐欲进中原,必先灭宋,齐国此时与宋国虽好,实则早起吞没之心。而秦与宋距离甚远,就算宋王把版图奉上,秦也无心接受,此说明秦将无害于宋了。然,若宋肯撤兵自守,虚开一线以隔岸观火,秦军将助魏削弱齐国,齐弱,则宋可无忧了。宋若卖此人情,秦将感激万分,将来必当厚报。”
秦王听后,笑道:“如此,岂有不成之理。”
随后,秦惠王派秦军入燕,齐军在秦、赵、燕联军的打击下,竟不堪一击。不久,公子职继承王位,号燕昭王。燕得以复国。
接着,为了与燕永结同好,秦惠王派自己喜爱的儿子公子稷入燕为质。
燕国内乱之后,苏代逃出燕国,来到东周洛阳,但很快,他就为周天子摆平了一件大事,因此成了周天子的坐上宾。
时逢楚国景翠率军攻打韩国的雍氏,韩国原本向秦求援,然秦已无兵相助,只好推说等战胜齐国之后再回师救援。
韩国眼见求秦不济,只好转为向东周调兵征粮,周赧王为此感到十分苦恼。此时,苏代正好回到洛阳,周王听得其在燕国的事迹,就召苏代商量。
苏代得意地说道:“王不必烦恼,臣能代替大王解决这个难题,臣不但能使韩国不向西周调兵征粮,还能让大王得到韩国的高都。”周王听了这话,非常高兴,当时承诺道:“如果贤卿能为寡人解难,那么以后寡人的国事就都听从贤卿。”
于是苏代前往韩国,拜见相国公仲侈说:“难道相国没有听说楚国的计划吗?楚将昭应曾对楚怀王进言:‘韩国因连年征战,兵疲马困,仓库空虚,没有力量固守城池。假如我军乘韩国粮食不足之时,率兵攻打韩国的雍氏,那么不用一个月就可以占领雍氏了。’”
“如今楚国围雍氏已有五个月,可是仍然没能攻下,这也证明楚国已疲惫不堪,而楚王也开始怀疑昭应的说法。现在相国竟然向东周调兵征粮,这不是分明告诉楚国,韩国已经精疲力竭了,昭应知道以后,一定会请楚王增兵包围雍氏,雍氏就守不住了。”
公仲侈思索了半天。
苏代见了,冷笑道:“看来韩国就要大难临头了!”公仲侈忙问:“先生若能救韩,我国定当重谢!”
苏代装为难道:“哎呀,这事却是难办!不过,……”公仲侈急道:“先生只管说!”苏代才说道:“相国如果肯把高都送给东周,此战可不战自胜,韩国的危急也就迎刃而解了!”
公仲侈听了,大怒道:“我以为是什么天大的计谋呢!原来你是在为东周做说客!我不向东周调兵征粮也就罢了,凭什么还要把高都送给东周!”
苏代说:“假如相国能把高都送给东周,那么东周一定会与韩国邦交笃厚,今后,东周定会与韩国并肩作战。换句话说,相国只要用一个贫困的高都,就可以换一个完整的东周和雍氏甚至是韩国的安宁,相国为什么不愿意呢?”
公仲侈觉得有理,即大悟道:“先生的见解很高明,可是我派的使者已经出发了。”
苏代道:“这有何难!只要派一快马出使东周,让使臣将向东周调兵征粮的事改成向东周送高都并结盟,然后将此事天下传播。楚国一旦得知此事,不仅会以为韩国兵精粮足,还会惧怕韩与东周结盟。如此,楚军定不战自退。”
于是公仲侈决定不但不向西周调兵征粮,并且把高都送给东周。
楚国得知了这事,见韩国久攻不利,眼见秦军又连番败齐,恐四面受敌,也就退兵而去了。
苏代成功解决了周赧王的难题,得到周王的重用,在东周好混了几年,直到秦国攻破洛阳。
楚怀王与秦交战,连番损兵折将,丢城陷地,每想到此,气就不打一处来。
喜欢此书的兄弟姐妹们,请登陆起点账号,点击、收藏、投票,你们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新书太需要你们的支持了,在此感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