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候丑见了,就劝屈丐道:“不管他们打什么主意,先活着回去与丹阳的驻军会合上再作计较。”屈丐无法,只得率所剩无几的残兵败将逃向丹阳城。
屈丐前面刚走,魏章就率秦军尾随而至。
屈丐率败军回到丹阳城下,守城军士见了,急报上去。
不多时,先前进城歇马的文官们齐来到城上,见屈丐一副惨败样,都惊慌不已。
屈丐在城下大叫道:“尔等快快放我进城!”守城将士见了,才要下令开城门,有文官止道:“不可!屈丐战败,不能放他们进城,要是他们降了秦国,以为内应怎么办?就算不是,万一秦军尾随而至,只等城门一开,杀进城来怎么办?”
屈丐见城门不开,就吼道:“我是楚王亲派的伐秦大将,你等敢不听命令?”
守城将军道:“不是我信不过将军,只是此时情况不明,为安全起见,还请将军暂驻城外,待弄明了,我定向将军谢罪。”
逢候丑吼道:“我等中了秦军埋伏,粮草尽失,将士伤亡惨重,如何在城外安身?”
屈丐骂道:“这等贪生怕死之辈,楚国就要亡在你们手里了。”
有文官骂道:“当初是谁要贸然进军的?是谁不听我等劝谏,以致伐秦大军半数尽折的?你擅违王令,折了大军,已是死罪,还敢在此狂妄!”
屈丐此时恨这等文官们更胜于恨秦军,秦军光明正大的打败他,他输得心服口服,而这些小人却背里耍手段,让他恼恨。
正在此时,魏章率秦军追来,将丹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魏章喝问屈丐:“我敬你是条汉子,才放你一条生路。然如今兵临城下,你已输得一败涂地,是降还是不降?”
屈丐一言不发,只作好再战斗的准备。城上的官兵见了,都庆幸没有开城门。
魏章转而对守城官兵吼道:“尔等守城官兵听着,如今天兵到此,已将丹阳重重包围,识相的快快开城投降,将屈丐拿下,我保你们在秦国高官厚禄享用不尽,否则,待城破之日,定要将你等千刀万剐。”
城上的人听了,各起异心,守将道:“丹阳城小民少,粮草不济,守卫不足,怕是保不住了,就算秦军不攻城,倘围上一月,我城中必断水断粮,到时何以守城。”
有文官道:“快上书大王,请求发兵救援!”有人叱道:“先前的伐秦大军都是东挪西凑的,现在何来援军?”还有人说:“大王让我们伐秦,如今还未攻下一地半城,已损亡过半,此时上书,不仅得不到援兵,还要被问个死罪!”
还有人道:“不如开城投降,将屈丐拿了,定他个投敌叛国之罪,我等方有条后路,待事了了,大王定会想法子将我等大小官员七十余人赎回国去。就算没有这一天,想必秦国也是呆得下去的,你们看那魏章,不就是秦国的降臣吗?人家一个公子哥都不怕,我们还怕什么?”
再有人说:“对,对,对!秦惠王礼贤下士,一定会善待我们的,赶紧投降吧,再晚了,恐就没有机会了!”
屈丐见文官们在城上议论,想必是在准备投降了。逢候丑骂道:“看来,这些小人是在作后计了!”屈丐说:“我说过,城在人在,城失人亡,倘丹阳有失,我定以死谢罪。不过,在死前,我要为楚国除掉这一批奸贼。”
说罢,即回头对魏章道:“倘若秦国能给楚军一条生路,我愿投降,并献出丹阳城。”
魏章闻喜,即对城上喊话:“屈丐已投降,尔等再不开城门,秦军就要攻城了。”
这时,有文官对众人说:“屈丐都投降了,丹阳是守不住了。”有人说:“你们都听见了,三军也都看见了,是伐秦大将屈丐下的投降令,不是我们啊!”
不时,城门大开,楚军投降。屈丐放下大锤,逢候丑吼了一声,也弃了大镰,众文武有封位的七十余人被俘。
秦国士兵要来捆屈丐,屈丐朝远方诉说道:“屈原兄弟,我没有如你所愿,今日只有一死谢罪。”说罢,拔出佩剑来,自刎而死,在场的见了,无不为之大义而动容。
这次秦楚丹阳大战,以楚国的屈丐、逢侯丑和受封有爵位的将领共七十余人被俘,八万楚军被消灭,秦国大获全胜而告终。
魏章在丹阳大败楚军的同时,甘茂乘机率军攻取了楚国的汉中六百里地区,并在此地设置汉中郡,把楚国势力向东部压缩。
另外,张仪成功说服韩、魏联军与樗里疾所部会合,击退了楚上柱国景翠所率的楚军和围攻魏地煮枣的齐、宋联军。
战败消息传来,楚怀王简直气得发昏,在狂热复仇情绪的支配下,他不顾后果的调动楚国全部军队进攻秦国,结果可想而知。
从此,楚国一蹶不振,楚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中。
楚怀王大动干戈的消息传到秦国,秦惠王急唤张仪商议对敌之策。
秦惠王说:“我得汉中之地,欢喜难禁,却惹得楚怀王尽起全国之兵来攻打,这如何是好。”
张仪刚出使韩、魏回来,见秦王问计,得意地请秦王来到版图前比划道:“楚怀王完全是疯了,对付一个疯子,只需在版图上就可战胜。”
秦王将信将疑,看张仪指点道:“大王可下令魏章,让他不可与楚国大军死战,打打停停,见好就收,一直把楚军引到蓝田为止。”
“到了蓝田,令他在玉屏山上高筑防御工事,坚守以待。再令樗里疾将军分兵把守汉中后,率精锐北上袭击楚军。”
“另外,我已说服韩、魏,在楚军全力攻秦时,派兵南下攻打楚国腹地。魏国这些年一直被楚国往死里整,五国相王那年更是被楚国占了大片土地,后来五国伐秦,楚国不仅隔岸观火还趁火打劫,如今有了报复和扩张的机会,韩、魏两国早就按捺不住了。”
“大王看着,还未等楚军战败,韩、魏就会攻打楚国腹地,那时,看他楚怀王不割地向我大秦求和才怪。”
这明摆着的事,秦惠王哪有看不懂的,当下大赞道:“你虽没有缚鸡之力,却勇冠天下,战必胜,攻必克;人都说你阴险狡诈,却忠信无比,言必行,行必果。你为我取得了汉中,完成了我最后的心愿,我该如何奖赏你呢?”
张仪没有说什么,只是微笑着面对秦惠王。
秦王想想,就封张仪为‘武信君’,与商君并列。
秦楚大战,果如张仪图上所言。由于楚国孤军深入,在蓝田被秦军大败。
韩、魏两国也乘机向南进攻楚国,一直打到楚国腹地邓邑。楚国腹背受敌,急忙撤军,只好割了两个城邑向秦国求和。
秦国战胜楚国没过几日,秦王兴奋的叫上张仪一同来到函谷关上眺望东方河山。
二人极目远望,都感慨不已。少时,秦王指极远处的一带大山道:“前面那一带巍峨群山,想必就是韩国把守的有着剑门之险的宜阳了吧!”
张仪明白秦王的用意,就说道:“看来大王还是十分惦记那周都洛阳啊!”秦王道:“没错!洛阳是天下的中心,而周室九鼎更是天子的象征,又岂有不惦记之理!”
张仪得意道:“如果把函谷关比作是深宅大院的门,那韩国的宜阳就是摆在这道大门前的一条深长而狭窄的巷子。而秦国要想兵出函谷关,进军周都洛阳,以而逐鹿中原,就必须打通这一道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的巷子。”
秦王说:“没错!秦国要想驰骋中原,就必须兵出函谷关,否则,秦国只能偏安一隅。”张仪道:“宜阳两面是飞鸟难过的险山,只有中间的大道可行军马,韩国在这里派有重兵把守,攻打宜阳,非朝夕之事。”
秦王叹道:“本王也只是随口说说,上天已经给了我太多的眷顾,打宜阳的事怕要落在下一代身上了。”张仪道:“如果韩、赵、魏三家没有瓜分晋国,有强大的晋国横跨南北而立在秦国前面,我想,秦国根本没有半点机会兵出函谷关,而今天顾大秦,则又另当别论了。”
秦王转问道:“似乎你早有攻宜阳之计?”张仪道:“三晋之中,独赵最强大,然而赵国有心向北方发展,所以,只要魏国不从中捣乱,秦国对付一个小小的韩国还是有胜算的。”秦王道:“这还得劳烦你去魏国多多周旋了!”张仪道:“待时机成熟,我将会再度为大王出使魏国的。”
秦王又说:“攻打宜阳不急在一时,眼下有一大事正需解决。”张仪笑说道:“前番我见燕国使者入秦,便已猜到五分了,今天大王叫我到函谷关想必定是为这事。”
秦王忧虑道:“本王有一女儿,多年前嫁给燕王为后,算来秦、燕也算是姻亲之国。燕国内乱的事,想必你也是知道的。”张仪道:“岂有不知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