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这才勉为其难的再问韩信:“你自以为是帅将之才,你可知用兵之道?”
韩信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于是勉强说道:“用兵之道不是三言两语说得好的,如果是那样的话,就和纸上谈兵的赵括没什么两样了。汉王如果非要问我怎么用兵打仗,我只能说不知道。我认为,一个伟大的军事天才,不是记住那些兵法和战例,而是能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天时、地利、人事、以及彼此的心性。我韩信读过自古至今的所有兵法,分析过从古到今所有的大小战例,也总结过无数的兵法心得,但若要问我怎么打仗,我只能说不知道。”
韩信的说法是破天荒的,刘邦以为他是在狡辩。而萧何听了,却觉得受益匪浅,感悟良多,内心赞赏不已,于是就劝刘邦说:“我观韩信必是不世之大才,请汉王重用。”
刘邦见萧何也这样说,才不好就此打发韩信,又问:“你既然在项羽手下当兵,为何又来投靠本王,你难道觉得本王比项羽更有前途。”
韩信回答说:“我和汉王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那就是项羽。汉王要杀项羽得天下,而我要杀项羽成功名,以雪当日在其门下看门的耻辱。汉王不比项羽有本事,但汉王比项羽仁义,比项羽懂得尊重人才。我敢保证,只要汉王用我韩信,将来一定会比项羽有前途。”
刘邦听了这话,比较受用,又问:“你如何断定本王将来能杀项羽夺天下。”
韩信分析说:“项羽不得人心,残暴不仁,尽失天下英才,此是其一;其二,被项羽分封的诸侯都不满于他的霸道,所以都会纷纷起来反抗他;最后一点,只要汉王与我韩信联手,他日必定能兵出汉中,与项羽逐鹿中原。到那时,以我韩信的才能及汉王的英名,还有汉王手下文臣武将的努力,一定能夺了项羽的天下。”
众人听了,都点头叫好,刘邦又问:“只一点,如今栈道被烧,我军如何能走出汉中?”韩信笑道:“我怎么进来的,就能怎么出去,这不是问题。”众人当然不解,但想想韩信都能进来,自然也能出去,也就不再多问。
萧何插嘴问:“可是,就算能兵出汉中,那守在秦岭外的三秦又当怎样对付?”韩信说:“还是那句话,现在一言难尽,不过,我对破三秦已胸有成竹。”刘邦最后问:“你想在汉军中担任何职?所求俸禄多少?”
韩信斩钉截铁地答道:“天下兵马大元帅。俸禄无所求,暂能得温饱食宿而足矣,待日后功成,再图封赏不迟。”
刘邦最后决定了,对韩信说:“现在还不到用兵打仗的时候,元帅一职暂不设立,目前最重要的是准备粮草器械。这样吧,我军南面有一个很大的粮仓,你先去那里磨练磨练。”
韩信听了,心都凉透了。想起他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南郑,可得到的只是一个管理粮仓的职位,就难抑心头的愤怒。但他还能怎样,难道再回中原去?在这里好歹能活命,而回去只有死路一条。
夏候婴还想为韩信争取,但被韩信阻止了,表现得很欣慰。夏候婴要把剑还给韩信,刘邦见了,急阻止说:“去管理粮仓就不用带剑了吧,等哪天上战场的时候,再还给他吧!”韩信只好作罢,眼睁睁地看着刘邦将剑拿走。
夏候婴只得带韩信去粮仓上任。
韩信走后,萧何对刘邦说:“我相信韩信绝非凡人,汉王为何不考虑重用他,却让他去管理一个小小的粮仓。”
刘邦说:“我知道你们求才心切,我也很想早日离开汉中,重返中原,但我们对韩信都不太了解,不能仅凭他的几句话就拜他为将军。我这样做,一是想看看他对我的忠心和来投汉的决心有多坚定,再者也可以通过管粮仓见出他的本事,如果他连粮仓都打理不好,如何能打理三军。一个人,如果小事都做不好,如何能做大事。就算他真是帅才,也不能一下子就让他飞上天,不然,以后还怎么约束他的心性。”
萧何听了,才知道刘邦的用心良苦,只是感叹:“希望韩信能理解才好。不要意气用事,辜负了汉王的一片苦心。”
韩信在南郑,转眼一个月过去了。
这天,刘邦拿出韩信带来的那把元戎剑观摩,突然想到了什么,于是叫萧何、夏候婴进来问道:“韩信管理粮仓已有一月了吧,不知道可有成绩?”萧何随口答道:“我等下过去看看。”
刘邦玩弄着宝剑,又对夏候婴说:“韩信说这是一把绝世好剑,甚至扬言得此剑者得天下,你也说它削铁如泥,但我观赏了一月,怎么就没看出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除了其造型稍微独特一点外。”说罢,又转向对萧何:“你来看看。”
萧何接过宝剑,看了半晌,也看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只是感叹地说:“要是子房在就好了,以他的博识,应该知道这是一把什么剑!”
刘邦也很赞同,又对萧何说:“把宝剑出鞘看看!”萧何于是准备拔剑,然而他竟没有将之拔出鞘。他起初以为是自己没有使全力,于是再使劲,可还是没有将剑拔出。如此试了几回,也是同样的效果。萧何尴尬地看着众人说:“奇怪了,怎么拔不出来。”
樊哙在一旁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抢过萧何手中的宝剑,以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将宝剑出鞘,可是他同样没有成功。他起初还是以为自己没有使足劲,但试了几回,还是拔不出鞘。樊哙觉得很是没有面子,红着脸对众人说:“肯定是生锈了,所以拔不出来。”
这时,刘邦手下的诸位将领如周勃、曹参、夏候婴见了都惊奇不已,都以为对方力小,于是纷纷接了过去一试,但结果他们谁都没有比谁厉害,还是不能将宝剑出鞘。
这时,刘邦发话了,他说:“行了,我试过很多回了,怎么都不能将宝剑出鞘。”萧何听了,用惊疑的目光看着刘邦,问:“这一个月以来,汉王还没有拔出宝剑来看过。”
刘邦难为情地说:“我都不知道试了多少回了,但就是不能拔出宝剑。我起初以为自己力小,都不好意思说出来,所以才让你来试试。现在证明了,不是我拔不出宝剑,而是这宝剑有问题。”
夏候婴疑惑地说道:“不可能啊,我亲眼看到韩信将宝剑出鞘的,而且我的剑轻轻地就被这把剑折断了。”
大家听了,都半信半疑的。正在这时,有管理粮草的小吏前来报告说:“汉王,韩信逃跑了!”萧何急忙问:“什么时候的事?”小吏说:“今天早上。”众人听了,面面相觑,各有表情。
刘邦很是气愤,于是叫众人随他一起去粮仓看个究竟。
刘邦一行人来到粮仓,都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萧何说:“一个月前,我来过这里。当时的粮仓一片混乱,不仅堆放乱七八糟,而且新粮和旧粮混杂,有些甚至发霉腐烂。再看看现在,偌大的一个粮仓竟被他打理得井井有条。且干净利落,一尘不染。”
夏候婴也说:“没错,我送韩信来上任的时候,这里简直就是一个垃圾坑。别的不说,只从管理粮仓的这些士兵身上就可以看得出韩信上任前后的变化差异。之前,这里的士兵一个个有气无力、东倒西歪、嘈杂一片,每逢上面突然检查,都乱成一窝蜂。可现在,你们看看,这俨然就是一支军纪严明的铁军战士。”
这时,管粮仓的副职递上一卷手札给萧何,说:“这是韩信所点算的粮仓内五谷杂粮的帐目,他临走前叫我交给汉王看。”萧何翻开一一看了,各笔帐目列算得清清楚楚,没有一点糊涂。于是报告刘邦:“一点问题都没有,请汉王过目。”刘邦说:“你看过就行了。”
萧何又问副职:“韩信是怎么做到这些的。”管粮仓的说:“说来话长,一言难尽。但我们是真心的佩服他。他起初进来时,我们都看不起他,以为跟以往的督粮官没什么两样,但不过几天,我们就被他整得服服帖帖的了。像他这种旷世奇才,不当将军,不去打仗,真是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