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算好的一点是,项羽没有将事做得太绝,没有派人将万里长城挖倒,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一段奇迹。
项羽的种种行为,也许对于饱受秦政之苦的六国百姓来说算是深深的出了一口气,但他的残暴不仁也在人们心中深深地留下烙印。从得民心得天下这一方面来看,这也许就是他将来失败的根源。
项羽完成了他所有的心愿和除去所有他看不顺眼的人后,就等着在关中称王了。此时,他派去彭城请求楚怀王加封自己为王的人也回来了。使者告诉他,楚怀王的意思是,按原来的承诺,谁先入关中即为关中王。
项羽震怒了:这简直是开玩笑,而且是天大的玩笑。我现在就是天,我本可以为所欲为的顺应众诸侯的意思登基为皇帝的,但范亚父苦苦说情,言我虽成功,但名义上仍属楚怀王的臣下,只要有他在,就不能登基为皇帝。
当时认范增为父时,也答应他绝不加害楚怀王。可现在看来,此人甚是不知道好歹,他还真把自己当成皇帝了不成。这明摆着的,我打下的江山要拱手相让给他,他才心服。可恶,可恨,当初夺我的兵权,百般的为难于我,我就要杀了他的,可他还不心足,现在又阻挠我称王,这是非要逼我不仁不义。
但是明地里,项羽还真不敢杀楚怀王。一则范增不允许,二来楚国的百姓不同意,更主要的是他的祖上不赞成。这是最致命的。他想不通,难道他的祖先就甘愿世代做楚国的臣子,就不相信他们项家也有能当皇帝的后人。
无论如何,不管怎样,刘邦和项羽其中一人在关中称王是楚怀王同意的,只是不同意项羽在关中称王,但刘邦自己“甘愿”让贤,项羽又权大势大,在关中称王也就顺理成章了。楚怀王的意思很明显,如果项羽称王,他怕以后管不住,但如果刘邦称王,而项羽又心甘情愿做自己臣下的话,那刘邦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不日,项羽召集所有的诸侯首领及部下亲信和项氏一族在秦始皇的皇宫大殿中准备称王。称王非常简单,往宝座上一坐,下面的人高呼万岁,就成了。但关中王这一称呼,项羽很不满意,于是就叫人讨论换称号。
称皇帝就暂不考虑了,只议王号。称项王也不够威武,喊大王也一个样。什么文王武王的听起来也都不够霸气,那些昭王惠王的听起来更是俗气,所以都不要。众人绞尽脑汁都要想出一个能让项羽满意的王号,因此得到赏赐不说,那面子可不小。于是,众人各抒己见,都玩命的去思考。可是说了很多,想了很多都是那些历史上有过的,而这些都不足以让项羽喜欢。朝堂上乱麻麻的,吵成一窝蜂。
最后,张良大着胆子说:“那称霸王如何?”项羽一听,很是喜欢,这跟他的气质很吻合,于是问:“何为霸王?”张良说:“曾经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相继起来称霸,成为一代霸主,而他们当时所处的境遇与今天很是相似。霸者,即是凭借自身的实力成就鸿图霸业的人,这种人不畏天命,不靠他人,只靠自己的本事成功。”
项羽听了,很是兴奋,于是自己琢磨起来:“王霸,霸王,称王称霸,楚霸王,好是好,但还是不够威风!”张良又从一旁说:“大王出身西楚下相,何不就称西楚霸王?”项羽听了,就好像这个王号是专门为他量身定制的一样,全身立即都热血沸腾起来,嘴里不停的念叨:“西楚霸王,西楚霸王……”念了几下,觉得实在是好,就难抑喜悦的对众人说:“就这么定了,就称西楚霸王。”
范增当时不同意这个王号,就出来阻止说:“名气虽然响亮,但谁都知道,自古霸者不能长久,那些先后起来争霸的人最终都没能得个好下场,这个王号不吉利。”
项羽不以为然地说:“亚父多虑了,量齐桓、晋文等辈如何能与我项羽相提并论,他们之所以不得善终,不是霸王之号不吉利,而是他们的命太薄。”
于是,众人三叩九拜,三呼西楚霸王万岁万万岁。
项羽一时兴奋,当下即行使了他的王权,分封诸侯及功臣。
项羽虽称王,但实为帝,所以,他行使的是皇帝权。
项羽封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三分原秦国属地;封魏王豹为西魏王,申阳为河南王,司马卯为殷王,赵王歇为代王;张耳为常山王,当阳君英布为九江王,吴芮为衡山王,共敖为临江王;燕王韩广为辽东王,臧荼为燕王,齐王田市为胶东王,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等十八路诸侯王。
项羽封章邯为雍王,称王于咸阳以西,建都废丘(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南);封司马欣为塞王,称王于咸阳以东到黄河一带,建都栎阳;封董翳为翟王,称王于上郡,建都高奴。
项羽把原秦国的土地一分为3部分,分别让这三个原秦国叛臣统属,号称三秦。这三秦听了之后,很是不愿意,原因是秦国人都把他们当成不忠之臣,现在让他们去统领这些原秦国人,就算不出大事,他们明里暗里都要受尽谩骂和羞辱以及随时可能出现的暴乱。
项羽的这种做法,从眼前的利益上来说是很有见识的,最起码他不用担心三秦有一天会起兵来反他,因为他们自身都难保,哪里还有人拥护他们起兵作乱。
但从后来,三秦兵败于刘邦,章邯自杀,董翳和司马欣投降来看,项羽又是没有远见的。他让三个自身且难保还时时怨恨他的人来为他卖命,这无疑是咎由自取。所以,项羽此举让他因小失大,使得刘邦能得以出巴蜀,与之相争天下。
项羽分封的其它诸侯王也是不高兴的,原因是项羽故意打乱了他们的位置,让他们远离曾经的故地而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为王。项羽此举无疑是用心良苦的,因为他害怕这些诸侯王有一天会不听从他的号令,所以让他们离乡背井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这样他们就没有太大的可能起兵来与他作对了。
但从后来这些诸侯王纷纷倒戈刘邦阵营来看,项羽的算盘又是没有打好的。这些人到了陌生的地方,天天在那里埋怨,随时想着有朝能返回故土去,所以心中一直不稳定。当他们看到刘邦再次返回关中后,他们也随之效法,于是最终起来反抗项羽。
项羽分封,表面上看是论功行赏,但实际上却是对原诸侯势力进行重新组合,对服从自己的予以分封行赏,并没有照顾原诸侯在本国的实力与影响。因此从一开始便埋下祸乱的根源。
果然,公元前206年五、六月份,齐国贵族后裔田荣不满分封,赶走齐王田都,杀胶东王田市,自立为齐王。
项羽因为不放心燕国,借口韩广手下大将臧荼功劳大,就立臧荼为燕王,把韩广迁为辽东王,以无终(今天津蓟县)为都。
韩广对此不服,不肯搬迁,结果于分封当年被臧荼击败并杀害,燕及辽东两地皆为臧荼所有。
项羽因为张耳向来交游广,很多人替他说好话,他平常也听说张耳有才能,于是分割赵国的土地封张耳做常山王,设立信都,并把信都改名为襄国。
在分封之时,陈余旧有的宾客中很多人就规劝项羽说:“陈余、张耳同样对赵国有功。”
可是项羽因为陈余不随从入关,又听说他在南皮,就把南皮周围的三个县封给他,把赵歇迁到代县,改封为代王。
陈余听了更加恼怒,说:“张耳和我功劳相等,张耳封王,只有我封侯,这是项羽不公平。”
从此,陈余心中便种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在岁月时光的流逝中慢慢萌发,他恨项羽的不公,更恨张耳的不义。
要论心中最不满项羽分封的诸侯王,应该就是刘邦。自己先入关中却因为项羽的势大而不敢做关中王,这事也就不说了,可偏偏在分封诸侯时,别人都先分好了,最后才轮到他。
十七路诸侯王都分封好了,项羽最后才问刘邦,说:“你希望我分封哪里给你呢?”刘邦颤抖着说:“除了巴蜀之地,哪里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