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顺了秦国,楚国、韩国一定不敢乱动;没有楚国、韩国的危害,魏国就没有忧患了,大王也就可以高枕无忧。”
“秦国所想要削弱的莫过于楚国,而能削弱楚国的莫过于魏国。”
“楚国虽有富足强大的名声,但实际上很空虚;它的士兵虽多,但是容易败逃溃散,不能坚持战斗。如果全部出动魏国的军队,向南攻打楚国,胜利是肯定的。”
“割裂楚国而加强魏国,亏损楚国而满足秦国,转嫁灾祸,安定国家,这是大好事呢!”
“大王如果不听取我的意见,秦国将派精兵向东进攻,那时即使想归顺秦国,也不可能了。”
张仪说了一大堆,总结起来就一句:今天,你魏国归顺也得归顺,不归顺也得归顺。
威胁,赤裸裸的威胁。
张仪口若悬河,魏王对他说的话没听进去多少,只听到的是魏国危矣和于魏国有好处的话。他虽思量再三,但什么都没想,最后没头没脑的就同意了张仪的观点。
前322年,魏王派太子入秦朝见,向秦表示归顺。同年,韩王也派太子入秦朝见,以示结盟。
张仪在魏国挤走惠施,惠施来到楚国,楚怀王接待了他。
事后,有大臣冯郝进谏楚怀王道:“挤走惠施的是张仪,大王与惠施结交,这是在欺骗张仪,我认为大王这样做不可取。惠施是因为被张仪排挤才来到楚国的,他也定会怨恨您与张仪结交。”
怀王一听有理,忙问:“都事已至此,如今该如何是好?”
冯郝道:“诸侯中谁都知道宋王偃对惠施不错,大王不如帮助惠施,送他到宋国去。”
“然后,对张仪说:‘我是因为您才没有接待惠施的。’张仪必然感激大王。而惠施是个被排挤、遭困窘的人,大王却帮助他到宋国去,惠施也必然感激大王。”
“这样您实际上既不得罪张仪,又可以使惠施感恩戴德。”
楚怀王听了大喜,立即派人把惠施送到宋国去了。
惠施知道楚王怕惹是非,也只好随意,先到宋国家乡去避一避再说。
要恨也该恨魏惠王。
张仪在魏国做了三年的宰相,除了说服魏王彻底亲附秦国外,再没能取得其它实质性的进展,只是白白浪废光阴罢了。
每当张仪想起天下一统的大业还遥不可及,而看到自己每天虚度光阴,却束手无策时就恼恨不已。
公元前319年的一天,张仪准备给秦惠王写一封书信。
他开头写道:“我在魏国,无不时时想着大王和秦国的一统大业。然,在魏多年,却不能为秦多谋前景,想来惶惶不已。今中原无事,魏韩亲秦,燕赵自危,齐楚安分,于秦之大业实无多益。我寻思多日,虽谋得一计,却难齿于大王前,然为秦之大计,不得不说,还请大王斟酌。”
写到此,张仪停了些时,才又写道:“我想就趁着韩、魏亲秦之际,向韩、魏借道东击齐国,但此战只能败而不能胜。此战一旦打响,中原又将大乱,如此,我就能回到大王的身边,再从中为秦谋计了。”
秦王此时正苦于无所作为,立即同意了张仪的计谋。
不出一月,秦国便向魏国和韩国借道进攻齐国。魏、韩与秦交好,本身就希望秦国早些与齐交战,此时见借道,哪有不欢喜的。
可让魏、韩大失所望的是,齐威王竟派军应战,顽强抵抗,大胜秦军。韩、魏从中没有捞到半点好处,还让人看了笑话。
秦国战败所带来的效果要比张仪事先预想的好得多。
秦国战败的消息传来,魏惠王当时正在病中,听后气得急找张仪到榻下问话:“秦国向来战无不胜,为何就这么败了?”
张仪见魏惠王已病入膏肓,为之卜了一卦,知其天数已尽,就支开了下人,故意说了些激怒秦王的话。
张仪回答说:“秦国是故意打的败仗,目的是让中原大乱,我大秦好从中取事。你还不知道吧,我来魏国,实是为秦国作打算。我建议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秦国计!”
魏惠王听了,气得吐血,当场死亡。
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去世,其子魏嗣继位,是为魏襄王。
魏襄王(?—公元前296年),姬姓,魏氏,名嗣,魏惠王之子,魏国第四代国君。
魏襄王接位后,魏国内部主张亲齐的势力再次抬头。齐、楚两国要求驱逐张仪,魏国也派出使者到楚、赵、燕等国游说,争取合纵。
不久,张仪离魏回秦,仍为秦相。而公孙衍主张合纵,更得到东方各国的支持,被魏襄王任命为魏国宰相。
惠施在宋国听说魏惠王去世,张仪被逐出魏国,改公孙衍为相,主张合纵,心喜之余又回到魏国,想重新登上历史舞台,为魏国尽余忠。
惠施回到魏国,已不再是当年八面威风的魏国宰相,而是一个头发蓬松、一身落魄的糟老头了。
惠施来到大梁,求事于公孙衍不得,投靠友人田需被拒,只得沦落大梁,靠人接济度日。他盼着有一天,等五国合纵成功,魏王一高兴,定会再起用他这个主张合纵的先驱。
公孙衍登上魏国相位后,一方面打理魏国内政整军备战,另一方面积极联合东方各国合纵攻秦。
公孙衍在东方各国的支持下,成功说服诸侯各国,以新官上任的气势组织起魏、赵、韩、燕、楚五个国家的兵马,联合出兵攻打秦国。
由于魏、赵、韩、燕四国被公孙衍说服合纵,而楚国的屈原也主张合纵,他更说服了齐国与楚结盟,因此,齐国也参加到五国合纵中来。
前318年中,魏、赵、韩、燕、齐五国君王应屈原之邀,一同到当时相对较强大的楚国都城郢都会盟。
会上,诸候各国达成一致协议,共同推选楚怀王为五国合纵长。
为了均衡各国力量和防止主将有二心,会议还通过了决定任命最弱小的韩国将军申差为五国伐秦大将军的提议。
申差勇武好胜,又颇有带兵才能,是伐秦的最佳人选。大会最后约定,五国联军出师前将在魏都大梁会师。
誓师大会这天,公孙衍带兵出城迎接。
不多时,韩国派出的精锐之师在主将申差和韩太子奂的带领下如时开赴大梁。韩太子奂在合纵薄上签到,在城关上竖起韩国大旗和将旗。
紧接着,赵国派出的精锐之师在赵将公子渴的带领下风光入城,公子渴在合纵薄上签到,在城关上竖起赵国大旗并将旗。
韩、赵军队入去已久,公孙衍在城外看了多时,已过了约定的午后,仍不见楚国和燕国派军前来。
公孙衍入城与主将申差并韩太子奂和赵公子渴相见,问何由,皆说不知。
韩太子奂骂道:“燕、楚这两个胆小之国,平时不可一世,到了关键时刻就都软了,不知躲到了哪个乌龟壳里去了。”
赵公子渴大言道:“燕、楚不来也罢,就凭我三晋之精锐,我就不信攻不下秦国。”
公孙衍思虑道:“楚是大国,不想与秦为敌,燕乃北方边缘之国,秦国鞭长莫及。燕、齐、楚三国跟三晋全无共同的利害,怕是不会来了。齐国表面支持我,那是为了驱逐张仪,更想借我的手去削弱秦国,他好从中取利。”
果然,不多时,楚国使者来到。言:“楚国正受到越国的侵扰,请联军先一步攻打秦国,待楚、越之战有所好转,便派军应战。”
燕国也派使者来说道:“我国路途遥远,大军不能按时到达大梁会盟,请联军先行攻秦,我军不日就赶到战地。”
齐国派来的使者说:“我国中无将,但愿能为联军供应粮草器械,他日联军凯旋,我王定来犒师。”
公孙衍听了,只恨人心不一。
在三晋誓师大会上,公孙衍对三国联军高呼道:“近十多年来,有目共睹,都是秦国在攻打和欺侮我们这些弱小国家,而我们从未主动地攻打过秦国,就算每次被迫应战都是挨打的份。原因何在?”
“那就是因为,我们这此弱小国家的国君们离心离德、目光短浅,他们患得患失、左右排徊,根本不懂得同仇敌忾,共求生存,为了一小点利害,各作打算。”
公孙衍最后说:“如果不改变此状,那我们的共同命运就是先后被强国瓜分以致灭亡。”
三晋联军听了这话,都斗志高扬。
公孙衍见三晋联军气势高涨,很是欣慰,稍息又吼道:“但是,今天我很高兴,因为我们三晋又联合在一起了。这标志着我们的命运将改写,标志着秦国对我们的历史将改写。”
说罢,公孙衍又压低声音说道:“虽然楚、齐未到,但他们仍是站在我们这边的,他们正在背后默默的守望着我们。而燕国也在进军的路上,也将与我们共同作战。”
“更可喜的是,我早年与义渠君约好,如果我主动进攻秦国,那他就率骁勇善战的义渠骑兵从背后攻打秦国。要知道,义渠与秦国有不共戴天之仇。所以我们联军的力量是巨大无比的。此次出师伐秦,定是战必胜、攻必克。”
这一说,让三国联军更加不可一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