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将申差又声嘶力竭的对三军吼道:“战士们,那就让我们用钢铁般的意志凝聚成钢铁般的力量,对着秦国发出惊天动地的吼声吧!”
果然,三军暴吼如雷,在主将申差的率领下,轰轰烈烈向秦国进攻。
要攻秦国,必先过函谷关,因为此关是秦国雄踞西方的一道天然屏障,是进入秦国的大门。
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位于今天的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河南三门峡市约75公里,地处“两京古道”(长安、洛阳),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从函谷关的地理位置上可以看出,要攻破函谷关,绝非等闲。
五国伐秦的消息传到咸阳,秦惠王当下震惊,惶恐之下急召见张仪,责备道:“都是你惹出来的好事。原本中原无事,你却要我派兵借道攻打齐国,佯装大败,然后让你从中取事,可如今事没举成,却惹来了五国联军。”
“现在联军进逼函谷关,一旦函谷关有失,我大秦则休矣。更可怕的是,西北的义渠蠢蠢欲动,大有调兵的迹象。你当年跟我吹嘘,说义渠已被你重创远逐,十余年再难有所作为。可只十年时间,为何义渠又将卷土重来了。”
张仪见秦王如此无情,有些恼恨,即劝道:“大王何等英明,怎为如此小事动了肝火?”
秦王吼道:“到了此时,你还在跟我花言巧语!休要糊弄我了。当下前有联军,后有义渠,如何叫我不着急。眼看秦国就要保不住,何来的天下一统?”
张仪道:“义渠只是虚张声势,实力不大,只要五国联军一退,他便不战而去,又得远走漠北了。”
“而所谓的五国联军也只是虚名,实际出兵的只有三晋。更喜的是三晋联军并无能征善战的主将,联军也不可能会同心同德作战。”
“只要大王派樗里疾将军死守函谷关,给联军以迎头痛击。我再去劝魏投降,并劝齐趁机伐赵,秦国定能无事。”
秦王听了,转怒为喜,只忧虑道:“你何以能劝魏投降?”
张仪道:“魏襄王年幼,任公孙衍为相也是东方各国逼迫所致。而且,我得知公孙衍为相后,独揽大权,不把魏襄王放在眼里,只要凭此关节,只要秦国能在战场上胜利,我就能劝魏投降。”
秦惠王听了,这才转为安宁道:“那齐国何以能伐赵?”
张仪道:“齐国历来有图赵的野心,曾多次资助中山国以攻赵,现在见赵国内部空虚,哪有不出兵的道理。”秦王听了,方大笑而安。
果然,三晋联军气势汹汹攻到函谷关,遭到秦国出兵反击,结果竟不堪一击,一战而溃,函谷关仍然牢牢控制在秦国手中。
三晋联军退而扎营与秦对峙,全无进取之心,没有速退,只为争一个面子罢了。
此时,张仪从秦国来见魏襄王。
魏襄王先是不见,张仪叫人传话说:“我来魏国,一是救魏,再就是为保魏王之位的,若不见我,恐……”襄王听了就召见了。
张仪趁机劝魏襄王:“惠王在位时,历来与秦交好,之间无事。然自公孙衍任魏相以后,不仅独断专行,还违背魏王之意,伙同他国破坏秦魏之好。”
“公孙衍此举实属陷魏国和大王于不义,他更有造反的野心。”
魏襄王平时与公孙衍不和,此时见如此说法,更有些相信了。
张仪更鼓吹道:“公孙衍借他国之兵攻打秦国,若胜了,则将以不世之功来要挟大王,大王将从此成为他的玩物。若败了,则魏军损失惨重,魏国被削弱,公孙衍将去韩国为相,转头来打魏国。”
魏襄王听了,果觉有理,张仪又火上浇油道:“先王在位时,一直没重用公孙衍,就是因为先王察觉其有反骨。”
“还有一事,恐大王不知。公孙衍事魏之前,曾事于秦国,秦王得知他与义渠勾结,才将之逐出的。而在此之前,他也常与义渠君往来,背后干些什么事,我可不得而知了。”
魏王有些着急了,就问张仪:“如今怎样才能保住我的王位和魏国?”
张仪道:“很简单,只要大王肯与秦国讲和,那么秦国不仅还能与魏国破镜重圆,更会帮助魏国逐走公孙衍。否则,秦军定会趁联军大败之际,追击三晋,到时我也不能保魏王周全了。”
魏襄王必定是魏惠王的儿子,哪受得了张仪的软硬兼施,只几句假话就让魏国转而向秦国请求讲和了。
说魏与秦讲和后,张仪又修书一封与刚继位两年的齐宣王。
公元前320年,齐威王去世,其子田辟疆继位,号齐宣王。
齐宣王(?—前301年),妫姓,田氏,名辟疆,齐威王之子。
齐宣王在位期间,齐国的稷下学宫聚集了儒、墨、道、法、兵、刑、阴阳、农、杂各学派的大家,他们著书立说,开展各种学术研究,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创造了我国灿烂的“先秦文化”。
齐宣王继位的第二年,公元前319年,邹忌去世。
邹忌是怎么死的,我们不得而知,但齐威王一死,不出一年他就跟着去了,从很多方面可以断言,他的下场和商鞅、李悝这些功臣差不多。
又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悲剧。
邹忌死后,田忌被楚宣王召回齐国,先是为之昭雪平反,然后又委与重任。
邹忌的死亡和田忌的平反可以说明一点,齐宣王是一个厉害的人物,从这以后,他把齐国政权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齐宣王打开张仪的书信,见上面写道:“齐国太不地道,竟助五国联军伐秦,这很让秦国痛恨。想我秦、齐各据东西数百年而不相犯,难道宣王刚继位就要破坏多年来的秦齐之好吗?”
“我认为,若威王在位,定不会如此草率的。然,齐并未真正出兵,还未酿成大祸,这让秦国很是欣慰,于是我才上书直谏齐王。”
“我认为,如果齐国能趁赵国内部空虚之际举兵伐赵,那么我秦国不仅将与齐继续交好,还要派兵相助。如此,宣王将伐赵而胜,完成威王不能完成的遗志,岂不是皆大欢喜哉!”
不管张仪说得有多好听,但谁都明白,此时,齐伐赵要比与秦为敌好太多太多,齐宣王又岂有不同意之理。
公孙衍随三晋联军驻守在函谷关外,正当他绞尽脑汁的想要重整军心以攻秦时,使者来报,言魏襄王已向秦求和,命其撤兵回国,还说义渠君闻得五国联军战败,也佯攻一时之后就乖乖远走北方了。
公孙衍听了,气得吐血,抖瑟了几下,看着天空说不出一句话来。
同时,赵国传来将令,言齐国落井下石,趁机进攻赵国,赵国连遭惨败,大将几乎丧尽,损兵8万多人。赵公子渴无奈,只得退兵。
而驻扎在远处的楚、燕两国见三晋联军已成败局,也只好没趣的退去了。
韩国见诸国退去,也不敢孤军奋战,只好退兵。
五国纷纷退兵,樗里疾率秦兵出函谷关追击,攻打没有求和的赵国和韩国。
樗里疾率秦军一直追赶到修鱼(今河南原阳,位于开封西北部),三晋联军主将申差回军反抗,力战樗里疾数个回合后被俘。他扬言:“五国伐秦,非我之败,乃各国国君之败矣!”
而韩太子奂和赵公子渴所率军士被斩首八万余,二人最后死战得逃,率残军败将各自回国。
公孙衍见各国军心动摇,已知回天乏术,只得为自己寻条后路了。
自此,第一次五国合纵攻秦以失败而告终。
公孙衍痛定后反思:“定是朝中田需等人在魏王面前指责和中伤我!五国伐秦失败,如今魏国政权必定已经掌握在了田需手中,魏国我是不能再回去了,看来,只能到韩国去。”
临走前,公孙衍极不甘心,他发下心愿:“虽然五国合纵败了,但我不会就此善罢甘休,我公孙衍只要一息尚存,就当与秦国和张仪势不两立。”
在去韩国之前,公孙衍在魏国种下了一颗合纵的种子。
公孙衍为了将合纵继续进行下去,他先来到齐国,去寻找一颗他所谓的合纵的种子——孟尝君田文。
孟尝君(?-前279年),名田文,中国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
有关孟尝君田文的事迹,还需要从他的父亲田婴说起。
田文的父亲叫田婴,封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庶母所生的弟弟。田婴从威王时就任职当权,曾与田忌带兵去救援韩国攻伐魏国。
当初,田婴有四十多个儿子,他的小妾生了个儿子叫文,田文是五月五日出生的。田婴告诉田文的母亲说:“不要养活他。”可是田文的母亲还是偷偷把他养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