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施听了,深感在理。又问道:“这么说来,将军心中早有打算?”
公孙衍故装深沉道:“我乃一沦落之人,虽任将军之职,也只是有名无实罢了,这举国大事,实在不敢轻言妄谈啊!”
惠施知道他是在斗气,就说道:“你看,你又来了!难道非要我把相位让给你,你才肯说,是不是?”
公孙衍这才试着说道:“如此,有不当之处,还望包容才是。”
惠施点头从意。公孙道:“就当今天下形势而论,能拧成一股绳共同抗秦的也只有韩、魏、赵三家,中山国和燕国是小国,也有拉拢的可能,不过很难得其全心全意。所以,要想抗击秦国,必须让韩、魏、赵、燕、中山五国合纵,有利共享,有难同当。如此,东可拒齐,西可抗秦,南可挡楚。”
惠施听了,也极为赞同,点头道:“我本也有此想法,多次劝大王与此诸国结交,可大王认为弱者只可打而不可交,才有了今天的无奈。”
公孙衍道:“有道是强不帮弱,强者只会与强者合作而欺负弱者,这种道理,在农村连老百姓都知道,可大王就是不明白,非要彰显他那欺软怕硬的本性。”
惠施又疑问道:“如今三晋不和,赵与中山连年混战,要想把这五国合起来,确非易事,将军可有良策?”
公孙衍道:“你看‘五国相王’如何!”
惠施不解,公孙衍解说道:“由于魏国早已经称王,韩国也在此前称王,我发动五国相王,就等于抬高了燕、赵、中山三国的君主身份,达到合纵的目的。五国相王只是一个形式,其中的利害关节还需要再沟通。”
惠施问:“‘五国相王’,具体该怎么做?”公孙衍道:“这就还得劳烦宰相大人出力了。”
惠施道:“你只管说。”
公孙道:“眼见年关在即,我意,就趁拜年之际,多送礼与四国,相请诸国国君在大梁相会,共尊为王,并商合纵事宜。”
惠施听了,当即表示:“放心,经几回的失败后,我想我一定有足够的信心说服大王与四国合纵,年底就在大梁发动五国相王。”
五国相王大会上,五国国君分主客列坐,在大吃大喝、赏歌悦舞过后,丝竹管弦退去,就商谈起合纵事宜来。
魏惠王大笑着先劝酒道:“五国国君既有诚意来赴五国相王大会,那从今以后,就都要互尊为王了。为表诚意,本王在此敬各位大王一樽!”
各国国君见彼尊己为王,总觉身份突然高了一等,都喜不自禁。
独赵武灵王不合于俗,在众王一饮而尽后,也敬酒道:“我赵国的实力还很弱,不具备称王的资格,我反而要自降一格,让国民称我为君则可。但我想五国相王的目的不在于互相尊重,而是为了联合起来为共同的利益一同抗击强国。至于称不称王的,只要国家强大了,那还不是由自己说了算。”
这一说,让其余国主有些羞愧,纷纷自惭道:“是啊!是啊!我们应当联合起来同甘共苦,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然后纷纷表示:“只要诸国都出兵,我国也当尽力而为。”
公孙衍见势,趁热打铁道:“既然诸位如此深明大义,请大王们来此的目的我也就不再多说了。但我还想在此劝大王们一句:我们五国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同心同德,将矛头一致对外。”
“试想,如果我们其中哪一国不幸遭了灾祸,那另外的国家还能安然无恙吗?这唇亡齿寒、皮毛相存的道理想必大王们比我更看得透。”
“自古以来,我们中原这一带国家就共同处在一个多战之地,南有楚、西有秦、东有齐,这三大强国无时无刻不想着将我们一一瓜分了。但至今我们的国家仍然还存在,其根本就在于我们历来是站在同一战线上的。”
这一些话,把已几乎喝得烂醉的国君们说得更加激情高涨了,都毫无私心地表示要共存亡。
然而,公孙衍发起的“五国相王”还未落到实处,齐、秦、楚三国就睡不安稳了,因为五国的合纵直接威胁到这三国的利益得失。
所以,五国相王遭到了齐、楚等国的反对,秦国更是暗中进行破坏。
楚国最是典型,就在“五国相王”的当年,就发兵攻魏,在襄陵大败魏军,占领了魏八个城邑。
在各大国的打压下,公孙衍发动的“五国相王”以失败而告终。
由此,魏惠王更加憎恨齐、楚二国。
当张仪得知公孙衍在魏国发起五国相王,大怒之余,又采取了更为狡猾的手段。
他想:齐、楚两国对五国相王一定会恨之入骨,以而极力破坏。这样一来,魏国必定会忌恨齐、楚,只要从中周旋一下,就有望再次拉笼魏国。如此,不仅可以破了五国合纵,还更能连横魏国而破齐、楚。于是他劝秦惠王不可明里去与魏国为敌。
公元前323年,为了全盘获利,张仪约集齐、楚、魏三国执政大臣在啮桑相会,试图为魏国调停,以讨好和拉拢魏国。在与魏国交好的同时,张仪又用重金贿赂齐、楚两位相国,使齐、楚、秦三国交好。
由于魏惠王痛恨齐、楚二国,更不为长远计,再加上公孙衍与惠施发起的合纵政策的失败,让他一气之下放弃了公孙衍的合纵政策,而接受了张仪的联合秦、韩以对付齐、楚的政策。
为了使魏国进一步臣服于秦国,以早日实现天下大一统的梦想,前322年,张仪辞掉秦国相位,前往魏国,成功继任了魏国丞相。
自公元前327年前后,公孙衍离开秦国,张仪继任秦国大良造一职到现在,仅只五年。
秦国虽然已经对外宣布免去张仪的相职,但张仪实际上却是身兼两国宰相,目的是更有效地为秦国推行他的连横策略。
张仪来到魏国,由于魏惠王有意亲附秦国,所以他欲改用张仪为相。
惠施得知,立即进谏魏惠王:“大王,不能听张仪的话,更不能与秦国连和啊!”
魏王冷问道:“那你说该与哪国和好啊?”
惠施道:“当与齐、楚结盟为好!”
魏王大怒道:“十年前,你劝本王与齐、楚结盟,让我去徐州与齐威王相见,互尊为王,后又两次去齐,不仅让我颜面扫地,更害我把太子都送了过去。”
“可前不久,你又跟我说要与韩、赵、燕、中山等国结盟才好,于是发动五国相王,让我送了好多礼不说,还让那些小国之君与我平起平坐。”
“然而现在,你又跟我说不能与秦交好,而要与齐、楚交好才是了!要不是看你这么多年来一直为本王操劳,我早就宰了你,现在哪还有你说话的份。”
惠施解说道:“五国相王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各国立场不坚定,被强国一威胁就散了,但这主张并没有错啊!再说,彼时结赵,此时交楚,一时只为一时的利益计较,哪有能一劳永逸的呀!”
魏王见他针锋相对,当下大怒道:“不要说了,姑且念你于魏有苦劳,我暂留你一命。不过,这个宰相你就不要再当了,魏国你也不要再呆了,把你的那一套带去给你认为会欣赏你的人听吧!”
就这样,魏王罢了主张合纵的惠施,打压了公孙衍。
张仪当上魏相以后,便寻找机会为秦国拉拢魏王。
张仪劝魏王道:“魏国土地纵横不到千里,士兵不超过三十万。四周地势平坦,各国从四面八方都可以进攻,没有大山大河的阻隔。”
“从新郑到大梁只有两百余里,战车驰骋,士兵奔走,不费多大力气就到。魏国南边跟楚国接境,西边跟韩国接境,北边跟赵国接境,东边跟齐国接境,士兵驻守四面,守卫边防堡垒的不少于十万人。”
“魏国的地势,原本就是战场。如果魏国向南亲附楚国而不亲附齐国,那么齐国就会来攻打它的东面;如果向东亲附齐国而不亲附赵国,那么赵国就会来攻打它的北面。”
“不和韩国合作,那么韩国就会来攻打它的西面;不和楚国亲近,那么楚国就会攻打它的南面;这就是所谓四分五裂的地理位置。”
魏王听了,惶惶不已。张仪又威慑道:“大王如果不事秦国,秦国就会出兵攻打黄河以南,占据卷地、衍地、燕地、酸枣,胁迫卫国,夺取阳晋,那么赵国不能向南支援魏国,魏国就不能向北联系赵国。魏国不能向北联系赵国,合纵联盟的通路就断了,合纵联盟的通路一断绝,那么大王的国家要不危险就不可能了。”
“如果秦国说服韩国攻打魏国,魏国害怕秦国,秦、韩两国一致对付魏国,魏国的灭亡就可以跷起脚来等待了。这是我替大王担忧的问题。”
魏王问:“那依相国之意,我魏国如何是好?”
张仪等的就是这句话,他说:“我替大王着想,不如归顺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