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见了众人的举动,对民夫的心思已了如指掌,于是毅然决定谋划起义。是夜,陈胜悄悄找另一位屯长吴广商议。
陈胜的起义之心早有之,可能在心里不知想过多少回,在梦中不知当了多少回王,杀了秦朝多少个兵,甚至恐怕还想过有一天能当皇帝。
吴广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也是穷苦出身,他们虽然结识不久,但已是无话不谈的朋友。
陈胜对吴广说:“这儿离渔阳还有上千里路程,怎么也不能按期抵达,我们现在的处境,去也是送死,逃亡被抓回来也是死,大伙都在议论,不知如何是好啊!”
陈胜这是在试探吴广,他想摸索一下对方的心思。
吴广也很小心地说:“是啊!横竖都是死,怎么样才能不死呢?”
这二人谁也不敢先提起义,都怕对方是奸细,这毕竟是玩命的事。
于是二人约定:“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各在手心写一计,然后一同举手见证,看是否想法相同!”
二人各在手心写完一计,然后一同举起,看时,陈胜手心是“起”字,吴广手心是“义”字。
二人相视半晌,几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陈胜率先发话了:“与其都是死,还不如选择干一番大事业,轰轰烈烈而死!”
吴广点头示意,叫他小声点。
陈胜接着又对时局进行了分析:“天下人已经苦于秦朝统治很久了,老百姓对秦王朝的苛捐赋税、募役刑罚已经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我听说秦二世胡亥是秦始皇的小儿子,本不应继位,该继位的是长子扶苏。扶苏贤能,却被二世用计杀害了。我们便可以借为扶苏报仇、诛灭盗贼的名义起兵抗秦,推翻暴政,让天下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吴广又说道:“这也算是名正言顺了!但要起义,还须竖一面大旗才行!”
陈胜胸有成竹地说道:“你可听说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
吴广说:“这是楚国名将项燕自杀前喊出的誓言,天下人尽皆知。”
陈胜兴奋道:“没错!项燕曾是楚国名将,战功卓著,在楚国灭亡之前曾率楚军大败李信,后王翦率秦军攻楚,项燕率兵拼死相抗,但楚王负刍贪生怕死,强令项燕回军,王翦趁势大败楚军,项燕走投无路,挥剑自刎,在死前发出了血淋淋的誓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吴广喜道:“有了项燕这面正义的大旗,再借为扶苏报仇的名义,定能振臂一呼,应者群集。”
吴广很佩服陈胜的胆略,觉得他的主意符合当时的人心,完全支持陈胜“死国”、“举大计”的决定。
有了名义和大旗还不够,还得有笼络人心的手段。
古时候的人们愚昧无知,都相信鬼神迷信活动。
为了笼络人心,让起义之事充满鬼神色彩,陈胜和吴广经过一番谋划后,又专门找了一个算卦的人卜问吉凶。
聪明的卜者知道了他们的用意,便说:“你们的事业能成功,且能为百姓立大功。可是你们把事情向鬼神卜问一下吧”
卜者的用意很明确,就是怂恿他们两个往火坑里跳,若能成功,自己跟着沾光,若失败了,自己也没有任何损失。
这二人果然是上了鬼当,轻易地就相信了。
陈胜、吴广听后非常高兴,并从卜者的话中悟出了借鬼神“威众”的启示。
于是,他们用朱砂在一块绸帕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大字,塞到渔民捕来的鱼肚子里。戎卒们买鱼回来吃,发现了鱼腹中的“丹书”,都觉得惊奇。
与此同时,陈胜又让吴广潜伏到营地附近一座荒庙里,半夜里在寺庙旁点燃篝火装作鬼火,模仿狐狸声音,大声呼喊“大楚兴,陈胜王”!
正在睡梦中的戎卒们被惊醒,十分惊恐害怕。第二天戎卒们交头接耳,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加之陈胜平时就待下属热情和气,现在又把陈胜的形象跟楚国复兴联系在一起,陈胜在戎卒们心中的威望就更高了。
吴广见时机基本成熟,于是趁两个押送士卒的军官喝醉,故意扬言逃跑,以激怒押送他们赴边戍守的将尉。喝得醉醺醺的两个将尉果然大怒,责骂和鞭打吴广,引起士兵们不满,群起而哄之。吴广奋起夺下一名将尉佩剑将其杀死,陈胜也乘势杀了另一名将尉。
随后,陈胜把900名戎卒召集在一起,大声说道:“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即使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意思是:各位,我们在这里遇上了大雨,已不能按期抵达渔阳了,而误了期限大家都要被斩杀,即便侥幸不被砍头,戍守边塞十分之六七的人也要送命。再说好汉不死便罢,要死就要取得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就是天生的贵种吗?
陈胜铿锵有力的一番话,说出了大伙的心声,戎卒们对秦王朝的满腔怨恨和愤怒如同冲溃堤坝的洪水奔泻而出,齐声高呼:“我们愿听从您的号令!”
于是大伙在陈胜、吴广带领下,袒露右臂作为标志,筑坛盟誓,按事先谋划,诈以公子扶苏、楚将项燕之名,宣布起义。
陈胜自立为将军,以吴广为都尉,打着项燕的大旗,喊着为扶苏报仇的口号,砍木为剑,削竹为刀,一举攻下大泽乡。
攻下大泽乡后,换了装备,有了兵器,吃饱喝足,又接着迅速攻下了蕲县(今安徽宿州市管辖内的一个县)县城。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就像一点火星,落在了连天的荒野草地上,这是秋冬季节,火势借风一吹,就迅速成了燎原之势。
陈胜、吴广“举大计”的壮举,得到了附近饱受秦政之苦的老百姓的积极响应,纷纷“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加入起义队伍。
在陈胜、吴广率领下,继攻取蕲县后,不到一个月又连克铚(今安徽宿县西)、酂(今河南永城西)、苦(今河南枯城县北)、柘、谯(指谯县。在今安徽省毫州市)等五县,很快把起义的火种烧遍中原大地。
陈胜是颇有战略意识的农民领袖。在控制了安徽、河南交界的大片地区后,即决定进攻战略要地陈县(今河南淮阳,与安徽宿州呈东西直线相望)。
陈县在两周和春秋时期,曾是陈国的都城。战国后期,又曾经是楚国的国都。秦灭六国后,又把陈县定为郡治,足见其地位之重要,如能拿下陈县,对秦无疑是个重大打击。
于是,陈胜率领起义军直逼陈城。
这时起义军已拥有战车六、七百乘,骑兵一千多人,步卒数万之众。陈地郡守和县令闻风丧胆,早逃之夭夭,只留下郡丞(郡守副职)龟缩城内,负隅顽抗。
已是惊弓之鸟的守城秦军,在起义军的强大攻势下,很快土崩瓦解。起义军杀了郡丞,浩浩荡荡开进陈县县城。
陈胜攻下陈县后,即召集当地三老(掌管当地教化的官)和豪杰(有声望的人)共商大计。这些人虽不是来自农民阶级,但他们也都目睹、亲历了秦朝暴政,特别是看到了陈胜率领起义军短短一个月就连克数县,对陈胜也十分敬重,纷纷建议陈胜称王。
他们说:“将军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但也有反对陈胜称王的,他们是陈余和张耳。
张耳(前264年—前202年),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人,家于外黄(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
张耳年少时,曾为信陵君魏无忌座上常客。?曾亡命游外黄(今商丘民权县),当地有位富家女丧夫,她父亲的门客就建议她:“想要找一位好丈夫,就跟着张耳吧。?”于是这个女子就嫁给了张耳,并且给予张耳大力资助。张耳因此能招致四方食客,成为魏国外黄县令。
魏国灭亡后,张耳家住外黄,刘邦曾多次访问张耳,相处达数月之久。
陈余(?-前204年),大梁(今河南开封)人。魏国名士,性格高傲,与张耳为刎颈之交。
陈余历来爱好儒家学说,曾多次游历于赵国的苦陉(地名)。一位很有钱的公乘氏了解陈余后,觉得他不是一般平庸无为的人,就把女儿嫁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