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图快要完全展开时,露出了匕首,荆轲早有准备,左手拉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抓过匕首就刺向秦王,可惜没能刺中。
秦王大吃一惊,抽身而起,挣断衣袖。
秦王赶忙伸手拔剑,但因为惊吓过度,全身颤抖,那手一点也不听使唤,拔了几下,都没有将剑拔出鞘。
荆轲见秦王要逃跑,就追赶秦王,秦王只好绕着柱子躲藏。
群臣见了,都被这突如其来的事吓得惊慌失措,一个个都失去了常态。
按照秦国的法律,大臣在殿上侍奉君王是不得携带任何兵器的,守卫宫禁的侍卫虽然带着武器,但都站在殿外,没有秦王的命令不能上殿。
秦王只顾逃命,被荆轲吓得竟忘了叫侍卫。
大臣们见荆轲追赶秦王,虽然着急,仓猝之间却无计可施,只好一起用手来抓荆轲。
关键时刻还是医生的心理素质好。
御医夏无且不慌不忙,将随身携带的医用工具望准了荆轲的后脑勺投去。
荆轲一心追赶秦王,竟忘了后顾之忧,不幸被医药箱砸中头脑,当时鲜血迸发,只觉一阵头晕目眩。
这时大臣们才对秦王大喊:“大王快拔剑!”
秦王这才顺手拔出剑来砍荆轲。
荆轲因为重伤跌倒在地,感觉秦王的剑正朝自己砍来,当即举起匕首向秦王投去。
匕首没有击中秦王,却稳稳的扎在了柱子上。
这时,侍卫闻得打斗声,才赶上殿来勤王。
侍卫个个勇武,都争先恐后的要保护秦王。
荆轲最终难敌众人,被秦王的内卫乱刀砍死。
秦王头晕目眩了好久,才回过神来。
那秦舞阳见了这种场面,都快吓得半死。瑟缩着不敢移动半步,被秦王下令当场乱箭射死。
秦王定神后,第一件事就是下令:“命王翦在一个月之内把燕国灭掉,否则,本王定诛他九族!”
王翦得到秦王的命令,即刻率部队攻打燕国。
燕王喜和代王嘉(赵国公子,赵国灭亡后在代郡称王)联兵抵抗秦军,燕代联军由燕国的太子丹统领,最后在送别荆轲的易水河边兵败。
公元前227年十月,王翦乘势攻取了燕国都城蓟。
太子丹兵败后,率残兵败将向辽东一带逃窜。
秦将李信率领秦军数千人,穷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丹因潜伏于水中幸免于难。
但秦军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追击,秦王下令,务必要杀燕王喜报仇雪恨。
面对李信的穷追不舍,燕王喜权衡得失后,只好采用代王赵嘉的主意,杀了太子丹,打算献给秦王以求自保。
李信得到太子丹的首级,仍然对燕王喜穷追不舍。
燕王喜逃到了辽东,燕国也名存实亡了。
荆轲虽然上演了一场儿戏,但他的大无畏精神让人敬佩,也从某个方面警告了不可一世的秦王,匹夫之力虽小,但亡秦之心不小,就算杀不了你,也要溅你一身血污,让你日夜惊魂。
荆轲的精神直接影响了后来历史上第一次反抗暴秦的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那些英雄。
南方大国楚国,疆域辽阔,山密林茂,物产丰富,号称拥有甲士百万。但是,楚国的内政一直不振,总是贵族争权夺利,这种状况到战国末期尤为严重。
楚国的王位更替相比其它诸侯来说比较复杂,要想理清头绪,还得追溯到负刍之前的好几代楚王。
楚顷襄王死后,太子熊完即位,号楚考烈王。
楚考烈王元年,黄歇被任命为楚国令尹,封为春申君,赐给淮北十二县的封地。
楚考烈王早年无子,春申君见势(也许受到秦国吕不韦的影响),于是就把自己已有身孕的夫人献给楚考烈王。
春申君的前妻也就是后来楚考烈王的王后是赵人李园之妹。
李园妹嫁给楚考烈王,被立为王后,生子被立为太子,即后来继位的楚幽王。
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重,当时楚国的国舅李园想取代黄歇的地位,于是暗中豢养了刺客准备刺杀黄歇。
黄歇的门客朱英得到了这个消息,提醒黄歇注意李园的动向,但黄歇没有理会朱英的警告。
不久,楚考烈王去世,李园抢先进入王宫,在棘门埋伏下刺客。
春申君前去王宫奔丧,在棘门受到李园刺客的伏击,当即被斩头扔在棘门外。
同时,李园派官兵前去春申君的家中,将春申君的家人满门抄斩。
同年,熊悍(可能是黄歇之子)继位,是为楚幽王,李园取代黄歇,被任命为楚国令尹。
公元前228年,楚幽王死,楚国统治集团发生内讧。
楚幽王的同母弟犹,即位为哀王,但仅两个多月,就被异母兄负刍的门徒杀掉了。
负刍成为楚王。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负刍夺王。
之后,楚王室更加分崩离析。
公元前226年,秦王政见楚国发生内乱,三思之后,即下令王翦、李信停止追杀燕王喜,准备将秦军南下攻楚。
秦王欲灭楚,召王翦和李信二人问计。
秦王问李信,欲破楚国,须多少人马?李信表示二十万即可。秦王又问王翦,王翦道:“非六十万不可。”秦王说:“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
因此,秦王倾心于年少壮勇的秦将李信,认为他贤能果敢。
公元前225年初,秦王派李信及蒙武将兵二十万南下伐楚。
王翦因秦王不听其话,就托病辞官,归频阳养老。
秦军在李信的率领下攻平与(今河南平与北),蒙武攻寝丘(今河南临泉),大破楚军。
蒙武(?—约公元前219年),名将蒙骜之子,蒙恬与蒙毅之父,战国时期秦国将领。
李信又乘胜攻鄢、郢,均破之。
秦军所至,不出三个月,就连续夺得楚国10余个城池。
一时之间,楚国上下人心惶惶,都以为末日将到。
楚王负刍刚刚继位,好日子还没过几天,当然不想转眼就成为一个亡国之君,于是便不惜一切代价四方征求猛将以抵抗秦军。
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是项燕力挽狂澜,扶楚国于将倾。
项燕(?—前223年),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人,战国末年楚国名将,是抗秦名将项梁之父,西楚霸王项羽的祖父。项燕家族世代为楚国将领,受封于项,后用为姓氏。
项燕投军多年,本想把一身的本事献给楚国,可是因为楚国一直没有一个好的楚王,再加楚国的贵族争权夺位,始终没有一个驰骋沙场的机会。如今秦国先灭韩,再亡赵,臣魏败燕,又把侵略矛头指向楚国,眼看楚国就要亡国灭种,项燕在军中实在是忍无可忍了。
可是没有上峰的命令,项燕哪能轻易出战,没有楚王的支持,就凭他一己之力,哪能与秦军抗衡。
项燕每日晨起,看着一轮红日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而想起自己的祖国却像夕阳一般从西山慢慢沉下,他就痛不欲生。
项燕把一腔的报国热情和泄不完的愤怒汇合成一股气力压抑在他的宝剑中,然后将它从宝剑的尖端发泄出来。
项燕每日在大海边从早上练到晚上,一个人不停的挥舞着宝剑,他内心的愤怒就像大海的波涛,前浪还未退下,后浪又起了。
终于有一天,项燕等来了楚王征求将领的海选公文,他激动得热泪夺眶,随便收拾了一下行礼,就赶去参加楚王举行的比武夺帅大会了。
项燕实在是等不及了,飞身上到武台,对楚王请求道:“秦军攻我甚急,楚国人民时刻饱受着战火之苦,楚王一时不出兵,楚国就多一时灾难,项燕在此敢请楚王同意,让所有欲参加此次比武夺帅的将领一起上台与我交兵!”
项燕的意思很明显,不要说单打独斗了,就是所有的人一起攻击他,他也照样要胜出。
楚王负刍明白他的意思,如果真有这等猛将,那是求之不得的,于是就同意了。
众选手听了,甚是觉得项燕欺人太甚,都忍无可忍,一同攻上武台,同仇敌忾来杀项燕。
项燕等待展现本事的这一天等得实在是太长了,他拿出平生之力,不消一时半刻功夫,武台上就只站立着他一个人了,其他的不是被打下台来,就是在台上横七竖八的躺着呻吟。
楚王负刍太高兴了,当即拜项燕为上将军,即刻统楚军开赴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