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28900000023

第23章 活着就要活泼泼的(1)

1.别被形式点了穴

仰山慧寂禅师,广东韶州怀化人。他从出生就大病小灾不断,每天吃到肚子里的药几乎比饭还要多。父母怕他夭折,就把他送到了南海(今广州)和安寺,依止在不语通禅师门下。

说来也怪,这小慧寂吃着寺院里缺盐少油的粗茶淡饭,身体反而好了起来,到十四岁,已经长成了一个英俊的翩翩少年。他父母见他在佛祖的保佑下平平安安长大成人,就把他接回家。在以后的两年里,慧寂几乎天天哀求母亲,倾吐自己对佛门的深深眷恋。他央告父亲,表达对出家清修的无限神往。他发誓要得到大法,以此报答父母的生养之恩。但是父母铁了心,他回到寺庙中的请求被严词拒绝。为了彻底斩断他的出家之念,父亲给他聘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姑娘,而且还定下了成婚的吉日良辰,计划用漂亮温柔的美人,缠绵浪漫的情感,拴住他的一颗不安分的心。

转天就是结婚的日子了。父母看得紧,无法逃婚。慧寂一咬牙,一跺脚,转身跑到厨房,抄起菜刀,咔嚓一声,剁掉了自己左手的两根手指头。

两根苍白如死鱼的手指放在了父母面前,以明斩断情缘之志!慧寂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之举,震撼了父母的心,无奈之下,只好让他离家而去。

慧寂遂即依不语通禅师落发。他尚未受具足戒,便开始云游求道。在吉州耽源山,他拜会了慧忠国师的嗣法弟子应真。

耽源应真对他这样一个寂寂无名的小小沙弥的到来,却表现出来了一种异乎寻常的热情,好像早就预料到并且急切盼望着他到来似的。

原来,慧忠国师有一本世上绝无仅有的圆相秘籍。当年,他临终将秘籍传授给自己多年的侍者耽源应真时,千叮咛,万嘱咐,说:“这九十七个圆相,是六代祖师依次相传下来的。我死三十年之后,将有一个从南方来的小沙弥来到你的道场。你要把这本秘籍传授给他,他将会大兴此教。你们要代代相传下去,不要使它断绝。”

耽源禅师认定,这个从南海来的小沙弥就是师父遗旨所说的人,所以对慧寂格外赏识。一天深夜,他将慧寂秘密招来,拿出了那本独一无二的秘籍,十分郑重地传授给了他,并且叮嘱他要好好爱护,精心保存。

慧寂接过秘籍回房看了一遍,就将它投进了火盆之中……天哪,凝结着历代祖师心血,千百万人梦寐以求的秘籍,就这样轻描淡写地被他付之一炬!可怜耽源禅师,他哪里知道,他当作命根子精心保管下来的秘籍,顷刻之间已经化为了灰烬。

一日,耽源把慧寂拉到无人处,小声叮咛他:“秘籍中的九十七个圆相,是好几代祖师绞尽脑汁、竭尽精力才研究出来的,是我们禅宗的传家宝。你一定要妥善保管,千万别让外人知道。”

慧寂说:“你放心吧,我敢保证,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看不到它!”耽源听他说的有些奇怪,追问道:“为什么?”“因为当天夜里我就已经把它给烧了!”耽源差点跳到天上去:“苍天,这么珍贵的秘籍,你怎么就将它给烧了!你知道吗,这是先师一脉单传下来的,世上仅此一本!你怎么这样不珍重、不爱惜、不在乎呢?”

慧寂说:“我一看就明白了它的意思,还保管它有什么用?”耽源说:“你虽然已经知道了,但没有历代祖师传下来的秘籍做凭据,后人难以相信。”

慧寂不以为然:“秘籍中圆相的作用,在于启发学人契入禅机,引导后学由此领悟佛理,至于圆相本身的存与废并不重要。正因为秘籍为了教与学的方便,所以对于圆相应该活学活用其内涵,不能拘泥于其形式。做到不用而用,用而不执。再者,我自信可以过目不忘。师父您若还在可惜那本秘籍,我可以给你重写一本,保证一点不错。”

第二天,耽源上堂,慧寂站出来,用双手比画出一个圆相呈给他,然后合掌而立。耽源也一言不发,两手抱拳,向他示以禅机。慧寂上前三步,像女子拜见长辈一样,做了一个女式礼拜。耽源点点头,表示了对慧寂的认可。

后来,慧寂参谒沩山,终于悟透了最后的禅关,传承了沩山的心印。他随侍沩山一十五年后,开始领众弘法。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他迁居袁州仰山,在那里传法,故而世称他为“仰山”,他与师父联合创建的禅宗宗派,被后人称之为沩仰宗。

一日,有一位禅僧从大沩山来,给仰山慧寂带来了师父问候的信件和一面珍贵的水晶镜。仰山慧寂拿着镜子来到法堂,举起来对禅僧们说:“你们说说看,这是沩山的镜子,还是我慧寂的镜子?如果说是慧寂的,却是沩山送来的;若是说是沩山的,而它又在我慧寂的手里。你们能说得出来,就将镜子留下来;倘若说不出来,我就打破它!”

众人都不回答--心里迷糊的人,不知如何回答;心里明镜一样的人,更不需要这外在的镜子,反而要冷眼看看堂头大和尚如何处置。慧寂将镜子砰然摔了下去,跳下法座走了。

仰山慧寂继承了沩山之旨,且有所发展。他在沩山“思无思之妙”的“寻思”基础上,更侧重于“默照”,即沉默专心坐禅,以慧光来鉴照原本清净的灵知心性。

有禅僧问仰山慧寂:“什么是祖师西来意?”祖师西来意就是佛法大意、诸佛密意,岂能言说?因此,仰山慧寂用手在空中画了一个圆圈,然后又在圆圈中间写了一个佛字给他看,也就是以特定的圆形符号暗示禅机。

一僧问仰山:“和尚还识字吗?”仰山说:“还行吧。”

这僧就用手画了一个圆相呈上。仰山用衣袖一拂,这僧又画了一个圆圈,做递上状,仰山用双手接过,向身后一抛,意思是连这圆相也不要执着。这僧不懂,直瞪瞪地盯着仰山。仰山低头。僧人又绕着他走了一圈。又是圆圈,还在执着于圆相。于是,仰山抬手打了他一巴掌。

禅僧所比画的圆相,代表着无相三昧。它如满月之状,也可象征佛性廓然虚明,有不可思议的妙用。同时,它也表示,只有远离名词言说文字,才能证悟到那种圆满玄妙的境界。

当朝宰相陆希声想去拜见仰山,就先捎去了一封信。仰山打开一看,信笺只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他在圆相旁提笔写道:“不思而知落第二义头,思而知之,落第三首。”也就是说,不思而知尚为第二义,思而知之更差一筹,只有远离语言文字之类的把戏,才能证悟到禅的真谛。

陆希声收到回批,急不可待地乘轿上山。他来到寺院之前,只见山门殿三门洞开。他问路也问禅:“三门皆开,应从何门而入?”

“从信门入。”仰山答。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一行人来到法堂,陆希声问:“不出魔界,如何就能进入佛界?”仰山大师用拂尘倒着点了三下,陆希声会意地笑了。他在深深施礼之后又问:“和尚你还持戒吗?”“不持戒。”仰山的回答出人意料。“那么,还坐禅吗?”

仰山又摇摇头。不持戒又坐禅,这还算和尚吗?陆希声坠入迷雾中了。

仰山大师情知他不懂,便又吟了一首偈子:“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jué)头边。”

陆希声这时明白了:禅,不能拘泥外在形式,只要在生活中将杂草一样的烦恼去除干净,也就契入了禅机。

慧寂弟子众多,不乏外国僧人。比如,新罗国的了悟禅师在唐大中十二年(858年)随入朝使来到中国,在仰山身边学习了十六年,后来回国在朝鲜半岛传法,声名显赫。又曾有梵僧向他求法。仰山问其从何而来,梵僧说西天。仰山又问他何时离开的西天。梵僧答今天早上。仰山慧寂两眼一瞪,大声呵斥道:“你为何姗姗来迟?”从印度到中国,遥遥几万里,人家仅用了一个上午就飞来了,速度之快可以说是不可思议。但仰山为什么还要怪嫌他来得太迟?

僧问赵州:从镇州到赵州城有多远?老赵州说三百里。

僧又问,赵州到镇州多远?(这好像是废话,但绝不是)赵州这次回答:“不隔!”好一个不隔!任你千百万里,一个不隔,随时可以到达!梵僧告诉仰山,因为游山玩水,贪爱中华大好河山所以迟到。慧寂说:“游戏神通我不如你,但这些东西仅仅是佛学的皮毛;若论真正的佛法、禅机,你还得看老僧的。”梵僧说:“我这次来东土,本想到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萨,谁知却碰上了小释迦。”从此,仰山慧寂就被称作“小释迦”了。

景深

在中国古代,类似禅宗圆相、武功秘籍之类的东西肯定不少。古人创造出秘籍,大概第一个要传授的,就是自己的后代。可是,诸葛亮的儿子不是刘伯温;鲁班的儿孙不过是个平庸的木匠,华佗的后人也不再是神医……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秘籍的流传过程中,后来之人轻而易举便得到了“真谛”,他们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可以说,后人继承的仅仅是一个完美的形式,而失却了其神韵。

在我国,有一种保存得最好、保密时间最长、知道的人最少、一直没有失传的秘籍,这就是观测天文星象、推算四时运行的典籍。

古代皇帝号称天子,代天行道。俗话说,天机不可泄露。历代帝王当然不肯让更多的人知道天文星象这些事关皇帝时运、国家安危、社稷更替的天大机密,也更不能让外人得知那些观测、推算方法,以免被一些野心勃勃的人用来“妖言惑众”。君不见,周朝在发起推翻商朝的战争之前,首先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迅速建立了一个天文台,以此表示商朝气数已尽,周朝当以应天运而生。所以,从远古开始,中国的天文官一直是父子递代相传的世袭制。

应该说,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从方法到仪器,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大领先其他文明古国。在开始时,那些掌管天象历法的官员也都是最伟大、最杰出的天文学家。他们的后代全盘继承了先辈发明制造的仪器,也学会了全部的观测、推算方法。但是,经过几代人之后,后人渐渐忘记了制造这些仪器以及推算天体运行所依据的原理。而宇宙运行,在遵循大规律之中总有些微的变数,而且人类所掌握的观测、推算方法远远没有做到精确,因此,难免发生误差,需要不断重新计算调整。但是,那些世袭的天文官员只知照本宣科,墨守先人留下的形式,所以到明末清初,中国的天文官所推算的节气、编制的历书已经出现了偏差与错误。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一位德国传教士受天主教耶稣会的委派,航海来到中国,力图说服中国政府采用耶稣会的历法。他就是汤若望,一个注定要改变中国天文史的人物。当然,在很多人看来:一个洋人,单枪匹马,想让五千年文明古国放弃老祖宗留下的传家宝,采用夷人的历法,简直是白日做梦!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书一直由皇帝亲自颁行,哪里轮到你一个西洋人来指手画脚?汤若望在中国一待就是十一年,倒是将汉语学得十分流利,至于历法一事只能在他的梦中实现。他在西安传教之余,终于想到了一个验证自己才能、同时证明中国天文官员无能的办法:预测日蚀。古往今来,中国人历来认为,天子德行有亏,才会发生日蚀。所以,皇帝们最怕发生日蚀,也最想知道何时会出现日蚀,以便提前应对。经徐光启推荐,汤若望来到了北京,与中国钦天监--奉皇帝钦命监天的大小官员开展一场特殊的竞赛:预测日蚀发生的时刻以及日蚀时间的长短。

中国世代相传的天文生、灵台郎、钦天监正副大臣一起上阵,经过反复推算,认定上午十点半发生日蚀。然而,不听话的天狗很是不给中国官员面子,日蚀并没有在那个时候出现。相反,也不知那个洋人汤若望给了它什么好处,它很乖巧地在他预测的十一点半准时“吞食”了火热的日头,而且正如汤若望计算的那样,不多不少将日头噙了两分钟时间。

汤若望如愿以偿地走进了中国最封闭、最神秘的皇家历法局,编成了《崇祯历书》。进入清顺治时代,他将改进后的浑天仪、太阳象限仪以及西洋人发明的天文望远镜呈献给了清廷,得到了皇室的赏识。第二年,清朝将他整理的《西洋新历书》称作《时宪历》,在中国颁行。旋即,汤若望正式出任了正五品的钦天监监正这一最高天文官。以后,从康熙到乾隆,这一重要职务,一直由南怀仁、戴进贤等西洋人担任。不知这是不是中国世袭的天文官员们的悲哀。

心语

禅,单凭语言很难讲说明白,于是,祖师们为了向后人传授禅的心要,或扬眉瞬目,或棒喝交加,或拂尘、禅杖一齐上,而南阳慧忠国师更是拿出了压箱底的传家宝--九十七种圆相。这些东西,只不过是手段与道具而已,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随机使用,启发弟子开悟。

法无定法,禅宗最反对教条,更不会让这些固定的形式将活泼泼的禅限制成僵死的内容。不是吗?一柄拂尘,在禅师手中时而舞动如蛟龙入海,时而竖起像擎天一柱,不知点化多少禅僧开了悟。然而,若是拂尘上有禅,为何道士将之当成了武器,拿到儒士手里仅仅是个清洁尘土的工具?

一个哑巴要买一把锤子,一把剪刀。他来到商店,攥着拳头,向老板比画着向下砸的动作。商店老板立刻知道他要买锤子,就递给了他一把。哑巴又用两根手指比画出剪东西的模样,老板会意地拿给他一把剪刀,然后伸出一只巴掌。哑巴明白,两件东西一共五块钱。这宗交易虽然一言未发,但两个当事人心里都很清楚,所以也就圆满完成了。谁知,商店老板的小儿子在一旁看见了,觉得这个过程很奇妙,很好玩,就到街上比画给小伙伴们看。脱离了特定环境,特定事件,小伙伴们自然不知所云,于是就将这个买卖商品的过程当成了“锤子、剪刀、布”的游戏。

为了防止禅成为一种僵死的形式,变成禅僧之间的游戏,仰山慧寂点起了一把无情火。这种胆识这种气魄,很值得我们的一些管理者学习,因为经常有一些创业者迷信自己当初成功的经验,将之当成万能的法宝,最终因墨守成规而被无情淘汰出局。

2.没有完全相同的成功经验

香严智闲禅师原是百丈怀海的弟子,以聪明伶俐、机智过人著称。不管是读经学教,还是提拈祖师语录,他总能讲得入情入理,说得头头是道。然而,他头脑敏捷,却也轻狂浮躁;小聪明心思用得过多,基本功打得并不牢靠。他知识装了一脑壳,却未曾真正开悟。因此,他名头虽响,实际并未契入堂奥。百丈圆寂后,他来到了沩山,又投到了灵门下。

沩山对他说:“我听说你在先师百丈那里时,能问一答十,问十答百。这说明你机灵聪明,的确有过人之处。但是,现在我不问你平生的知识见解,也不问你佛经、祖师语录中的言辞语句,我只问问你,父母未生前,如何是你的本来面目?你试着说说看。”

智闲被沩山如此一问,就像突然之间被抛到了浓雾笼罩的苍苍原野,四顾茫然,手足无措。面对沩山期待的目光,他搜肠刮肚,却总找不到合适的言句,只能惭愧地垂下头。

面红耳赤的香严智闲回到寮房,将平时看过的经书、论著都搬了出来,从头到尾仔细翻阅了一遍,令他失望的是,并未找到能回答沩山问题的现成答案。他不禁仰天长叹:“萤火不能驱寒,画饼不能充饥。”从此,“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个没头没脑的问题,就像一团乱麻塞在了他的心里,剪不断,理还乱。有时候,心中的憋闷、烦躁,使他想拿起一把快刀将胸膛剖开!无奈之下,他跪倒在沩山膝下,请求师父给他说破。

同类推荐
  • 财富始于野心

    财富始于野心

    本书通过对卡内基生平精彩故事的讲述和经典案例的引用,为正在创业路上的年轻人总结出27条忠告,虽然不是什么秘诀,但绝对是获得成功的有益经验。
  • 星云大师向左,圣严法师向右

    星云大师向左,圣严法师向右

    这是一本关于禅的书,能带你走进禅的世界。书中每个故事,都仿佛佛陀手中的一朵莲花,其中总有一朵,会让你在欣赏之后如摩诃迦叶般露出会心的微笑,拨开云雾见青天,在刹那间领悟到禅的真谛。
  • 北大情绪掌控课

    北大情绪掌控课

    在现代社会,学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对人才的要求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智商、情商、财商、逆商……其实,归根究底,除了具有先天性因素的智商外,其余的都是人对自己的情绪的掌控。卡耐基说:“如果一个人是对的,他的世界就是对的。”充分说明了情绪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北大情绪掌控课》详细阐述了情绪掌控的必要性与方法,所举的例子大部分都是闻名中国乃至世界的北大人的故事,而另一部分则来自北大学子亲身经历。
  • 好好活着 善待生命

    好好活着 善待生命

    本书告诉你为何以及如何善待生命,内容包括:态度决定高度,心态改变命运没有过不去的事情,只有过不去的心情寻找快乐,远离烦恼学会选择,懂得放弃保持本色,活出真我等。
  • 女人趁早要知道3:做有心计的优雅女人

    女人趁早要知道3:做有心计的优雅女人

    女人学点心计学,不是为了有意去欺骗别人、耍弄别人,而是为了看清世事、看清人性,从而更好地了解人情世故、了解人心,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上当受骗。为什么女人有必要学点心计学 如果女人不了解人情世故,不懂得运用心计,与人打交道时就可能举步维艰,处处碰壁。因此,女人有必要在拥有美德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人情世故心计学,做一个处世高手。 职场如战场,它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些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战争中,女人一定要懂一点心计学,看清办公室政治,管住自己的嘴巴,学会明哲保身。这样才能游刃于职场,和同事们和平共处。
热门推荐
  • 水姻缘

    水姻缘

    双生姐妹,一模一样的脸蛋,个性迥异,一次偶然的邂逅,造成了一段阴错阳差的姻缘。姐妹易嫁,瞒天过海,恕不料一步错,步步错。只是错误的时间遇到了错误的人,姻缘天定,看百炼钢如何成为绕指柔?
  • 梦族决斗神

    梦族决斗神

    修士的巅峰时期寒武纪元消亡,创世纪元开始兴盛,一个生活在被世间遗忘的种族里的一个少年,却得到了一份惊天的传承。由此发现了,一个跟外界修士完全不同的新职业——决斗师。决斗师的世界里,不再有功法、武技、法宝,取而代之的则是灵佩跟精魂召唤。决斗师不再需要修炼真气,他们只需要修炼精神力跟肉体。从此决斗师开始渐渐兴盛,新职业跟旧时期的修士之间的碰撞就此展开。
  • 大唐一字并肩王

    大唐一字并肩王

    “什么,现在是贞观十六年?”李慎满脸难以置信地喊了起来。“什么,我当今太子李承乾……”“什么我谋反失败了,被李二陛下打入天牢之中。”…………李慎彻底不淡定了,看来得想办法逃出这皇宫之中才行,按照历史记载李承乾这基友,好像被流放出去没有多久就嗝屁了……
  • 小制作

    小制作

    文章讲述的是:两用纸飞机模型;蚕生活史的制作;鸡蛋保护器;会滑冰的机器人;小巧精致的桥;高效消烟除尘装置;听话的蝴蝶等内容。
  • 彼岸花开开今生

    彼岸花开开今生

    曼珠第一次见到像沙华一样的......男生,一张迷死万千无知少女的脸却有着冰冷的心,乐天派的曼珠对沙华有着探索宇宙真理的好奇,“为什么不笑呢?”是曼珠对沙华最大的疑惑。沙华,没人知道他从何而来,当问到他名字时,只是得到两个冰冷的沙华,仿佛没有生命般沙华,直到遇见曼珠,静止的世界开始有了生机。“我,动了感情吗?”
  • 梦回清河湾

    梦回清河湾

    童年时生活过的场景,历历在目,而今的一切,却又找不到半点痕迹
  • 醉凡

    醉凡

    奇异的大陆等着他的发现,呆滞的他终会翱翔九天,结局是君临天下还是回归起点?一段不朽的感情在挣扎中陨灭还是升腾?在其中命运会给他怎养的安排?
  • 花开半夏之校园迷情

    花开半夏之校园迷情

    《花开半夏之校园迷情》这是小柒第一本书,可能写的不是特别好,请大家多多包涵。
  • 中国佛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中国佛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长期以来,三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态、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不了解中国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旨趣,就不能深透地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涵,就不能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更不能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坚韧不拔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源。中国文化自古是一个多元精神和合体。儒、释、道三教文化在这一和合体中各居于独特的地位,从不同侧面发挥着自身的社会功能,相互冲突,又相兼相容,共同建构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
  • 庇护所生活指南

    庇护所生活指南

    一张八百块钱的卖身契引发的血案。为何南市区住宅小区某幢别墅内连年传出哀嚎,入职后的主角又是为何麻烦频频从不间断。这到底是用工单位的残忍剥削还是穿越者们三观不正干扰执法。让我们走近科……不对,穿越者的内心,一起来探讨一名城管非日常的日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