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说,固然,良知人人都有,但由于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兴趣爱好以及观念的差异,我们所遇到的人也就五花八门。如何用良知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也就是致良知必须具备的功课之一。
1.对付挑衅你的人,不动心
某之居此,盖瘴疬虫毒之与处,魑魅魍魉之与游,日有三死焉。而我居之泰然,盖在于我无动于心。
——《王阳明年谱》
1508年,王阳明在贵州龙场创建心学后,开始广招门徒,传授心学。一时间,整个贵州轰动。思州太守认为王阳明的声誉太大,尤其是王阳明对他这位官场大家伙置若罔闻,所以很是生气,于是派了许多社会渣滓讨上门来。王阳明正在讲课,听到外面有人喧哗,急忙跑出来,得知这些人是思州太守的走狗时,立即就表现出了不卑不亢的气质来,这就更让走狗们动了肮脏透顶的心。他们指责王阳明,到龙场多日为什么没有眼力,不去拜见他们的主人!为什么在这里装神弄鬼,搞非法集会!王阳明此时正准备用心学的力量让他们屈服,可听课的苗人们却抢了先:他们心的力量太脆弱,但拳头够强大,把来的走狗们一顿殴打,这些人哭爹喊娘地逃出了龙场驿站。
思州太守看到走狗们遍体鳞伤,气冲斗牛,发誓要给王阳明好看。幸好老天爷保佑,王阳明的一位老乡、思州的按察副使毛应奎安抚了太守,并且给王阳明写了封信,要求他给那个定时炸弹官老爷叩头认罪。
王阳明“不动心”地回了封“阴阳结合”的信:
昨承遣人喻以祸福利害,且令勉赴太府请谢,此非道谊深情,决不至此,言无所容!但差人至龙场凌辱,此自差人挟势擅威,非太府使之也。龙场诸夷与之争斗,此自诸夷愤愠不平,亦非某使之也。然则太府固未尝辱某,某亦未尝傲太府,何所得罪而请谢乎?跪拜之礼,亦小官常分,不足以为辱,然亦不当无故行之。不当行而行,与当行而不行,其为取辱一也。……某之居此,盖瘴疬虫毒之与处,魑魅魍魉之与游,日有三死焉。而我居之泰然,盖在于我无动于心。太府要加害我,我也只当是瘴疬,虫毒,魑魅魍魉而已尔,我岂能因此而动心?
这封信是最见心学“不动心”的功夫的,而且是对付挑衅者最锐利的武器。王阳明在信中主要谈了三点,其实都是在“挪移”。龙场斗殴事件当然是前来的走狗吃了亏,所以王阳明先做高姿态,给思州太守一个台阶下:流氓来闹事,肯定不是太守大老爷的意思。既然不是太守大老爷的意思,那就证明他没有用心,心外是没有任何事的,所以,这件事跟太守大老爷无关。先把大老爷挪开后,王阳明接着挪:跟大老爷无关,也就是跟我无关,我与太守没有任何冲突,所以呢,根本不存在我向他谢罪的问题。
第二点:磕头虽然在我们帝国是家常便饭,但也有规矩的。如果不该磕而磕或者该磕却不磕都违反规矩,很显然,第一点,我就说了,我属于不该磕头而却要去磕头的那一种。
第三点:你当我是软柿子吗?我来到龙场后,什么没有见过?天上飞的吃肉的鸟,地下跑的舔脸皮的狗熊,土里钻出来的毒虫,漫天的毒雾,我如果不是命大,一日都死三次了。可你看我现在对这些困难很不动心。思州大老爷真要是加害我,那我只能当他是狗熊、毒虫了。既然是狗熊和毒虫,我岂能动心?
这是王阳明第一次发挥心学的力量小试牛刀。在日常生活中处理问题,千万不要先动心,一旦动心,你的情绪就会发生波动,理性思维会受影响。如果你不动心,才能找出最合适的“心”法来与对手较量,归根结底,不动心的心法就是:挪移。把自己挪移到事情之外来看待事情。告诉自己:这件事其实跟自己无关,用这种心念重新回到心上来,用心的力量加以解决。
据说,思州太守看完王阳明的这封信后,惭愧至极。他真想扔下吃肉的筷子,到王阳明面前聆听心的力量,做一次宗教式的自我惩罚。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总能遇到向你挑衅的人,你和他人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些矛盾。当这种人向你发动进攻时,你第一要做的就是,不要为他的无理而激动。一旦你激动了,你就动了心,一旦你动了心,你的思维就会紊乱,就会做出错误的决策来。
王阳明对付挑衅者,是用阴阳结合的方式来实现的,不过在生活中,最适合我们不动心的方式应该是世俗所谓的忍让。
有这样一个极端的小故事,颇能说明对付挑衅者应该“不动心”的精妙。这个小故事说,一家药材铺的老板生意红火,突然有一天,一个病人跑进来大吵大闹,对着老板臭骂。这个老板脸上保持着微笑,始终未还一句嘴,那个病人骂了半天,见老板不迎接他的挑衅,愤愤地走了。药铺的伙计们对老板“懦弱”的表现很遗憾。但老板却说,这人突然来挑衅,肯定有什么事,等着瞧。
不出老板所料,稍晚些时候,隔壁药材铺的老板被官府带走了,因为他打死了人,而那个人正是不久前来此挑衅的人。后来得知,那人得了不治之症,准备在临死前给家人留下点钱财,于是就想到了这样一招,结果,有人真就因无法忍受他的挑衅而中招。
实际上,不动心,并不是退缩,而是在敏锐观察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柔和的反应。就如王阳明对思州太守所说的那样,我在这里和孤魂野鬼住了这么久,都没有疯掉,就是因为我不动心。言外之意是,我是光脚不怕穿鞋的,你有家有业,又想升官发财,你敢惹我吗?
不动心,其实就是面对挑衅者时不要动怒,是否反击,正如王阳明所说,听从你心灵的命令。
2.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凡文过掩慝,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摘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
——《传习录·黄省曾录》
【原文直译】
凡是想掩饰自己行为的人,都是恶人。如果你指摘他的是非,就是激起他的恶性。
【心学解】
王阳明说,“礼”就是“理”,恪守礼法,就是恪守天理,天理在哪里?在我心中,所以,遵守外在的道德规范,只需要在我心中存个天理就是了。如何让自己心中的天理纯粹呢?去天理的发射处用功。比如你发射到父母身上时,就在父母身上存一个天理,这个天理表现出来是什么呢?就是孝。你发射到领导身上时,就在领导身上存一个天理,这个天理表现出来是什么呢?就是忠诚。如果你遇到艰难困苦的环境,就在那环境存一个天理,这个天理是什么呢?就是迎难而上,不惧艰险。如果你走进逐臭之夫的家乡,就在他的家乡中存一个天理,这个天理是什么呢?就是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入乡随俗。
隋朝人徐文远,曾经也是高干子弟,后来家境衰落,有时吃饭都成问题。哥哥以卖书为业,徐文远就经常去蹭书看,天长日久,读书读得很有学问。后来在隋朝担任国立大学的老师,又出任过校长。隋朝末年,洛阳发生饥荒,他出城砍柴,被起义军李密的部队抓获。这李密却曾经做过他的学生,见老师来了,赶紧请上座,毕恭毕敬地执弟子礼,待老师好得不得了。
徐老师坐下来,酒足饭饱之后,跟李密说:“将军你如今兴起义兵,如果是要保护这大隋江山,那我虽然老了,拼了这把老骨头,也要紧紧追随将军。但将军如果是想趁天下大乱,颠覆大隋政权,那对不起,我就不能陪你玩了!”
李密听了,也不生气,依旧待老师恭恭敬敬。
后来,李密和王世充打仗,李密失败了,徐文远被王世充抓了去。王世充也曾在徐文远的门下学习过,看见老师来,非常高兴,好吃好喝供着他。但有一点跟李密不同,王世充虽然也口口声声称“老师”,但在这洛阳城里,还是他王世充最大。徐文远每次见到王世充,都恭敬下拜,从不像在李密跟前时那般大大咧咧的。
于是有人就问:“我听说您以前对李密,态度傲慢,现在对王世充,却这样恭敬,什么原因啊?”
徐文远回答说:“李密呢,怎么说也是个君子,我跟他摆摆架子、顶撞他一下,他也不会拿我怎么样;王世充可不同,他是个小人,惹恼了他,谁都敢杀。不同的人就得不同对待,这是古人的教诲啊!”
徐文远说,不同人就要不同对待,实在是交际真理。王阳明说,恶人总是试图掩饰自己的恶,如果你指责他,就会激起他的恶性,必然受到伤害。
其实在王阳明心目中,恶人并非冷酷无情、不知人性为何物的人。恶人所以成为恶人,只是因为良知被遮蔽了。可良知还在,偶尔还会从遮蔽的乌云中探出头来,所以,他们做下恶事后会尽量掩饰。王阳明说,其实人人都有良知,但被遮蔽的程度不同,所以就有了好人和恶人的区别。不要指摘恶人,其实就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战国时齐国人鲁中连是世人口中的君子,曾经在赵国做客时遇到秦国军队前来侵略,胆小如鼠的魏国很担心秦赵开战会殃及自己,就派人到赵国去劝说赵王屈辱求和。鲁仲连当场指着魏国使者的鼻子一顿臭骂,劝阻赵王不要做这种丢脸的事,并且向外公布自己正在赵国军队中担任参谋的消息。秦国军队指挥官听说鲁仲连为敌人出谋划策,认为鲁仲连有超人的智慧和君子风范,就后退五十里以观时变。此时,各国军队都赶来增援,秦军只好撤退。事后,赵王赠送千金感谢鲁仲连。鲁仲连哈哈大笑道:“我是君子,为人排忧解难是分内之事。如果我要了你的金子,那我不就成了贪财的小人了嘛!”这个故事其实从反面告诉我们一个处世技能:对那些正直的人,要以“义”去维护、打动他,而对那些追名逐利奋不顾身的“小人”就要以“利”去对待,屡试不爽。北宋徽宗末年,金人南下,宋徽宗听说长安城中有二人可以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就派道士林灵素去请这二人。林灵素在四方打探二人的品行后,拜访第一个人时运了一车的金银珠宝,而在拜访第二人时则空手而去,结果,两人都乐呵呵地来到宋徽宗面前。这两人本事都不怎样,后来金人攻破汴梁,二人不知所踪。当时有人问林灵素,同样是请两个神人,为何前一个要用财宝,后一个却什么都不用。林回答,前一个是贪财之徒,跟他谈国家兴亡这些大道理根本没用,而后一个是自诩为君子的人,所以用国家利益的言辞就完全可以打动他。
有句谚语叫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其实,这不是贬义句,而是对世事人情的精准解读。跟人说鬼话,人会觉得你是白痴;跟鬼说人话,鬼会大怒。“双面人”徐文远说得没错,形势比人强,不同的形势,不同的人,就得不同对待。王阳明说,处世哪里有固定的原则,不过是“我心不动,随机而动”罢了。
3.对付冥顽不灵者:大挪移
澄尝问象山在人情事变上做工夫之说。
先生曰:“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喜怒哀乐,非人情乎?自视、听、言、动以至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事变也。事变亦只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谨独’。”
——《传习录·陆澄录》
【原文直译】
陆澄曾经就陆九渊关于在人情事变上下工夫的观点请教于先生。先生说:“除了人情事变,再没有其他的事情。喜怒哀乐,难道不是人情吗?从视、听、言、动到富贵、贫贱、患难、生死,都是事变。事变含在人情中,关键在于‘致中和’,‘致中和’在于‘谨独’。”
【心学解】
在今天,处世的规则和诀窍仍然被所有人看重。王阳明的心学能为我们提供怎样一种智慧呢?那就是他提倡的“致中和”。所谓“致中和”,就是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之符合我心中良知所知道的准则。所以说,圣人所遵循的叫做“道”,所行的叫做“事”。“道”像金钟石磬,其声调是不改变的;“事”像琴瑟,每根弦都可以改变声调。要想乐曲和谐,就要先调好琴弦,这种“调节”的功夫其实正是对付冥顽者最厉害的一招:随时调节,随时挪移。
王阳明在这方面是个非常有经验的人,他在贵州龙场讲学时,曾有位姓安的水西宣慰使(少数民族自治区军政一把手)专门派人给他送来了米、肉、金银、马匹,还挑选专业人士为王阳明劈柴。王阳明不动心地指出,自己只是一个被朝廷贬来的人,在这儿金银马匹用不着,原数奉还。但我要吃饭,所以,大米和肉等基本生活必需品我就不客气了。
这位安宣慰使向来不是无事献殷勤之徒,在他和王阳明的接触中,他发现王阳明有着超人的智慧,所以很快,他就向王阳明提出一个让他日思夜想的问题:想要废掉水西驿站。如果没有驿站,中央政府的权威不能到达这里,他就可以为所欲为。
王阳明故技重施:不动心地给这位官老爷写了封信。信上情感淡薄,先是给安大人普及下驿站的历史:我大明王朝的驿递制度始于太祖皇帝(朱元璋)洪武年间,缘由就在咱们贵州。当时,贵州的一把手是土司、宣慰使霭翠,后来由他美丽动人的夫人奢香掌控大权。不知什么原因,贵州都督马烨突然大发淫威,把奢香捉到大堂之上扒光了上衣,用板子痛打其背。扒光女人的衣服而打板子在明朝中原地区司空见惯,可在贵州,这种刑罚几乎没有行情,尤其是这种刑罚第一次使用到了一个掌握军队和政治的女人身上时,那给人的震撼可想而知。奢香夫人被释放后发誓要报此深仇,于是派了亲信飙驰入京面圣陈事。朱元璋听后,让奢香亲自来京。
二人见面,朱元璋问:“你被马都督羞辱,如果我能为你除之,你拿什么回报我?”
奢香叩头道:“愿世世维护当地少数民族安宁,令不敢为乱。”
朱元璋说:“这本就是你的职责!”
奢香道:“贵州东北有间道,可通四川,梗塞未治,愿穿山通道,以给驿使往来。”朱元璋认可了这一交换条件。
回贵州后,奢香夫人即率众族人开山辟岭,掘土筑路,终于贯通560余里山路,设九驿,这就是著名的“龙场九驿”。而王阳明所到的龙场驿则是龙场九驿之首。
原本,驿递的效用只在递送使客、飞报军情及转运军需等项,并在很长时期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王阳明之后的嘉靖年间,全国共设水马驿1259处,万历间裁为1036处,本是为了确保政务和军务的时效性,因其重要性被称为国家之血脉。
朱元璋是否信守承诺处置了马烨,正史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不过,驿站在明王朝生命中的作用却是显而易见的。
王阳明普及驿站历史完毕,仍然平静地对安大人说,老祖宗留下来的制度,连皇帝都不敢动,你一个宣慰使居然有这样的想法,这不是去敲地狱的大门吗?即使你有能力废掉驿站,那么,比你官职大的多了,他们也有权力,大家都把驿站废除,天子闻不到地方的消息,岂不是要天下大乱?百年之后,天下人都异口同声地骂你是罪人。难道还用等到百年之后吗?皇帝早上听说你的不轨行为,晚上就有官差拿着索命符来敲你的大门!
安宣慰使被这封信吓得魂不附体,很为自己的异想天开懊悔。但此人总是动心,一段时间后,当地一位姓宋的酋长手下有个不安分的人造反。安宣慰使手握重兵,居然按兵不动。王阳明再次用心的力量给宣慰使写信说,现在大家都知道是你在按兵不动,剿灭一个酋长对你而言都是轻而易举的事,现在只是一小股反政府势力,居然就在你的界面闹得天翻地覆。朝廷倘若知道了,该作何想?他们会不会认为是你没有能力?万一把你撤换了,该怎么办?
安大人大梦方醒,急忙调兵遣将,很快就剿灭了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