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人的生死有时就是有定数,应了“死生由命,富贵在天”的说法。要顺其自然,懂得顺应时势,千万别钻牛角尖,特别是对少年夭折、中年短命、死于非命等不幸事件,要学会寻找平衡,这样你便能脱离痛苦,不然,你是无法承受那种打击的。人死不能复生,但活着的人还要好好地生活下去,即便再悲观也于事无补。生活中确实难免三灾八难,旦夕祸福,无法预测,也无法摆脱,冥冥之中就形成了“天意”和“命定”。一个好端端的青年,站在屋檐下等他的恋人,当他的恋人来到时,他却已经告别了这个世界,杀手原来是房檐坠下的冰锥子。
佛说:“诸行无常,一切所作所为出来的东西,不会永远久住着。人、动物、花草、树木、山川、土地,都是不会常住的,会生便会灭。”
“无常”是佛法里的基本的观念。那么,无常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常”在这里的意思是“永恒”,那么,“无常”就是“非永恒”了,佛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无常的,没有什么是永恒不朽的。尤其是众生的生命,更是不可能永恒存在,对于整个宇宙时空来说,人的生命就像泡沫一样,在时间的长河里瞬间就消失不见了。
在佛陀时代,有个妇人,她只生了一个儿子,因此,她对这唯一的孩子十分疼爱,视为掌上明珠。可是,上天对她的这个宝贝儿子似乎不怎么照顾,一天,这个独生子突然染上恶疾,虽然妇人为了给儿子看病寻尽了四方名医,但医师们诊视后都摇头叹息,表示无法医好这个孩子的病。不久,妇人的独生子就离开了人世。
孩子的离世就像当头棒喝,让妇人的情绪几乎崩溃,她觉得自己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从此,她天天守在儿子的坟前悲伤哭泣。由于太过悲伤,她的身体变得消瘦,形若槁木,面如死灰,还常常悲伤地喃喃自语:“在这个世间,儿子是我唯一的亲人,现在他竟然舍下我先走了,我这样孤苦伶仃地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啊?今后我要依靠谁啊?唉!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妇人极度伤心绝望,她决定不再离开坟前一步,她要和自己心爱的儿子死在一起!几天过去了,妇人仍没有进食,她哀伤地守在坟前哭泣,痛不欲生!
这时,远方的佛陀看到了这个情形,于是带领500位清净比丘前往墓冢。佛陀与比丘们显得那样安详和庄严,当这一行清净的队伍经过妇人身边时,妇人认出了佛陀!她忽然想到求助佛陀或许可以解除自己的烦忧。于是她上前向佛陀行礼。佛陀慈愍地看着眼前这位妇人,缓缓地问:“你独自一人守在这墓穴之旁,究竟为何呢?”妇人强忍悲痛回答:“伟大的世尊啊!我人生中最大的希望,也就是我的儿子,他去世了,因此我也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佛陀听了妇人哀痛的叙述之后问:“你想让你的儿子活过来吗?”“世尊!那是我的希望!”妇人仿佛身处黑暗的屋子突然见到一丝光亮一样,顿时觉得身体充满了力量。
佛陀对妇人说:“只要你为我焚上一炷上好的清香,我便能咒愿,让你的儿子重新回到你的身旁。但是,你需记住一点!这上好的香需用家中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的火来点燃。”
佛陀说完后,妇人觉得儿子复活终于有希望了,于是赶紧准备了上好的香,拿着香匆忙地去寻找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的火。她见人就问:“您家中是不是从未有人过世呢?”“我父亲前不久刚往生。”“您家中是不是从来没有人过世呢?”“我亲爱的妹妹一个月前离我们而去……”“您家中是不是从来没有人过世呢?”“我的祖先乃至于与我同辈的兄妹们都一个接着一个过世了。”问了很多人家,都找不到佛陀要求的那样的人家,但妇人仍然不死心,可悲的是,她问遍了村里所有人家,还是没有找到一家是没死过人的,也就是说她竭尽全力却仍然找不到这种火来点香,她失望地回到了儿子的坟前,对佛陀说:“大德世尊,我遍访整个村落,未曾找到像您描述的这般人家,没有家里不死人的啊……”
佛陀见时机成熟,便笑着对妇人说:“生灭、无常的道理正是这个婆娑世界的万事万物的主宰;春天,万物复苏,树木抽出嫩芽;秋天,树叶随秋风飘落,乃至草木枯萎,这就是无常相。人和自然界的其他事物都是一样的,有生就必然有死,没有谁能避开生、老、病、死、苦,经历这变化无常过程的并不仅仅是你那心爱的儿子啊!所以,你为何还要执迷不悟,一心寻死呢?能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应当好好珍惜可贵的生命,修行自己,体悟无常的真理,最终从苦中解脱。”老妇人听了佛陀的一番话后,立刻扭转了自己错误的意识。
其实,每个人的生命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消逝,然而生活中却很少有人能够洞察到这一点,洞察到能够超越的人更是微乎其微。人们通常容易迷失在短暂的欢乐中,不愿意正视这些。然而,生命存在的痛苦事实就包括这些无常,所以,生命总有消逝的一天。
生命的流逝乃至消失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事实,想要逃避是绝对不可能的。无常的真理在世间万物中时刻体现着:亲人突然辞世,时光交错,物是人非。任何形式的享受都只是暂时的,拥有的东西更是无法永恒,欢乐或许转瞬间就成了痛苦,一心想要的东西不能实现,实现了却又在转眼间失去;敌人突然变成了朋友,原先最好的朋友有时候突然间又变成了最仇恨的敌人;不论你计划得多么周全,预算得多么详细,却总有意料之外的事件发生。
时光飞逝,朝代更替。如今,蒙古草原已经见不到一代天骄纵马驰骋的身影,西安古都也看不到一世霸主的横扫六合。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转眼间都成了历史。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到最后还不是深埋地下。你可以想象得到,在他们活着时,南征北战,叱咤风云,尽显风流;转眼间失意悲伤,仰天长啸,感叹人世,瞑目长逝了,也都化成一捧寒灰,连缅怀的袅袅香烟都荡然无存。
春该常在,花应常开,春去春来,了无踪迹;花谢花开,花瓣也随着夜里的风雨,混同泥尘,不知飘向何处。
的确,每每说到“人生无常”这个词语,多数人会理解成负面的意思,但我们是否曾逆向思考过——若无常不在,花儿不会开,春不会来,万事万物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大自然中,当植物的种子悄悄落在大地上时,无常就开始包围着它们,让水土和阳光来滋养着它们,用不了多长时间,这些种子便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人们惊异于生命的可贵,这是无常带来的改变,这种改变是一种喜悦。
这个世界上大概没有人会喜欢无常,因为人们害怕无常带来的不好的改变。但是,任何现象都有其两面性,就如同有白天就有黑夜,有好事就有坏事,有正义也有邪恶,所以,有生便同样有死。因此,我们无须害怕无常,相反的,我们应该勇敢地接受无常,既接受它令人欢喜的一面,也接受它让人痛苦的一面。因为这是最自然的人生现象。
回归生命本真才是快乐之道
庄子的思想可以用三个字简单来概括:一曰“道”,“道”是天、地、人三者的基础;二曰“我”,人类一切烦恼的中心都源自“我”;三曰“天”,有双重含义,首先指天地自然,其次是回归自然。南怀瑾先生认为庄子的“道”,就是尊重自然、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状态才能让我们找到真正的快乐。所以,我们提倡人们应该回归生命的本真,只有在回归本真的前提下,人们才能生活得快乐和舒心。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现代人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然而快乐似乎越来越少,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难道真的是物质越丰富,精神越匮乏吗?其实不然,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不得不戴上虚伪的面具,违背自己意愿地生活,活得很累!其实当生命回归本真时,我们就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快乐了。
宋朝苏东坡喜欢佛学,常和高僧云游四方。一次,他和一高僧率众徒步到深山里踏青,原来并不知道路会是那么远,那么崎岖,他们从早上一直走到黄昏,个个气喘吁吁、饥肠辘辘,好不容易到达一个小饭馆,大家马上东倒西歪地坐在饭桌旁,边贪婪地喝茶,边连声招呼店主赶快做饭吃。
店里的一个小伙计听到招呼,就笑着拿出菜谱来,站到他们面前请他们点菜,苏东坡不耐烦地说:“点什么点,都饿得肚皮贴脊梁了,有什么可口的饭赶快给每人端一大碗来!”小伙计狐疑地拿着菜谱去厨房了。
令人惊讶的是这群原本平时挑三拣四的人,平日一块吃饭,吆三喝四的,这个点个什么菜,那个点个什么肴,一口一口优雅地品味,常常不是嫌汤淡了,就是不满地埋怨菜咸了,要么是说味不错,但色不够,要么又说颜色搭配还可以,只是少了一味什么什么调料,个个都口刁,像是一个一个美食家,惹得几个熟悉的饭馆见了他们都诚惶诚恐,店里的小伙计见了他们都发愁。
于是,高僧笑问苏东坡:“今天怎么不点您喜欢的那几道菜了?”苏东坡皱着眉头说:“都饿到了这个程度,填饱肚子是第一要事,哪顾得上点什么乱七八糟的菜呀!”原来,以前点菜是因为肚子并不怎么饿,是充饥时的一点点雅兴,那些五颜六色的菜肴并不是用来立刻充饥的,只不过是食者不慌不忙的小情趣,和解除饥饿并没有很大关系啊!
生命很简单,锦衣玉食、华堂高屋、美人香车不过是生命的累赘。就像是蜗牛的壳,壳越重的蜗牛,就越难走得很远,生命需要本真。
有一种力量叫本真,它可以让一颗心远行却不知道疲累;本真是一种轻盈,它可以让一个生命飞得很高却依旧轻松。去掉那些不着边际的欲望,去掉生命中那些不必要的东西,让生命永存本真,只捧着一颗清清净净的心灵生活和行走,这才是我们行远登高的唯一选择;只有当生命回归本真,我们才能快乐地生活。
曾听说过一个故事:
一个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天堂。当他欢天喜地地喊着“我来到天堂了”时,天堂的守门人诧然问他:“这里就是天堂?”欢呼者顿时傻了:“不知道吗?”
守门人不解地摇着头:“你来自哪里啊?”
“地狱。”
守门人茫然依旧。欢呼者嗟叹:“你不知道这里是天堂的原因,是因为你没去过地狱!”
你想喝水了,水便是天堂;你想睡觉了,床便是天堂;你想实现梦想,成功便是天堂;你若是痛苦了,幸福便是天堂。总之,若没有其中一样,你断然不会拥有另一样。天堂是地狱的终极。当你手中捧着一把沙子时,不要丢弃它们,因为金子就蕴藏在其间。
在物质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如果一个人注意调适自我,对物欲的追求少一点,对精神的追求多一点,多一分闲云野鹤的生活态度,少一点尘世的俗累,那么,他就能把握实实在在的生命,把握生命的本真与要义。找到了生命的本真,我们离快乐的生活还会遥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