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09300000011

第11章 孟子心得:仁义当道(1)

孟子是儒家学说的继承者,同时他也在孔子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很多经典的思想理论。其中比较著名的如“舍生取义”“推己及人”“以德治国”。孟子认为,立国的根本就是“王道”和“仁政”。一个国家,排在首位的就是仁政。其次才是功利,国民有道德,国家才能昌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告诉我们,处理君臣、夫妻、长幼、朋友关系的原则是有义、有别、有序、有信。那又如何来处理与“五伦”之外其他人的关系呢?依儒家思想而言,把“孝悌”这种爱人精神向外“推”——推己及人才是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

什么叫“推”呢?用孔子的话说就是“能近取譬”,意思就是将心比心,譬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精神、这种态度被孔子视为“恕”,属于“仁”的形态范畴,和“孝”“忠”一样。

而到了孟子这里,阐述得更加透彻。孟子对齐宣王说:“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小孩。只要这样,治理天下就变得很简单了。《诗经》说,先给妻子做表率,然后推及于兄弟,从而推广到封邑国家。说的无非是把这种好心思推广到别的方面罢了。所以,四海之内因推广恩惠而得到安抚,不推广恩惠就连亲人也安抚不了。圣贤超过别人的原因,就是善于推广他们的善行罢了。”对于孟子的见解,南怀瑾先生认为,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推己及人的恕道。

推己及人的恕道,用现代人的观点理解,就是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不要加在别人身上,多做换位思考,多一些理解和宽恕。这可视为待人处世的基本修养,如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互为邻国,两个国家都在边界线上设立了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下了西瓜。

梁国的亭卒很勤劳,西瓜种下之后,他们经常锄草、浇水、施肥,瓜秧也在他们的悉心照料下长得很好,而楚国的亭卒则相反,他们个个都很懒,瓜秧种下去后基本上就没怎么管过。所以他们地里的瓜秧长得又瘦又弱,与对面瓜田的长势简直没得比。楚亭的人觉得很没面子,于是,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偷偷地过到梁亭的地里将瓜秧全给扯断了。

第二天,梁亭的人发现后,十分气愤,于是马上将这一情况告诉了县令宋就,并说要过去扯断楚亭的瓜秧作为报复!宋就说:“他们的行为确实很不道德,可是,我们想想,咱们不愿意自己的瓜秧被别人扯断,那为什么还要学习他们这种无耻行径呢?如果我们这样做,就显得我们太狭隘了。现在照我的吩咐去做,从今天起,每晚悄悄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更好一点,千万不能让他们知道。”梁亭的人就遵照宋就的吩咐去做了。

过了些日子,楚亭的人发现他们的瓜秧长势比以前好了很多,但是有被人浇过水的痕迹,这为瓜秧浇水的事情分明是梁亭的人干的。亭卒们把这事告诉了楚国的边县县令,县令感到十分惭愧,又十分敬佩,于是把这件事告诉了楚王。楚王闻知此事后,也被梁国人大度所感动,于是送给梁王重礼,其意不仅仅是酬谢梁王还有自责之意,后来,梁楚两国成了友邦。

从这个故事我们不难发现,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方式正是“恕”的核心,用这样的方式处理问题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此一来,就表现出不计前嫌的大度,同时也使双方的胸怀变得更为宽广而又深具仁爱。再来看看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事情的处理,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清康熙时期,张英身兼文华殿大学士和礼部尚书两个职位。某日,张英接到安徽老家的来信。原来这封信是其母所写,母亲在信中说家中准备扩建院宅,但因为地皮问题和邻居叶家产生了矛盾。原因是叶家也想扩建宅院,所以两家各不相让,张英隐隐感觉到母亲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希望他用官威来压服叶家。

张英思索一番后,写了一首诗来劝他母亲。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母亲和家人见到张英的来信后,深为儿子的大度所折服,立即将扩建的墙拆了让后三尺。叶家人听闻这件事情后,感到十分愧疚,所以也把修建的院墙退后三尺。因此,张叶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窄巷。这件事情也被后人广为传颂,“六尺巷”的故事至今在安徽桐城还被人所津津乐道。

对于涉世尚浅的青年人来说,由于经历得少,一切都是茫然无知,总是处处小心翼翼,左顾右盼地想找一个人事上的参照物来规范和约束自己,这种反应其实是很正常的,但殊不知有时这样处世,反而会导致初衷与自己想要的结果差异巨大。因为在每个人的眼里,自己的位置都是有一定差异的,并没有所谓的统一标准可以供你参考。所以,不妨试试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反求诸己,推己及人,这样一来,往往会得到皆大欢喜的结果。遇事总是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易入情,由情入理,自然会生羞恶之心而最终懂得道义、生辞让之心而知礼节、生是非之心而知廉耻。推己及人的道理是那些自私自利之人所不能懂的,他们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损害他人的利益,更是不会顾及别人会不会痛苦。如果是以这种方式处世的话,那这个人必定是走到哪里都会遭人唾骂。

人生在世就是活个人情味儿,懂得顺人情、驾人意的人才是生活中的真正强者。生活中,我们应当学会换位思考,从而及时修正各种各样的复杂关系。心直口快不一定就是好的。想要表达自己的意见,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这并不代表不让你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让你在恰当的时间用恰当的方式去谈、去表达。喜欢做个透明度高的人固然是好的,进一步讲,能够做到身边的人都欣赏你不是更好吗?

人们常常把那些比较成熟的人比作光滑的鹅卵石,生活的潮水长年累月的冲刷将它种种的棱角都磨去了,因为光滑,所以它总是容易顺势找到比较稳妥的位置。其实,成熟之人似乎更像一块有着各式花纹与色彩的雨花石。若是将雨花石干置在那里,那它们将会变得暗淡,到时你会认为它们和普通石子没什么区别。只有把雨花石放入一个盛满清水的白瓷盘里,它才会陡然变得晶莹,漾出斑斓的色彩、奇妙的图案和精美的花纹。这里所说的清水和瓷盘其实就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人生的基础——人生修养。

以仁德治天下

南怀瑾先生在教导学生时非常注重“德”,他常常将孔子和孟子极为推崇的品德、仁德、德行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传递给那些听他演讲的学生们。在南怀瑾看来,即使那些学生不能个个都成为国家的栋梁,但他们的品德绝对是没有问题的,只要这个人有良好的品德,那他就必然会被他人尊重。

南怀瑾告诉学生们:仁德能够胜过不仁德,就像水能够胜过火一样。但现在那些行仁的人,就好像是用一小杯水去扑灭一车木柴燃烧起来的大火一样。不能扑灭火焰,他就断定水是不能胜过火的,如此一来,行仁之人就又和那种很不仁德的人差不多了,以后他自己所具有的那种仁也必然会丧失掉。

南怀瑾还谈到:孟子一生都在竭力劝告君主们施行仁政,承接性善论。在孟子看来“人有不忍之心”,才会有“不忍人之政”,一个君主广泛地推行仁德,才会长久地治理好国家。什么叫“推广仁德”呢?就是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护自己的国民就像爱护自己的家人一样,这就是所谓的仁政。

孟子在他的著述里也明确地提出要推行仁政,具体说来就是实行“王道”,即让百姓安居乐业,也就是他所说的“保民而王”。如果君主能让百姓过上富足安乐的日子,民众自然就会拥护他,国家自然就会安定富强。

孟子认为“王道”和“仁政”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一个国家唯有将仁政放在第一位,把功利放在第二位,民众才会具有较好的道德品质,国家的种种治国方略才能合乎道德的规范。这是典型的“以德治国”论。

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应有仁爱之心。有了仁心才能从思想上爱护自己的民众,才能施行仁政,才能爱护老百姓,最终使国家得以安定。

有一天,孟子前去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问:“先生,您不远千里来到敝国,肯定是有对我国有利的想法吧?”

孟子答道:“大王,为什么总是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梁惠王却坚持己见:“如何有利于我的国家?如何有利于我的家庭?”

孟子说:“人们通常会问‘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上下都为了利益而互相争斗,如此一来,就把国家推到了危险的境地!如果一个国家拥有一万辆兵车,那么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那个手中握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这些大夫就拥有一千辆兵车,他们所拥有的还是挺多的。可是,如果置利于义的前面,他们是永远不会感到满足的,直到有一天他们自己变成国君才肯罢休。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将自己父母抛弃的,也从没见过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社会存在的基础之一就是利害关系,这一点孟子肯定是知道的,只不过孟子所提倡的“仁义”是大义,是长远维护国家以及民众的利。孟子所说的“何必曰利”,意思就是不要贪图那些蝇头小利和一己私利。在孟子看来,如果一国之君只谈利国而不讲仁义,那么他手下的人也必定只会跟着谈利家,如果天底下的人都只看重功利而不讲信义的话,国家就会混乱。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各个地方搞建设都以功利原则为标准,造成了物欲横流、贪官污吏泛滥的现象,很多人都已经不再懂得礼义廉耻。他们总是以功利为首要原则,疯狂地开发有限的资源,造成了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的现状,这些行为对于子孙后代来说是极不负责任的,说严重点甚至是犯罪。

国家的根本是人民,因此,国家的治理者有责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如果想让人民安居乐业,那么就必须让人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得到保护,这样才能使生态变得平衡。可是,现实情况却是很多人忘了长远利益而只顾眼前。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孟子所提倡的是:统治者不能只顾个人享受,而应该把大众的疾苦放在首位。如果统治者自己拥有许多肥壮的马匹,可老百姓却在忍饥挨饿,这就和率领一群禽兽吃人无异。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喜欢杀人,并且爱护民众的人,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这样才会无敌于天下。这是孟子所提倡的“王道”,施行王道就会天下无敌。

孟子还主张施行仁政,即“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意思是说,减少刑罚,少征一些税,不耽误农作的时间,让民众安居乐业,并用仁义的方式教育民众,这样社会管理才能有条不紊,民众才能奉公守法,不做有损道义的事情。

孟子要求人们应该有一颗仁爱之心,即所谓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敬他人的父母如同尊敬自己的父母,将别人的小孩当做自己的小孩一样爱护有加,这是仁的具体表现。

在孟子看来,要施行仁政,就得有爱民的慈善之心,孟子称之为不忍人之心。即“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王举斯心,加诸彼而已矣。”这句话是孟子说梁惠王看到有人祭祀的时候将牛杀掉,就让那个人用羊换牛的事引发的议论。梁惠王是有不忍人之心的,这是孟子的见解,他认为梁惠王可以见生灵生但不忍见其死。孟子认为梁惠王如果能用这样的心来对待百姓的话,算得上是施行仁政了。

孟子认为只发展经济是行不通的。当民众的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就该让民众接受良好的教育,使他们懂得道德和法律,使他们能够老有所养。孟子还提到要制民之产,使老百姓有恒心,这样大家才不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不然的话,老百姓什么事都有可能干得出来。

表面看来,孟子是在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着想,实际上也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孟子认为不让百姓安居乐业,迫使其走上犯罪的道路,实际上是在陷害民众,就不是仁政。孟子一再告诫统治者,应该重视民众的力量,因为老百姓若是不安定,国家就必然会有灭亡的危险。

孟子继承了孔子所提倡的仁之爱亲、爱人原则,同时将自己主张的人性本善的理论用于国家治理方面,把根置于血缘亲属关系中的仁爱原则推向整个社会,即所谓的“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如果说孔子的仁德思想还只是一些单调的语录式的治国原则的话,那孟子的仁政理论则丰富得多,而且也已经具备了相当系统的完整内容表述。

时刻反省才能随时改善

孟子对齐宣王说:“想要知道一件东西的轻重,过秤之后才会知道;如果想知道一件东西的长短,用尺量过才会知道。世间万物就是这样,经过衡量后,才会清楚它是怎样的。而人的心理更要如此,经常反省自己,才能看清自己并改掉自身的不足。”

南怀瑾特别提醒大家要注意孟子的这句话。他说:“人的心理行为应该经常自我检讨,这与《论语》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是一个意思。”同时,他还进一步谈到,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及时反省,就有可能酿成大错。检讨了自己的行为,多加反省,就会知道自身有哪些不足和优点,哪里需要改进,哪里需要继续发扬光大。

南怀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了我们自我反省的重要性,懂得自我反省、自我悔悟的人才是易于接受新事物,也容易被别人接受的人。

妙高禅师是浙江奉化雪窦寺的开山祖师,他经常在妙高台上靠山的一边用功修行,昼夜不息。但妙高禅师毕竟是人,也有打瞌睡犯困的时候。他为了让自己别再打瞌睡,移到临崖的一边结跏趺坐,他面对的是几十丈的悬崖山洞,如果他再打瞌睡,就会一头栽下去毙命。

有一次,妙高禅师还是没忍住打瞌睡,然后真的就这样摔了下去。在身体迅速下落的过程中,他觉得自己肯定死定了,没想到落在半山腰时,忽然感觉有人托着他回到了崖上。他惊讶极了,问:“是谁救我?”

只听见空中传来一个声音:“护法韦驮!”

妙高禅师琢磨:我运气真不错,在这儿修行居然还有人护法!于是趾高气扬地问:“世间还有几人像我这般苦心修行?”

空中再次响起那庄严的回声:“像你如此修行之人,有恒河沙数之多。因为你有这一念傲慢之心,我20世不再护你的法!”

听完这话,妙高禅师即生悔心,他痛哭流涕,感到惭愧万分。思来想去,他最后也想开了:“唉!不管我有没有护法,我只要尽力修行就好。大不了修不成,一头栽下去死了算了。”

同类推荐
  • 禅悟

    禅悟

    佛理小故事,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和宝贵的智慧,能够带领我们走出烦恼,进入一个沉静而祥和的世界。本书就是用佛理智慧讲述小故事中的大道理,其内容包括人生、爱情、亲情、事业等各个方面,很好的阐释了人性迷失的种种原因,帮助人们解压解惑,让人们的心灵接受一次前所未有的洗涤。
  •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卷二)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卷二)

    本书以胡适在北京大学的所有哲学讲义为母本,再综合胡适关于中国哲学的其他著作整理而成,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最全的胡适哲学体系,让读者最直接的感受哲学大师的风采。卷二主讲中古哲学。
  • 墨子攻略

    墨子攻略

    墨子虽然是两千多年前的人,但他的若干主张,不仅适用于战国时期,也适用于现代。他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主张,不仅与现代生活不相违悖,而且还有启迪作用。
  • 厚黑学(全集)

    厚黑学(全集)

    “厚如城墙”,岿然不动,静观其变,一旦时机来到,就需断,“黑如煤炭”,决然出击,勇猛果决。“厚”在伺机,“黑”在决胜,一件事要成功,二者缺一不可。
  •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论语)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论语)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热门推荐
  • 断界骑士傳

    断界骑士傳

    魔物的毒牙蹂躏整个地球的末世,英雄驾驶钢铁巨人保卫最后的净土!历代先祖皆殒于战场的公爵末裔,守卫在人类抵抗魔王复苏的最前线——断界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浪子记

    浪子记

    一个年轻的写作者,为追求自己的写作梦想,在多个城市流浪生活的曲折经历,并在这些城市所触碰到的无一而终的爱情。通过对爱情的多种描写,同时也展现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小说结构独特,情节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全篇联通后整个故事相互联结,使人看后有所追忆。此文展现年轻人积极向上,不放弃理想,努力坚持的精神。
  • 世界经典民间故事全集:农夫诙谐的故事

    世界经典民间故事全集:农夫诙谐的故事

    我们编辑的这套《世界经典民间故事全集》包括《清官能吏的故事》、《书生才子的故事》、《农夫诙谐的故事》、《工匠谈闻的故事》、《百姓闲聊的故事》、《儿童趣事的故事》、《世俗流言的故事》、《动物王国的故事》、《万物戏说的故事》和《自然传说的故事》等10册内容,精选了古今中外各种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和民间笑话等数百则,是启迪智慧,增长知识,扩大视野的良好读物,也是青少年学习和研究民间故事的最佳版本,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收藏和陈列。
  • 万物有灵皆可师

    万物有灵皆可师

    百篇经典自然美文,尽写生命和爱的光芒。万物的真实样貌,比起诗人所能描摹的境界,不知要美多少倍。所以,就算你什么都不爱,也要爱自然,爱万物。作者华姿作为“当代散文十家”,最受读者欢迎的女作家之一,她的散文,被称为“经过大自然的朝露夕岚漂洗过”,“有一股浓烈的植物和大地的气息”。读起来,是一种与自然与外物身心结合的享受。
  • EXO的鬼精灵公主

    EXO的鬼精灵公主

    千辰陌璃作为集万千宠爱为一身的小公主,在童年遇到了同样集万千宠爱为一身的EXO他们会擦出怎么的火花呢?
  • 让学生催人奋进的66个故事

    让学生催人奋进的66个故事

    励志就是勉励自己勤奋向学,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种事业。志,就是心愿所往,心之所向,是未表露出来的长远的打算。汉代班固《白虎通·谏诤》里“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生”的话,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励志是一门学问,这门学问应该从小学起,终生不辍。
  • 冷魔囚宠:少爷,求放过!

    冷魔囚宠:少爷,求放过!

    她满心欢喜的为他准备生日礼物,等待她的却是恩断情绝。四年后,再相遇。他冷冷的丢出一张纸,“签了它。”她愣愣的看着那张纸,有些反应不过来,刚开口“翼……”“叫少爷。”听着那冰冷至极的几个字,瞬间红了眼眶。他拿出签结婚协议,却给了她最疏离,最难堪的称呼,果然,他仍然恨她入骨,可是她仍不知道他恨从何来?一次次折磨,一次次伤痛,一次次逃离,一次次禁锢。“音伊沫,休想逃脱,除非我死……”砰――一声枪响。她呆滞的看着男人白色衬衫那一片鲜红,瞬间丢掉手里的抢,惊慌失措的跑过去抱着倒地的他,泪如雨下。
  • 你情以往,我便念一生

    你情以往,我便念一生

    总是这样,他那神秘的模样有时令人清晰,有时却模糊。面对两个世界的男人,她,选择了避开。他们的霸道,让她竟将两人重合在了一起!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他们总会给予她最温暖的安全感,用同样的办法,同样的甜言蜜语。逃不脱的命运将他们永远纠缠一块难舍难分……剧透:“你喜欢什么?”杨璟抬头望了望天空,眉头一舒。戚炎挑了挑眉,故作沉思了几秒才轻声开口:“我喜欢……你。”
  • 最强仙道

    最强仙道

    天上不但能掉馅饼,也能够掉流星!且看废物重生的张子枫,如何改写人生,逆转历史,破灭八方豪雄,雄霸镇魔塔。铮铮铁骨之下,又有怎样的似水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