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09300000011

第11章 孟子心得:仁义当道(1)

孟子是儒家学说的继承者,同时他也在孔子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很多经典的思想理论。其中比较著名的如“舍生取义”“推己及人”“以德治国”。孟子认为,立国的根本就是“王道”和“仁政”。一个国家,排在首位的就是仁政。其次才是功利,国民有道德,国家才能昌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告诉我们,处理君臣、夫妻、长幼、朋友关系的原则是有义、有别、有序、有信。那又如何来处理与“五伦”之外其他人的关系呢?依儒家思想而言,把“孝悌”这种爱人精神向外“推”——推己及人才是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

什么叫“推”呢?用孔子的话说就是“能近取譬”,意思就是将心比心,譬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精神、这种态度被孔子视为“恕”,属于“仁”的形态范畴,和“孝”“忠”一样。

而到了孟子这里,阐述得更加透彻。孟子对齐宣王说:“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小孩。只要这样,治理天下就变得很简单了。《诗经》说,先给妻子做表率,然后推及于兄弟,从而推广到封邑国家。说的无非是把这种好心思推广到别的方面罢了。所以,四海之内因推广恩惠而得到安抚,不推广恩惠就连亲人也安抚不了。圣贤超过别人的原因,就是善于推广他们的善行罢了。”对于孟子的见解,南怀瑾先生认为,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推己及人的恕道。

推己及人的恕道,用现代人的观点理解,就是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不要加在别人身上,多做换位思考,多一些理解和宽恕。这可视为待人处世的基本修养,如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互为邻国,两个国家都在边界线上设立了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下了西瓜。

梁国的亭卒很勤劳,西瓜种下之后,他们经常锄草、浇水、施肥,瓜秧也在他们的悉心照料下长得很好,而楚国的亭卒则相反,他们个个都很懒,瓜秧种下去后基本上就没怎么管过。所以他们地里的瓜秧长得又瘦又弱,与对面瓜田的长势简直没得比。楚亭的人觉得很没面子,于是,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偷偷地过到梁亭的地里将瓜秧全给扯断了。

第二天,梁亭的人发现后,十分气愤,于是马上将这一情况告诉了县令宋就,并说要过去扯断楚亭的瓜秧作为报复!宋就说:“他们的行为确实很不道德,可是,我们想想,咱们不愿意自己的瓜秧被别人扯断,那为什么还要学习他们这种无耻行径呢?如果我们这样做,就显得我们太狭隘了。现在照我的吩咐去做,从今天起,每晚悄悄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更好一点,千万不能让他们知道。”梁亭的人就遵照宋就的吩咐去做了。

过了些日子,楚亭的人发现他们的瓜秧长势比以前好了很多,但是有被人浇过水的痕迹,这为瓜秧浇水的事情分明是梁亭的人干的。亭卒们把这事告诉了楚国的边县县令,县令感到十分惭愧,又十分敬佩,于是把这件事告诉了楚王。楚王闻知此事后,也被梁国人大度所感动,于是送给梁王重礼,其意不仅仅是酬谢梁王还有自责之意,后来,梁楚两国成了友邦。

从这个故事我们不难发现,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方式正是“恕”的核心,用这样的方式处理问题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此一来,就表现出不计前嫌的大度,同时也使双方的胸怀变得更为宽广而又深具仁爱。再来看看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事情的处理,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清康熙时期,张英身兼文华殿大学士和礼部尚书两个职位。某日,张英接到安徽老家的来信。原来这封信是其母所写,母亲在信中说家中准备扩建院宅,但因为地皮问题和邻居叶家产生了矛盾。原因是叶家也想扩建宅院,所以两家各不相让,张英隐隐感觉到母亲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希望他用官威来压服叶家。

张英思索一番后,写了一首诗来劝他母亲。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母亲和家人见到张英的来信后,深为儿子的大度所折服,立即将扩建的墙拆了让后三尺。叶家人听闻这件事情后,感到十分愧疚,所以也把修建的院墙退后三尺。因此,张叶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窄巷。这件事情也被后人广为传颂,“六尺巷”的故事至今在安徽桐城还被人所津津乐道。

对于涉世尚浅的青年人来说,由于经历得少,一切都是茫然无知,总是处处小心翼翼,左顾右盼地想找一个人事上的参照物来规范和约束自己,这种反应其实是很正常的,但殊不知有时这样处世,反而会导致初衷与自己想要的结果差异巨大。因为在每个人的眼里,自己的位置都是有一定差异的,并没有所谓的统一标准可以供你参考。所以,不妨试试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反求诸己,推己及人,这样一来,往往会得到皆大欢喜的结果。遇事总是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易入情,由情入理,自然会生羞恶之心而最终懂得道义、生辞让之心而知礼节、生是非之心而知廉耻。推己及人的道理是那些自私自利之人所不能懂的,他们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损害他人的利益,更是不会顾及别人会不会痛苦。如果是以这种方式处世的话,那这个人必定是走到哪里都会遭人唾骂。

人生在世就是活个人情味儿,懂得顺人情、驾人意的人才是生活中的真正强者。生活中,我们应当学会换位思考,从而及时修正各种各样的复杂关系。心直口快不一定就是好的。想要表达自己的意见,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这并不代表不让你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让你在恰当的时间用恰当的方式去谈、去表达。喜欢做个透明度高的人固然是好的,进一步讲,能够做到身边的人都欣赏你不是更好吗?

人们常常把那些比较成熟的人比作光滑的鹅卵石,生活的潮水长年累月的冲刷将它种种的棱角都磨去了,因为光滑,所以它总是容易顺势找到比较稳妥的位置。其实,成熟之人似乎更像一块有着各式花纹与色彩的雨花石。若是将雨花石干置在那里,那它们将会变得暗淡,到时你会认为它们和普通石子没什么区别。只有把雨花石放入一个盛满清水的白瓷盘里,它才会陡然变得晶莹,漾出斑斓的色彩、奇妙的图案和精美的花纹。这里所说的清水和瓷盘其实就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人生的基础——人生修养。

以仁德治天下

南怀瑾先生在教导学生时非常注重“德”,他常常将孔子和孟子极为推崇的品德、仁德、德行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传递给那些听他演讲的学生们。在南怀瑾看来,即使那些学生不能个个都成为国家的栋梁,但他们的品德绝对是没有问题的,只要这个人有良好的品德,那他就必然会被他人尊重。

南怀瑾告诉学生们:仁德能够胜过不仁德,就像水能够胜过火一样。但现在那些行仁的人,就好像是用一小杯水去扑灭一车木柴燃烧起来的大火一样。不能扑灭火焰,他就断定水是不能胜过火的,如此一来,行仁之人就又和那种很不仁德的人差不多了,以后他自己所具有的那种仁也必然会丧失掉。

南怀瑾还谈到:孟子一生都在竭力劝告君主们施行仁政,承接性善论。在孟子看来“人有不忍之心”,才会有“不忍人之政”,一个君主广泛地推行仁德,才会长久地治理好国家。什么叫“推广仁德”呢?就是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护自己的国民就像爱护自己的家人一样,这就是所谓的仁政。

孟子在他的著述里也明确地提出要推行仁政,具体说来就是实行“王道”,即让百姓安居乐业,也就是他所说的“保民而王”。如果君主能让百姓过上富足安乐的日子,民众自然就会拥护他,国家自然就会安定富强。

孟子认为“王道”和“仁政”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一个国家唯有将仁政放在第一位,把功利放在第二位,民众才会具有较好的道德品质,国家的种种治国方略才能合乎道德的规范。这是典型的“以德治国”论。

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应有仁爱之心。有了仁心才能从思想上爱护自己的民众,才能施行仁政,才能爱护老百姓,最终使国家得以安定。

有一天,孟子前去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问:“先生,您不远千里来到敝国,肯定是有对我国有利的想法吧?”

孟子答道:“大王,为什么总是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梁惠王却坚持己见:“如何有利于我的国家?如何有利于我的家庭?”

孟子说:“人们通常会问‘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上下都为了利益而互相争斗,如此一来,就把国家推到了危险的境地!如果一个国家拥有一万辆兵车,那么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那个手中握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这些大夫就拥有一千辆兵车,他们所拥有的还是挺多的。可是,如果置利于义的前面,他们是永远不会感到满足的,直到有一天他们自己变成国君才肯罢休。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将自己父母抛弃的,也从没见过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社会存在的基础之一就是利害关系,这一点孟子肯定是知道的,只不过孟子所提倡的“仁义”是大义,是长远维护国家以及民众的利。孟子所说的“何必曰利”,意思就是不要贪图那些蝇头小利和一己私利。在孟子看来,如果一国之君只谈利国而不讲仁义,那么他手下的人也必定只会跟着谈利家,如果天底下的人都只看重功利而不讲信义的话,国家就会混乱。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各个地方搞建设都以功利原则为标准,造成了物欲横流、贪官污吏泛滥的现象,很多人都已经不再懂得礼义廉耻。他们总是以功利为首要原则,疯狂地开发有限的资源,造成了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的现状,这些行为对于子孙后代来说是极不负责任的,说严重点甚至是犯罪。

国家的根本是人民,因此,国家的治理者有责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如果想让人民安居乐业,那么就必须让人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得到保护,这样才能使生态变得平衡。可是,现实情况却是很多人忘了长远利益而只顾眼前。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孟子所提倡的是:统治者不能只顾个人享受,而应该把大众的疾苦放在首位。如果统治者自己拥有许多肥壮的马匹,可老百姓却在忍饥挨饿,这就和率领一群禽兽吃人无异。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喜欢杀人,并且爱护民众的人,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这样才会无敌于天下。这是孟子所提倡的“王道”,施行王道就会天下无敌。

孟子还主张施行仁政,即“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意思是说,减少刑罚,少征一些税,不耽误农作的时间,让民众安居乐业,并用仁义的方式教育民众,这样社会管理才能有条不紊,民众才能奉公守法,不做有损道义的事情。

孟子要求人们应该有一颗仁爱之心,即所谓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敬他人的父母如同尊敬自己的父母,将别人的小孩当做自己的小孩一样爱护有加,这是仁的具体表现。

在孟子看来,要施行仁政,就得有爱民的慈善之心,孟子称之为不忍人之心。即“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王举斯心,加诸彼而已矣。”这句话是孟子说梁惠王看到有人祭祀的时候将牛杀掉,就让那个人用羊换牛的事引发的议论。梁惠王是有不忍人之心的,这是孟子的见解,他认为梁惠王可以见生灵生但不忍见其死。孟子认为梁惠王如果能用这样的心来对待百姓的话,算得上是施行仁政了。

孟子认为只发展经济是行不通的。当民众的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就该让民众接受良好的教育,使他们懂得道德和法律,使他们能够老有所养。孟子还提到要制民之产,使老百姓有恒心,这样大家才不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不然的话,老百姓什么事都有可能干得出来。

表面看来,孟子是在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着想,实际上也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孟子认为不让百姓安居乐业,迫使其走上犯罪的道路,实际上是在陷害民众,就不是仁政。孟子一再告诫统治者,应该重视民众的力量,因为老百姓若是不安定,国家就必然会有灭亡的危险。

孟子继承了孔子所提倡的仁之爱亲、爱人原则,同时将自己主张的人性本善的理论用于国家治理方面,把根置于血缘亲属关系中的仁爱原则推向整个社会,即所谓的“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如果说孔子的仁德思想还只是一些单调的语录式的治国原则的话,那孟子的仁政理论则丰富得多,而且也已经具备了相当系统的完整内容表述。

时刻反省才能随时改善

孟子对齐宣王说:“想要知道一件东西的轻重,过秤之后才会知道;如果想知道一件东西的长短,用尺量过才会知道。世间万物就是这样,经过衡量后,才会清楚它是怎样的。而人的心理更要如此,经常反省自己,才能看清自己并改掉自身的不足。”

南怀瑾特别提醒大家要注意孟子的这句话。他说:“人的心理行为应该经常自我检讨,这与《论语》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是一个意思。”同时,他还进一步谈到,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及时反省,就有可能酿成大错。检讨了自己的行为,多加反省,就会知道自身有哪些不足和优点,哪里需要改进,哪里需要继续发扬光大。

南怀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了我们自我反省的重要性,懂得自我反省、自我悔悟的人才是易于接受新事物,也容易被别人接受的人。

妙高禅师是浙江奉化雪窦寺的开山祖师,他经常在妙高台上靠山的一边用功修行,昼夜不息。但妙高禅师毕竟是人,也有打瞌睡犯困的时候。他为了让自己别再打瞌睡,移到临崖的一边结跏趺坐,他面对的是几十丈的悬崖山洞,如果他再打瞌睡,就会一头栽下去毙命。

有一次,妙高禅师还是没忍住打瞌睡,然后真的就这样摔了下去。在身体迅速下落的过程中,他觉得自己肯定死定了,没想到落在半山腰时,忽然感觉有人托着他回到了崖上。他惊讶极了,问:“是谁救我?”

只听见空中传来一个声音:“护法韦驮!”

妙高禅师琢磨:我运气真不错,在这儿修行居然还有人护法!于是趾高气扬地问:“世间还有几人像我这般苦心修行?”

空中再次响起那庄严的回声:“像你如此修行之人,有恒河沙数之多。因为你有这一念傲慢之心,我20世不再护你的法!”

听完这话,妙高禅师即生悔心,他痛哭流涕,感到惭愧万分。思来想去,他最后也想开了:“唉!不管我有没有护法,我只要尽力修行就好。大不了修不成,一头栽下去死了算了。”

同类推荐
  • 菜根谭(第七卷)

    菜根谭(第七卷)

    本书是明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成书于万历年间。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著作,它深刻的体现了汉族传统道德生活化的倾向。儒家通俗读物具有儒道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 中国儒学之精神

    中国儒学之精神

    郭齐勇教授作为中国新一代的儒者,数十年来沉浸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研究,《中国儒学之精神》即汇聚了作者二十多年来在大学与民间演讲儒学的成果。全书深入浅出、全面而又有重点地论述了儒学的源流、一代宗师、发展轨迹、经典著作;儒家的礼乐文化、社会理想、治国方略、管理智慧、人性学说、核心价值、人生意境;儒家人文精神的特色、当今的意义与价值,经济全球化下的创造转化与应对之道。对学术前沿的课题,如儒家与自由主义的对话、公与私、公德与私德、亲亲互隐与人权、儒学的宗教性及宗教对话等论域,亦提出了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有拨乱反正之功。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态的重要构成因素,它深深地扎根于民间。儒家文化的许多价值理想一直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中华文化可大可久的根据。
  • 中庸全鉴

    中庸全鉴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传统文化之“经学”中“立天下之大本”的学问,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它虽然《四书》中篇幅最小的一部,但却是其中最富意蕴、最具理论和最见气象的著作,最能淋漓尽致地展现中国人的智慧和哲学洞见。本书以《中庸》中的至理名言作导言,从处世和人生经验的角度出发,阐发了蕴藏其中的智慧,并以人生处世中的经典案例加以印证,帮助读者深化理解《中庸》这一传世经典所包含的智慧。
  • 近代思想的主潮

    近代思想的主潮

    本书分为精神生活的基本概念、知识问题、世界观问题、人类生活问题、根本问题五章,内容包括:主观与客观、唯心论与唯实论、法则、一元论与二元论、道德的问题、人格与性格等。
  • 创造进化论

    创造进化论

    本书是柏格森的代表作,书中提出和论证了“生命冲动”的理论和直觉主义方法论,并对之前的进化论哲学体系进行了批判。全书主要内容包括:“生命的进化:机械论与目的论”、“生命进化的不同方向——呆滞、智力、本能”、“论生命的意义:自然秩序与智力形式”等。
热门推荐
  • 油菜花地,一只小猫

    油菜花地,一只小猫

    曾愿挥去的羁绊,如今,车窗外,菜花地中,已越发的朦胧,我如同迷了路的小猫,回到了那满藴着温柔的过往,这般的束缚,这般的隐忧。
  • 植物资源学

    植物资源学

    本书较全面地阐述了植物资源的概念、分类系统、基本特性、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和方法,重点论述了4大类25个亚类植物资源,较详尽地介绍了这些资源植物的形态、生境分布、主要化学成分及用途、采收与加工方法,同时介绍了其近缘科属中的资源植物和其他重要种类。
  • 独占爱妻:楚少的心尖宠

    独占爱妻:楚少的心尖宠

    他是楚氏王国首席继承人,雷厉风行手段残忍,但他对她至上宠爱。爱与恨的交织纠缠,是豪门,更是商战,他们在恨的力量中各自成长,在爱的力量下各自强大,恨让人疯狂,爱让人发狂。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白羊座:百合花只盛开在你身旁

    白羊座:百合花只盛开在你身旁

    慕容苏是一个坚强的女孩子。她的父母是成功人士,但是他的父亲生了场大病,死去了。只剩她和母亲,她将何去何从……
  • 男帝

    男帝

    是个很罗嗦的主角性格养成文主要诉说一个相府庶子后罪人、外族奴隶和贵族在一个女尊世界创业的故事能接受长时间白水描写的就看吧
  • 不腐朽的世代

    不腐朽的世代

    洪荒大界终究被打破,一道红光吸引过了鸿钧。炼金术师与学者们的最终对决。异能者们的自救与拯救。最终,所有人都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一切的一切,终将。。。重回洪荒!
  • 在东经139°遇见你

    在东经139°遇见你

    又见面了!希望这篇文可以让大家喜欢!这是一篇黑篮文,紧跟剧情!HE,女主重生于黑篮之中!我叫做千寒晴,因为出生于晴天,我有两个爱我的哥哥,有一个爱我的师傅,后来又有了一群好朋友!我真的很幸福了!.........为什么要做那样的事呢?你们明明知道...篮球在我心里的位置!但是我不怨你们,因为我也有过这样的时期,但是——我能为你们做的..就只有......————为了你们,为了心中的篮球,太阳落下了~却不知是否明天,太阳又会升起~~~
  • 万古帝尊

    万古帝尊

    血魂,战罡,妖法,冥术,鬼武,神道……苍穹万界,万族争雄,何人能独领风骚?纪元轮回,神魔鬼妖,谁又能登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天地我为法,万界我独尊!万界偏域,陨落小界,少年自微末中崛起,从此整个世界暴走!
  • 沃尔夫的荣耀

    沃尔夫的荣耀

    我们生于北方,从今日身穿黑袍,死时裹身,伤时擦血。为了守护,我愿抛弃旧姓,自长尖牙,自生利爪,与黑夜为伴,与孤独为伍。钢铁般的城市由我们坚守,凶恶的敌人由我们战胜。我们是严寒之中的剑,保护平民的盾,黑暗中的烽火。从今日起,拿起长剑,我们将是沃尔夫!极北之地,真正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