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法学院成立于2001年3月,到去年底,共有7个教研室,教职工79人,其中教师61人,行政人员18人。教授27人,副教授26人,博导22人,硕导46人,博士(含在读博士)51人。2007年,法学理论学科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
学院内最著名的当属公丕祥教授。现在很多些博导都尊称他为“公先生”。
公教授曾荣获首届“全国十大青年法学家”(1995)、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6年)等荣誉称号,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人选,并当选为第九、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后又任南师校长、省高院院长、省人大副主任。至于其他的学术强人如获得“省十大优秀青年法学家”,“全国优秀教学名师”,“省教学名师”,“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人的老师就太多了。
有时学术上的一个超人可以带动一门学科的兴起,甚至关系到学院的兴衰成败。公先生无疑是法理界的学术超人,法理界一直有“南公北张”之说。(北张是吉林大学张文显教授,后为吉林省高院院长)
在其他法学院还在为博士授予点奔波时,南师已经早就兵不血刃地拿下了法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大学老师分类和公务员一样复杂,共分十二级。仅教授就分四级,一级最高,四级垫底;副教授又分三级,五级率先,七级殿后。八级以降由讲师和助教瓜分。以官本位论,大体相当于科、处、司厅局。至于如何瓜分,就连局内人士都稀里糊涂。据专业人士介绍,一级教授相当于正部级,二级教授相当于副部级,三级、四级相当于正厅、副厅。一级教授是不用争不用评的,院士天然一级。文科无院士,故文科无一级教授,最高为二级教授。[2]
现在南师法学院招收老师的起点是海归博士。你当老师后从助教开始,慢慢升吧!
虽然南师不属于“985”类大学,但其法学院却是省内文科中的优势学科。也应该是省内法学教育研究中实力最强的,尤其是法学基础理论研究。
在2014年11月份的《新华日报》中关于《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专家笔谈》的版面中。共七篇文章,其中四篇文章的作者都有过在南师法学院工作的经历。[3]四个人名字同学应该熟悉,有三个人还是同学当中的导师。
如此好的法学院的大本营却没有在最美的校园,而是在仙林,单单把在职教育这一块放了随园。就在18号楼放一间办公室,负责管理和协调等事宜。
在仙林的法学院中不仅有本、硕、博学生,还有法学院自家的图书馆,里面藏书都是有关法律方面的。有一次前任龚院长给大家上课时介绍,这样的专业性图书馆就是在他任上时拍板定下的。在随园的是大的公共图书馆——“西山图书馆”。该馆因依山而建,显得幽静而雅致,建于1984年,面积大约5300平方米。虽然不大,但也“五脏俱全”,收藏的重点以文史为主,有古籍、工具书、“文革”前及民国期间出版的文献等。
图书馆外有很多些古老茂盛的植物,还有不知名的花,在阳光下婆娑摇曳。馆南面就是操场,打球的小伙子和练拳跳舞的老头老大相映成趣。班上高同学则经常利用中午时分在操场上散步,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复习老师所讲的内容、思考人生、谋划将来,等待下午上课。
这样好的图书馆,自己每每进去都感觉如入宝库一样,眼花缭乱,只因宝贝太多,反而无从选择;由于基础太薄弱,不知从哪下手。经常是随便翻翻打发时光。
[1]参见南师大法学院网站,数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底。(http://www.*****.com/?xygk/2013-11/145041_546961。html)
[2]参见林少华:《“二级教授”悲喜剧》,载《齐鲁晚报》2013年8月28日。
[3]参见公丕祥(省人大副主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特征》、刘旺洪(省社科院副院长):《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夏锦文(扬州大学党委书记):《坚持立法先行推进重大改革》、李力(法学院院长):《加强权力自我约束构筑法治建设基础》,载《新华日报》2014年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