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进展,当时中国正处于资历型人才向学历型人才转化的过渡阶段。一张名牌学校的学历证明无疑就成了世人就业的一项重要依据。也正是由于是过渡阶段,人们的商品意识还比较淡薄,社会的竞争机制也不健全,因此,依靠政府分配仍然是人才流动的主要方式。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拿到了高等学府的文凭,再分配到一个好的工作单位,这基本上一生的命运就算定下来了。
寒清表面上看去对渐渐来临的高考并不怎么在乎。其实他的内心却无时无刻都想着走进高等学府的大门,这毕竟是决定他一生命运的关键时刻。同时,这不仅可以使他光宗耀祖、出人头地,而且还能摆脱家庭矛盾的纠缠。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埋在他心底的秘密——只有升上学,才能建立起和书晓的感情基础;只有这样才是他们走向结合的理想环境所在。
走进教室,同学们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有的复习功课;有的翻阅招生报为自己选择理想的学校;也有的三俩成群地谈论着自己的理想专业。寒清走到自己的座位上,拿起招生报胡乱地翻阅了一下,就离开了座位走向那热闹的人群,想听一听大家的想法。
“喂,大书记,准备报考你个学校?”看着寒清走过来,峰开玩笑式地问道。
“人生乎自然,顺乎自然。知天时而应天命,自然之理也。”寒清学着老学究的样子寒酸起来。
一时间,教室内一阵哄笑。
“去,去,去,老滑头,一点正经事都没有。”峰顺手推了寒清一把。
“有道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哪个专业,只要用心都能做出成绩。人生不可能事事顺心。父母供养我们上学不容易,一旦事情与我们的志向相悖,就意志唐颓,不要说毁了自己的前程,也对不起家里人啊!成,不欣喜若狂,败,不意志消沉。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寒清笑着说。
“就你的臭理论多!就你这种心态还参加什么高考?干脆,回家抱孩子去算了。”峰打趣地说。
“没有理想就没有生活的目标。但是,如果期望值过高,往往会导致大的挫折。不是有个名人说过‘没有希望,就不会有失望’。我认为只要自己尽心尽力地做了,也就没有什么惭愧和内疚的了。成功是自己的本事,是成绩;一旦失败,也是自己的能力所致,努力就是了。”
“咳,现在说什么都为时过早,操那种闲心干什么,车到山前必有路。走,咱们出去打篮球去,活动活动筋骨,放松一下情绪。”杰的一声号召,几个人跟着走出了教室,向操场走去。
书晓听到寒清的说教,心里也在不时地敲小鼓,乱糟糟的心情,不由她不离开座位,出去散散心。于是,便叫上同桌的金出了教室。
操场上,杰他们组织了一帮人正在打篮球。只见他们闪转腾挪、跑抢投篮,一个个像小老虎似地。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衣衫,有时也会顺手抹一把脸上的汗水,便迫不及待地去拦截对方的带球人。整个小球场可以说是热闹非凡。周围围观的人不时地发出鼓掌和喝彩声。
寒清则是体育界的弱者。在这些强健的项目中,他只有做观众的份。有时,充其量也只能打打下手,做个后勤什么的。
书晓她们见球场如此热闹,便也凑了过来。
“拦住那个小白脸,还有那个罗锅腰。”
“快点,把球传到后卫!”
随着阵阵的喝彩,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场上的队员更是精神活跃,劲头十足。双方的争夺更加激烈。
只见那个被叫做小白脸的峰手中带球力闯重围,动作十分敏捷,简直让对方防不胜防。三转两闪到了球篮下面,飞身跃起,一个篮板球,投中了。
又是一阵的喝彩。
寒清随着大家的喝彩,也不时地为自己关注的队员鼓掌、呐喊、喝彩,忙的不亦乐乎。
“喂,看来你真的成了一个动口不动手的正人君子啦。”望着寒清那种极度热情、极度兴奋的神情,书晓不失幽默地将了他一军。
冷不防被将了军,寒清忙转过头来,见是书晓,便说:“你没听说过‘劳心者制人,劳力者制于人’?再说,鼓掌也是一种动手的行为呀。”
“就你会贫嘴,行啦,我们到那边走走,可以吗?”书晓用温柔的女中音,轻轻地说道。
说着,他们离开了人群,向操场边的一棵大树下走去。金也很识趣地留在了那里继续观看篮球比赛。
“面对高考,你有什么想法?”书晓停住了脚步,看着寒清,带着一种期盼。
“既然阎王爷让我们来到这个世上,他就会给我们一定的生存能力,教会我们一些生存方式。何必要杞人忧天呢?”
“还是个唯心派呢。”书晓歪着脑袋问道。
“因为这是事实,与唯心是两码事。唐朝的李白不是也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吗?”
“你这样未免有点太消极了吧!”书晓瞪着那双明亮的大眼,疑惑地看着寒清。
“这不是消极,而是一种现实。我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完全在于目的和结果,而更重要的是看重动机和过程。因为人活着就要有生活内容,一个没有生活内容的人无论他的地位多高,物质生活多么富有,那他的精神也是空虚的,人生也是无聊的。你看那些身残志坚的人,还有那些中途受挫而被迫改行的人,他们不是都生活的那么有滋有味吗?因为他们懂得生活的意义之所在。”
落日的余晖洒在操场上,洒向渐次走近的黄昏。
望着寒清那张英俊而又颇具成熟感的面孔,书晓用温柔的语气问道:
“准备报考什么专业?”
“这个很重要吗?”寒清笑嘻嘻地说。
“爱说不说。”书晓忸怩地转过身去。
“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寒清明知书晓说在故意撒娇,便装作好不介意的样子,似答非答地说了这么一句。
寒清此时此地的心情充满了满足感和自豪感,同时也是比较矛盾的。
一次一次地情绪波动,寒清的心理上不自觉地就产生了一种心理压力。本来成绩就不是十分突出的他不能不对渐次来临的高考产生一种顾虑——高考的不成功意味着一切都将化为泡影,尽管他的说教是那样的自然,那样的开通,外表又是那样的潇洒自如。
晚自习结束后,同学们渐渐地离开了教室,回宿舍休息去了。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留了下来。
寒清也学会了“开夜车”。此一段时间,秉烛夜读成了他的生活习惯。
教室里,电灯已经熄灭。昏暗的烛光淡淡地映照在那蚊蝇般的铅字上,迫于升学压力的莘莘学子们在这昏暗的烛光中寻找希望。
“北宋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国力匮乏,国势虚弱。女真族建立的金国乘机发动进攻。公元1127年,女真族攻克北宋的京城汴梁,俘虏了大宋皇帝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北宋宣告灭亡。宋徽宗之子梁王赵构逃到杭州,建立了南宋政权······”
烛光下,寒清把头埋进了书本里,书在一页一页地往后翻,蜡烛一截一截地消失。
教室里的蜡烛一根一根地被撤去。整个教室变得更昏暗,更冷清。
“寒清,十二点多啦,回去休息吧。”书晓收拾好书本,走到寒清的跟前,关切地说。
听到有人说话,寒清从书本里走了出来,看看倦意朦胧的书晓。
“噢,你也没走呢?”寒清搓了一把脸,然后,又拍了拍头顶,接着说,“先回去吧,一会儿我就走。”
“学习要紧,可也别搞垮了身子。”书晓关切地说。
“知道啦,你也要注意自己。”
“别熬得太晚了,我走啦。”
书晓走了,教室里剩下寒清一个人。
书晓的关怀,对于寒清来说,是一种欣慰,也是一种动力,同时更是一种压力。
有人说,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
尽管寒清不知道和书晓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可以说是一种爱,但那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却在他们彼此的心灵深处蕴含着巨大的潜能。
在他们之间,没有信誓旦旦的承诺;没有柔情似水的甜言蜜语;更不存在那些刻骨铭心的海誓山盟。但是,他们都有一颗平常的心,在他们的生活中有着不可言传的默契。
平淡的生活雕饰着不平凡的人,平淡的交往中透露着彼此的真诚。为了这一时间的真诚,寒清也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地拼命努力,争取这份真诚能换取一个圆满的结局。
高考的期限越来越短,寒清的身体却越来越消瘦,面容也越来越憔悴。虽然寒清那种风趣幽默的性格没有变,但是,他的话语却少了许多。
他毕竟感到累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