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做事,都有一个目的,“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要怎么做到,“我”要付出什么代价,“我”要做多少准备,“我”的可行性和成功率是多少,“我”具体要怎么做,如果失败了“我”该怎么自处,为了成功‘我“必须如何改变,凡能成事,如玄奘过沙漠,红军去长征,必然有大意志忍受常人作不能忍。某种意义上,都是偏执狂。但多半,也是别无选择。
见心明性,是为问禅。
又或者如《大学》里所说,“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人在不同的年纪思考的东西不同,十几岁往往以为人生漫长,小说游戏消费生命,老年则看透生命,要么享晚年平静,要么写书之类,中间三四十岁不上不下,无以成家,无以立业,就难免焦虑,那些创业的大多是这个年纪的这个心理,很多人博出位也是因此。很多地方往往是暗流涌动地博弈,不是个人主观努力就OK的。有限的位置,无限的欲望,很多事情往往举步维艰。十几岁和几十岁的人朋友圈往往是两个世界。这个年纪,已没有多少可以挥霍的机会成本了。
时间是机会成本,只能选择一件事做,才是价值最大化。考虑到大学要脱产学四年,五年可能是比较可行的时间,这个年纪,大概也就剩下这么一次梭哈的机会了。后半生是吃肉还是喝稀粥,就看这一把了。年纪再大了,估计就没这气势了,脑子和精力也跟不上。虽然历史上有些晚年成名的人,比如冯子材,廉颇,姜子牙,但他们之前也不是什么都不干,就算不是在努力工作,也是在努力学习。
那些开小店的难道是甘心开小店混日子?无非是没有选择的谋生罢了。就是肯去打工,也未必有人要的年纪。
同样的时间,你可以任性的看网文电影游戏,图个轻松快乐,也可以埋头码字,五年勤劳的能有五六百万字。也可以学画图,能在小城混个小设计师,也可以学信息,就算混不成微软专家,也能考个微软证。也可以选择健康,用来养生锻炼,也可以反过来大吃大喝图个爽。其实码字和信息复杂程度差不多,但码字实在太接近生活,所以入行实在太容易,相对出头就难。信息反过来。也可以研究哲学宗教追求真实,也可以研究经济金融一击就中投资赚大钱,不过这些的问题,往往是理论和现实问题差的极远,很难有实用性的谋生。有些能在教科书上看见名字的经济学家都在股票市场亏大了。
虽然这些大多吃青春饭,但就算你混不下去,自己创业至少也有一技之长,总不至于去做小贩。一般混成个业务能手,就能超越年龄的限制。何况学而优则商,那些李开复之类,扬名立万后,也只是玩资本运作,创业投资,技术不过是他起家的资本罢了。
所谓青春写手如韩2三十岁都退休了,码农三十岁都要转行,就是网文写手,其实出名的一辈子也就一两本,不可能写一辈子,就算思路跟的上,你也没有那么多经验和灵感用不完,就算一直有好作品,读者也未必接受,就好比现在论坛,当读者看到一个老套的小说,都会说,这是老作者写的吧,都几年前的套路了。
写手如同武侠小说里的江湖,不能扬名立万,终究是不划算的事情,所以年轻时玩票的写手很多,但一直写到中年的很少。据某白金说,有的写手怎么出名的自己都很意外不清楚,虽然能成名都不会水平太低,但同样的人往往好几个连队。所谓拔尖,他的定义本身就决定了是低概率的事情,但凡人要生活,却是百分百概率的事情,不能把后者寄托于前者,否则大概率要失望。
人到中年,医疗,教育,养老,各种现实问题,不说长生的野望,就是来场大病,也够折腾得。其实不但女人有更年期,男人也有身体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更年期。三十岁时男人健康的巅峰,之后最多保持,运动员都要退役了。
凡人一辈子能做成一件事已经不错了,大多数人大概率混迹一生,只剩下生存罢了。
其他的云里雾里,也不大靠得住,人还是要靠自己生活。
说实话,这把年纪,如果真的娶媳妇,大概是想找个伴吧。
说实话,年轻都不会太丑,三十岁以后的,再怎么样,也就那样了。
人找年轻的,搞不定,也不好交流。
找带娃的,说实话,我也搞不定,也没有那么多美国时间。
人这把年纪,想找个伴,无非是需要长期的一起生活。
思想交流,性格,品性,才是重要的,经济能力当然也要考虑,但是是次要,颜值过得去差不多就行,反正老了就都这样
古人说,以色事人,不能长久。
现在教育流水线和娱乐业洗脑大军批量制造了无数的合适产品。
说实话,只要自己经济能力过得去,找个差不多的还是很容易的。
这把年纪,就如《美好生活》里的徐天,认知到人心残酷的真相,不作伪就是最大的底线。其实别人也没那么好骗。
长期来说,也只有自己的努力靠得住。严格的说,也谈不上有什么爱情存在。
最后,认知女色的喧哗和死亡的近在咫尺,也就有了平静的心境。
路上来往的人虽多,事实上和我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对我来说,其实也没有任何意义。我唯一能做的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回家研究技能树。
去日苦多,逝者如斯夫。谁能老骥伏枥?
虽然就生死宏观来说,得失并无意义,但在生死之间,却还是“未知生,安知死?”
往往最后的解脱,不是“问题都已解决”,而是“我已不太在意”。
一种语言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人际规则,但不管是什么语言,是英语,法语,东北话,湖南话,广东话,温州话,还是论坛二次元话,都是遵循同样的人性的博弈原理。
《门第》里做小贩要和各色人等博弈,相当复杂,很多人读书,忍受煎熬的学习技术,其实是想在象牙塔里躲清静,比如规模不大的劳动密集产业,老板没有一定的单兵威慑力根本罩不住。有选择的话,一般人不会选择暴力,大多是没有其他维权或者出头方式的人。何况凡人基本都是一样的小市民,谁能比谁高明,就算布尔吹得再大声,到头来多半也就是镜花水月,想出头极难。但相对犯事代价,相对好处太大,很难让聪明人不钻漏洞。说到底小市民想简单好好生活,抬头不见低头见,彼此都经不起折腾。只不过向来没人管我罢了。总的来说倒不如学门技术,至少可以有个稳当的小康。
说到底,除了技能树,我很难有其他生存的方式,就算能勉强生存,估计也会很难受。人生短短数十年,何必活的这么累?
死亡遥遥可见,有时有万念俱灰的感觉,什么都懒得折腾。就这么点时间,折腾个毛线,能图个啥。
天地虽大,举目皆囚笼。日复一日,除了看书码字无事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