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鼓的来历,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来自远古的祭祀仪式,敲打皮鼓震动地气,迎接春天的来临。一种说法是古代的屯军遗俗。传说明代初年朱元璋命大将徐达、冯胜率军西征,占庆阳,收临洮,兵至兰州。元代大将扩廓帖木儿,就是王保保,以河为障,居高临下,固守城池。徐达、冯胜久攻不下,无计可施。一天,正是元宵节,城里闹社火。徐达见老百姓在河边用木桶挑水,心生一计,就仿水桶制成三尺长鼓,里面藏了兵刃,叫军士扮作社火队员,身挎长鼓,混人城内,乘元兵观看社火没有防备的时候,敲鼓为号,挥旗指挥,里应外合,一举攻下兰州城。为了庆祝胜利,祝愿永世太平,就把这鼓叫做“太平鼓”,又叫“得胜鼓”还有一种说法,太平鼓在唐代就有,说杨贵妃在后宫里就用过它。宋代人叫打断,明代人叫太平鼓。清代人的一首诗里说:
铁环振响鼓嘭嘭,跳舞成群岁渐终。
见说太平都有象,衢歌声与壤歌同。
好像太平鼓自古以来就是和社火一起表演的,既是兵器,又是舞具。
太平鼓的制作有固定的格式。鼓身是一个木制的圆筒,用上好的松木制成。鼓面蒙的牛皮,要用上等的熟牛皮。鼓身做得好,鼓面蒙得实,打起来声脆,响亮,才振奋人哪。鼓身一般长70厘米到80厘米,直径35厘米到40厘米,重约5公斤。鼓内用浆纸裱糊,外面先用白布缠裹,再涂上油漆,绘上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这样的图案。鼓面绘上太极八卦图,鼓头装饰“富贵不断”的花边,鼓帮两头钉上两个黄色铁环,拴绑背带。还要配备一根鼓槌,松木实心,力重、声响。这样,一面太平鼓就制作完成了。
太平鼓的打法很多,有“单鞭”“双鞭”,有“一槌鼓”“高起鼓”。从前,表演太平鼓的都是青壮年男子,现在也有年轻女人。表演的人都穿着古式服装,白汗衫、青布背夹、灯笼裤、麻鞋、青丝带,头插黄表花,戴墨镜,身背龙凤旗,左手持马鞭,右手握鼓槌。现在也穿时装,与时俱进嘛。太平鼓队前面有大旗队举着五色旗帜导引,后面随着锣钹这些铜器手伴奏。一支太平鼓队有二十个鼓手就可以表演了,正规的要一百单八个鼓手。旗手是表演的总指挥,旗帜挥舞,鼓身飞动,锣钹击节,声乐齐动,配合默契,一场表演就开始了。打鼓讲究跳、跃、翻、转、闪、展、腾、挪,忽而在天,忽而在地,骑鼓两头,前打后击。有跳打、跃打、骑打、举打、翻身打多种打法。鼓手左手扣鼓环,右手挥鞭,击节舞鼓,白马分鬃、鹤子翻身、弯弓射雕、策马扬鞭、力劈华山,汗如雨下,声如雷动。传统的阵法主要是“一字长蛇阵”“二龙戏珠阵”“天地人才阵”“三阳开泰阵”“四门兜底阵”“五形阵”“六合阵”“七星阵”“八卦阵”“九宫阵”“十面埋伏阵”。现在的阵法已经把古代阵法和现代舞蹈结合起来,新创了“普天同庆”“两军对垒”“金龙绞尾”“黄河翻浪”“五福临门”“万众欢腾”“鹰击长空”这样一些阵法,变化多,节奏快,阵势大,适应人们的新生活。有一首诗这样描写太平鼓:
战鼓嘭嘭忆往昔,腾挪翻跃着机先。
出奇制胜如兵刃,掣胆摧肝过锦鞯。
千栽雄风仍奕奕,一槌健击几旋旋。
龙潭大奖夸优秀,激浪湍浼手自搴。
太平鼓表演的间隙,还要唱几曲太平歌,都是一些农民自编自唱的曲子。开头的是一首是鼓歌:
天上的星星嗦罗罗稀,地下的百姓过新年。
咚咚嚓嚓略略嗓,庄稼汉们来把社火闹。
接下来,就唱一些驱灾祈福、人寿年丰、敬老爱幼、国泰民安的曲子。唱的最多的是《太平歌》《庄稼人》《上香》《敬老歌》《相和歌》《四季歌》《孟姜女》《织手巾》这样一些曲子。曲调都是老的,歌词随编随唱,不断更新。
正是等待收割小麦的时候,我在段家川村里找到了杨培书,老杨跟我聊起了太平鼓的话题:
我从小就爱打太平鼓。我今年51岁了。家里6口人,两个儿子,一个媳妇,一个孙子。老伴儿比我小一岁,种地。去年种10亩地,毛收入12000多元。买了一台压面机,给村上的人们压面,挣了3000多元,我当太平鼓教练挣了2000多元,就算是副业收人吧。
两个儿子在外面打工。老大是司机,给别人开车,跑长途货运,去年收人8000元。老二在兰州的饭馆子里打工,是凉菜配菜师,挣了6000多元。两个儿子挣的钱没有纳入家庭收入,让他们自己办自己的事。老大要存钱盖一院自己的房子,得花十来万。现在手头有多少钱,我不知道,也不过问,等他存够了,就盖房子,分家单另过日子去。老二呢让他存钱娶个媳妇成家,得花四五万块,我也不过问。现在还没有找上对象,等结婚的时候,他的钱不够花我就得垫付。老二成家后,我也要让他单另过日子去。我和老伴儿一起生活,等到实在干不动活了,再选择和他们一起生活。人在矛盾中生活,就是儿子、媳妇,也是适当地保持一点距离的好。我也要存一点钱养老、防病。我的父母都健在。父亲80岁,母亲78岁,正是我孝敬的时候。父母和小弟一起生活。父母分的地我耕种,吃喝我供给。一年中给650斤面粉、20斤清油。买取暖煤的钱、零花的钱,是二哥和三弟供给的。二哥是个干部,三弟是个工程师,都在外地工作。父亲经常有病,是老年性糖尿病和前列腺炎。母亲是关节炎,腿子有点痛。经常看医生、吃药、打针的。我操心请医生和护理。小弟操心日常生活。母亲还能做饭。小弟离异了,拉扯一个12岁的女孩,也很孤单。大哥是两个女儿,得肝癌,五十多岁,就去世了。大嫂去世得比大哥还早,得的是脑垂体瘤,做了两次手术,还是没有办法救她的命。大女儿招赘,是大嫂去世前办的婚事,小女儿出嫁,是在大哥去世前办的婚事,了却了他俩的心愿。两个女儿都为他们两个活着。
哎,说远了。还是说我自己的事吧。前几年,我在附近一家铁合金厂打工。厂里的三号炉停产后,就回家种地。我在那里上了5年班,挣了4万多块钱,都花在给儿子娶媳妇上,又买了一辆摩托车。现在我有5000块的借款,都是今年种地的投入。今年种了18亩水地,一部分是别人出外打工不种的,我要过来种上了。今年估计收人要好一些。
平时种地,农历腊月,我就出门去当太平鼓导演,腊月三十回家过年。正月初五又出去,带太平鼓闹社火。我主要到白银去当导演,是那里的农民请我去的。今年在这个村上教,他们会打太平鼓了,会闹社火了,明年那个村又请我去教。我已经教过3支太平鼓队,教了6年。工资按天数计算。去年一天挣70块。一次要连续教一个多月,时间太短,队员记不住套路,打不熟手,练不出表演的功夫。
我把老杨说的几首代表性的鼓词记了下来——
《太平歌》(歌唱太平,表现欢庆):
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挂红灯。
男女老少齐欢庆,咚咚嚓嚓震天宫。
《相和歌》(劝人们和谐相处、团结友爱):
天地相和万物生,两国相和不动兵。
父子相和家业兴,弟兄相和家不分。
夫妻相和家道成,亲戚相和来往多。
邻里相和四时春,朋友相和喜事逢。
《四季歌》(歌唱的是农民的新生活):
正月里来刮春风,家家忙着把田种。
有籽有肥笑盈盈,机耕人拉汗淋淋。
夏季里来日子长,种菜打工人人忙。
天天吃的大米饭,日子过得比蜜甜。
秋季里来又种地,二茬子收入莫小看。
萝卜番瓜都种上,哪个儿都能卖成钱。
冬季里来北风寒,日光温室雪里暖。
学些技术不吃亏,设施农业奔小康。
《孟姜女》(流传时间最长、传唱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传统社火词):
正月里到了正月正,孟姜女跟万喜郎刚结昏。
成亲的日子期限紧,秦始皇叫人筑长城啊。
二月里到了龙抬头,孟姜女送丈夫到村口。
母亲送子妻送郎啊,难分难解难分手。
三月里到了三清明,家家户户上新坟。
人家上坟成双对,孟姜女上坟独一人啊。
四月到了四月八,娘娘庙里把香烧。
人家烧香求儿女,孟姜女上香求万喜郎啊。
五月里到了五端阳,杨柳儿插在门面上。
手把住门窗哭一场,端哭我男儿万喜郎啊。
六月里到了热难当,清水河里浆衣裳。
人家浆衣穿身上,孟姜女浆衣压箱底啊。
七月里到了七月七,牛郎织女天上会。
鹤桥相会心中喜,孟姜女长叹又短吁啊。
八月里到了八月八,八面场上打连伽。
人家打场笑哈哈,孟姜女泪珠儿脸上挂啊。
九月里到了九重阳,千里路上送衣裳。
飞沙走石天地黄,漫山遍野怕虎狼啊。
十月里到了十月一,孟姜女给万喜郎送寒衣。
山高路远不容易,总想跟万喜郎在一起啊。
日行夜宿三千里,万喜郎被埋在长城底。
千里路上送寒衣,亲人不见亲人面啊。
春夏秋冬到年底,牵扯万喜郎心不死。
尸首埋在长城里,孟姜女一哭长城倒啊。
《织手巾》(最有名的唱男女爱情的太平鼓词):
正月十五庙门开,姊妹三人降香来。
大姐姐降香二姐姐拜,妹妹跪下不起来。
头一年栽花花没开,第二年栽花霜杀了。
第三年栽花花开了,我给小妹妹织手巾。
不要长来不要短,长短织上三尺三。
不要窄来不要宽,宽窄织上一尺三。
两面织上两条龙,当中织上一朵云。
上织上天上的明月亮,下织上大海水波浪。
上织上天上的亮星星,下织上地上的碎石头。
我给小妹妹织手巾,悄悄儿塞在你的手心里。
《上香曲》(结束曲):
一上香来一粒落地,二上香来万粒归仓。
三上香来风调雨顺,四上香来清水浇苗。
五上香来五谷丰登,六上香来国泰民安。
老杨最后说:“我当导演教太平鼓,这些曲儿都是会唱的。我家原来不住在这个村子里,在山那面的山沟里。我在那里当过4年的社火头,带领村上的人们闹社火。打太平鼓是我爷爷教会的。民国十八年,在这里生活不下去,爷爷带着一家人去那山沟里讨生活。前几年我搬出来,算是回老家了。我从小就爱玩太平鼓。现在打不动了,只当导演,教年轻人打。我们村上绝大多数年轻人都会打太平鼓,都是永宏太平鼓艺术表演公司的队员。他们现在打出了村子,去北京、上海、香港,这些大地方表演呢,出门见世面长见识,还能挣钱。我们村上还有一支女子太平鼓队,过年闹社火的时候,就表演,耍的还蛮有劲的。咱们农民的太平鼓,是一种文化,打的就是咱们农民的精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