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伊人,是梦是真?
心头的小兔子一阵狂跳后,梁晓刚长长的吸了一口气,这才合上书本,语气微微发颤,轻声说道:“一本,一本《唐诗三百首》——”这回答主何吉凶,他确实没底。
梅玲玲扑哧一笑,似乎是因为眼前的窘相吧,咬着嘴唇忍住笑之后,她这样说道:“嗯,蛮不错的,是一本好书啊——”说着,顺手捋了一下额前的刘海。
梁晓刚暗自松了一口气:看杂书的时候,她应该还没有到来,于是,这本比较正统的、颇有文学意味的诗集,成了她衡量我的标准。这样想着,他淡淡一笑:“只是,只是随便翻翻。”
“随便翻翻?也不错了。这么冷的天,想不到还有你这样爱看书的人——”梅玲玲说着,那丝丝缕缕的笑意,由眼角堆向了眉梢。
“在学校也没什么事情,就出来看看书。”
“哦,刚才见你看得那么入迷,还真有点羡慕你。”
“羡慕?有什么好羡慕的?”梁晓刚不解的问道。
“能够专心读书,总是一件好事——”这样说着,她向前移了一步。
梁晓刚意识到,她也跟自己一样,要翻看一下架上的书,于是,向外侧一让,让她走向自己北侧去了。梅玲玲微笑着点了点头,过去了。擦肩而过的瞬间,一缕淡淡的清香,直往梁晓刚鼻孔里钻。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像是要把那一缕芳香全吸到肺腑里去似的,梁晓刚一时陷入了遐思:这是什么香气呢?香水,少女的体香?书香?抑或是兼而有之?这种感觉,以前可从未感受过啊!如此说来,今天就算是一行字都没有看,也将是不虚此行了。我,我为什么会这样想呢?冷得像冰窖的书店里——心门一旦打开,再翻书时,字句重叠,字词跳行,字里行间如烟如雾,梁晓刚一时有点恍惚了。过了好一阵子,那心猿意马总算稍稍平息了,扫了北边的梅玲玲一眼后,梁晓刚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再次将目光停在了那首唐诗上。
这一次,他也不急着去看什么注释、评析了,只是盯着那四行诗,想要看出铅字背后所隐藏的秘密来。只是,再怎么看来看去,那也只是四行汉字,他可没法钻到字的背后去。“晓刚,哦,我还有一点事情,先走了——”梅玲玲的声音,闪入了他与书本之间。梁晓刚尚未反应过来,就只见梅玲玲嫣然一笑,走过他的身旁,走向东南方的书店大门口。
梁晓刚怔怔的望着这离去的倩影,不由得暗暗叹了一口气:走了?就这样走了?怎么不多待一会儿呢?她究竟是怎么了,是觉得在这儿没什么意思吗?她这一去——当那背影再也看不到的时候,梁晓刚收回自己的目光,下意识的扫了那四行诗一眼:哦,这首诗真正要说的,其实是,人生苦短,因此,人生的每一次愉悦、动心与惬意,都是不可重复的,都是弥足珍贵的,都是值得敞开心扉去拥抱的!想到此节,一丝淡淡的笑意,在他的脸上流露出来了。
“刚才,我之所以要望向马路那边的大门口,”梁晓刚这样对自己说,“只是因为,这寒冷的冬季,我的心里太寂寞、太凄冷——”书架前,驻足片刻后,他翻阅起一本《语法与修辞》来。走马观花好一阵子之后,他拿起了一本《红楼梦诗词选》。对于《红楼梦》,梁晓刚只是略知一二,于是,这一次,他选择了慢慢的看,不追求速度。看到《好了歌》的时候,他心头一动:这些好呀了呀的,到底要说些什么呢?从字面上看,功名金银娇妻儿孙什么的,都不长久、不值一顾啊!心灵受此触动,接下来甄士隐对此事所做的“解注”,他就凝神静气的细看起来: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
“晓刚,又在钻研什么了?”一个亲切且略带娇嗔的声音,夜莺般婉转、悦耳!梁晓刚一怔之下,下意识的将书本一合,曹老先生“到头来都是”后面所写的内容,一时就没能跃入他的眼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