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年华,缘起书香。
梁晓刚大体上知道,这位女生名叫梅玲玲,是隔壁班的,语文和英语,都是比较有名的;另外,就是记得了她的长相,刘海如垂柳,拂过那玉石般的前额,那晶莹、灵动的双眸,就是那柔枝飘掠时的一湾深潭;这样说吧,有点像当时的红歌手成方圆。至于其他情形,则知之甚少。
如果没有那次邂逅,梁晓刚和梅玲玲之间,也只是只知其人无缘一面的同校同学。
那是一个星期前的事情了,那个冬日午后,梁晓刚闲着无事,就来到了这家书店。这书店,面朝东边,跟对面马路的大门口遥遥相对,方向也不算太离谱。内空近一百平方米,南侧一个玻璃柜台下的图书,需向营业员开口,才能一看。至于玻璃柜台以外别的地方,由于是摆在无遮拦的书架上的,则可以随便翻阅。前提是,看后放回原处。这样的感觉:如果一时拿不定主意,你是不好意思开口叫营业员拿书的,因为你会这样想,看了又不买,次数多了,就会给人以蹭书看的印象,甚至还有点撩人的感觉!这样的感觉,你有没有?梁晓刚一向不喜欢麻烦别人,因此,一般情况下,他是不会轻易开口要书看的。
你笑了,既然开架的书多的是,又何必去惹人注目呢?
是啊,悄悄的来,静静的离去,蛮不错的。
好几次之后,梁晓刚也就算这书店的常客了,尽管他买的书不多。
这个午后,店外寒气逼人,到门口后,将双手从口袋里拿出来,搓了好一阵子之后,梁晓刚步子前移,步入书店。靠近玻璃柜台的地方,那些开架的书,数量不多,也容易招人注意,于是,三五分钟之后,他就转到了书店的北半部,迎来了自己的书香之旅。这北部,摆放的是一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读物,翻看起来也不太费神。由南向北,步子不时会移动一下,而那些个步子不动的的时候,梁晓刚那一双略显纤细的手,取书,左手托着书脊,右手翻着书页,眼光在那敞开着的页面上巡阅着,像投向前面的探照灯。书页在翻动,书本在变换,思绪也随之恍如转动的水车:哦,按正规的说法,我手里拿的,叫图书。其实,这些书并没有多少插图啊!这样的说法,简直有“名不其实”之嫌。小时候,我和不少人一起,习惯于将连环画叫做图书,那真正是以图为主的书啊,尽管个头小了些。这些块头为连环画两倍的书,由于插图少甚至是没图,我们也就叫它字书或大书了。《三国演义》一类的连环画,在这样的书店里,是无缘一见了;至于像《封神演义》这样的字书,倒是触手可及。看来,这样的安排,倒有一丝让我们告别童年的意味:上中学了,该看像课本一样大小的“大书”了。哦,怪不得有人把连环画称为小人书。
知识就是力量?挂在书架上方的这一行红字,也算蛮熟悉的了。其实,知识未必就是力量,我也算是翻看过几本书的了,算是有点知识的了,那么,我的“力量”,体现在哪儿呢?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就算我懂得、记住了书上的一些内容,也不意味着我有“力量”。打了不算恰当的比方,这样看书,就像牛吃草一样,先是填满肚子,以后有时间再“反刍”。问题是,这种囫囵吞枣的做法,也是有风险的,如果吃下的某些草,是“有毒”的呢?不是得了便宜还卖乖,明明是在蹭书看,还要说书店的坏话。我只是想说,这些摆在书架上的书,未必就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益处。不是吗,有时候,我爱看书,只是为了打发无聊与空虚。这样一来,我或许会更加百无聊赖、无所适从。有些事情,懂得太多,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啊。一个孩子,贸然闯入成人的天地,又会怎样呢?一页翻开的书,是一座花园,只是,她也有可能是一个陷阱。当然,有些“知识”,只是“真”,并没有善与美,全在于你怎么看。既然是这样,我由此步入歧途,又作何解释呢?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还会说知识就是力量吗?我会不会为自己当初一不小心步入歧途而后悔呢?或许,比较客观的说,书籍未必就有那么多神圣的光环。要说思想境界,我未必就比那些不爱看书的同学高明、高尚。人,是有好奇心的;只是,好奇心也不见得能够使人走在正路上。季节一到,那些小草,总是会萌发的。一个人与他自身以外的世界,如何相处呢?
再清澈的水,不是也有无数细菌滋生其中吗?我的脑瓜里,见不得阳光的角落,也不少吧?此时此刻外面寒气袭人,我的心里,却是忽冷忽热的。迷宫里的脚步,走向何方呢?哦,一条长河,我宛如水里的一条小鱼,我在浩浩汤汤的水里,“自由自在”的游着。河的两岸,有如茵的绿草,有丛生的灌木,有夹岸的桃花。起雾了,眼前一片迷蒙。薄雾散去后,一大片梨花飘落水中,那花瓣,就在回流处荡漾着,那一丝涟漪,迎面掠来。浮出水面,换一口气吧?两岸的风光——这样想着,梁晓刚换了另一本书。这一次,他拿在手里的,是一本《唐诗三百首》。大概是觉得有点倦怠了吧,两三分钟后,这本书就不经意间翻到了最后几页。这时,映入他眼帘的,是这样几行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一瞬间,他心头一震:这首诗,人们习惯于从“劝君惜取少年时”入手,认为这是在告诫人们,要珍惜难得的少年时光,有所作为。这,的确不无道理。只是,“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又是什么意思呢?除了珍惜自己的时间,就没有别的意蕴吗?珍惜时间的意思,前两句已经说得够清楚了,有必要再重复吗?其实,这后两句,更多的似乎是,有些事情,有些时机,是稍纵即逝的,是不会再来的,是一去不复返的,因此,当你——“你,看点什么书呢?”一个银铃般的声音,中断了梁晓刚的思绪。
梁晓刚下意识的微微耸了耸肩,接着抬起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