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百媚千红水连天》,总会有着你意想不到的故事情节。
当高一高二的学生离校后,毕业班的寒假补课,也就如约而至了。时近除夕,天气也越发阴冷起来了。这天下午晚饭后,透过灰蒙蒙的云层,细丝般的雨滴,飘向大地。有人或许会对“这天下午晚饭后”的说法很不以为然,其实,学校食堂一般在下午五时许开晚饭,晚饭后也不过五点半多一点,若是在夏天,太阳还闪亮着呢,说下午多半也可以;而即便是冬天里的晴天,五点半之后的几十分钟,也大可到校外闲逛一番的。至于阴天,特别是阴雨天,你就会觉得,那暗沉沉的天幕径直往下沉,眼前随时都会暗灰一片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时间尚早,那夜幕也早已笼罩心间了。到外面走走?免了吧。
离晚自习尚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宿舍里枯坐一阵子之后,梁晓刚感到了一种莫名的郁闷:除夕将至,按照国人的传统,也就是岁末了。只是,所谓“辞旧迎新”,也是颇伤脑筋的。什么是“旧”,又“旧”在哪儿呢?“新”不是以“旧”为基础的吗?这新与旧,就是那么泾渭分明吗?如果旧的一年蹉跎虚度,新年的钟声敲响时,你又能期待什么呢?就拿我们高三学生来说吧,枯燥单调的补课时间,多半只想着回家过年了;只是,那一大堆的课本,从来不会因为你的翘首以盼而变得简单、容易起来。也就是说,当新的一学期到来时,你肩上的担子只会更重!想清楚这一点之后,你又作何感想呢?时间,每一天都是一样的,并没有高低贵贱、新旧难易之分。换句话说,你所拥有的每一天,都自有其意义。或许,人生最大的悲剧,就在于不曾善待眼前的每一天。哦,善待,该如何善待呢?
冥想一番之后,抬眼看西北侧的阅览室的时候,梁晓刚发现,晶莹的灯光,已透出了门窗。
坐着也无聊,就到阅览室看看吧。这样想着,梁晓刚走出了宿舍。
这阅览室,和一间普通的教室一般大小;对于梁晓刚来说,她最大的好处,就是里面有好些可以随意翻阅的报纸杂志。随意翻阅?不错的,来到此处后,但凡能直接到手的(别的同学不正在看),梁晓刚多半要来一番走马观花。大致浏览一通后,如果碰巧有比较感兴趣的篇章段落,就停下来,细细品读一番;如果实在割舍不下,甚至会在下一次带上纸笔,抄录一番。当然,这个下午是空手来到阅览室的,暂时没有找到非要笔录不可的内容。想想也是,哪有那么多值得抄下来,然后带回去一看再看的篇章段落呢?
报纸在西侧,翻看一下也就过去了。
南侧的两排杂志,浮光掠影一阵之后,就离开了。
北侧临近室内中线的那一排杂志,也只是蜻蜓点水一番而已。
北侧靠窗户的那一排(此行的最后“一站”了),就在他眼前了。在长凳上坐下后,由于眼睛已是有点酸胀了,梁晓刚也就不急着翻阅,而是双手虚捂着眼睛(掌心不接触眉毛、眼眶),先暂停、小憩一番。由此,你不难想象,此时此刻,这家伙的掌心与眼皮之间,有一个小小的暂时黑暗的空间。
也不知过了多久,就在觉得那眸子已是颇感舒适,也就是梁晓刚打算睁开双眼的时候,阅览室对面的教学楼上,广播的声音,响起来了。当然,这也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临近晚修,让学生听听歌曲,让他们能在轻松之际,隐隐意识到,再过一二十分钟,就该到教室里领教书山题海了。
不过,对于梁晓刚来说,这个夜晚的广播,还是有点不同的:这应该是一首歌的前奏吧?哦,这是怎样的前奏呢?像微风轻拂树梢,像雨滴轻落荷叶,像秋虫静夜呢喃草丛间。尽管一时难以说清这前奏的真意,梁晓刚也已是隐隐觉得,那即将到来的歌声,将包含着绵长而幽深的倾诉。这一念既起,他索性就那样微微闭着眼,来一番凝神静听。瞬间之后,磁性中带着些许沧桑的歌声,传到了他耳中:
在很久很久以前,你拥有我我拥有你;
在很久很久以前,你离开我,去远空翱翔。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当你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会在这里衷心的祝福你。
每当夕阳西沉的时候,我总是在这里——
随着这歌声,梁晓刚心里,缓缓展开一幅幅这样的画卷:芳草如茵,绵绵绿意,在晴空白云下,一直延伸到视野的尽头。草地四周,高树灌木掩映着,俯仰生姿。草地南侧,是几间小屋,一对金童玉女,就相依相守在这世外桃源里。哦,这是怎样的美满与幸福呢?只是,有那么一天,那姑娘要走了,要离开这伊甸园了,因为,她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是啊,年纪轻轻,谁不想到外面看看走走呢?这少年自知留不住她,至少是留不住她那颗早已萌动的尘心,就只好送她走了。依依惜别之后,芳草绿树依旧,只是,那倩影却从此离开了那视线的最尽头。于是,在那些个“夕阳西沉”,甚至飘着些许太阳雨的黄昏,这少年就在一个小山坡上,期待着那归来的足迹。然而,时间,一直都是一天天的过去了,他的双眸里,早已是雨滴与泪水所交织的一片,哦,那翩然的步履:
当你觉得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我还是在这里耐心的等着你。
每当夕阳西沉的时候,我总是在这里盼望你。
天空中虽然飘着雨,我依然等待你的归期——
模糊得泪眼中,漫漫的长路上,飘着细雨的夕阳下,那身影,最终出现了吗?回答他的,是轻轻拂向那泪眼的阵阵微风。这样的时刻,小土坡依旧,草树无语,流云无声。
歌声戛然而止后,梁晓刚迟迟不想睁开双眼。
而睁开双眼后,他已作出离开这阅览室的决定。
教室所在的那栋教学楼,就位于阅览室东北一二十米处。
离开阅览室的屋檐,梁晓刚来到了天底下,接着就是缓缓走向那栋教学楼了。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外面已是飘起雨来了。校园里,如丝的细雨,在黯淡的路灯光下,正闪着细针般的亮光;梁晓刚的思绪,就在这夜雨里飘荡着:如此动人的歌声,忧伤中夹杂着几缕憧憬,此前可是难得一闻啊。深入人心的歌曲,多半是以共鸣为前提的。也就是说,人们在倾听或传唱时,有意无意中,总是将自己“代入”其中,与歌声里的主人公同呼吸同命运心连心;甚至,自己就是那主人公。哦,刚才,我不是深深的沉醉其中,甚至忘了自身的存在了吗?是啊,在那歌声中,梅玲玲的形象,不就是和歌中的“你”叠加在一起了吗?与她相识后的这些天,我,其实也在憧憬着;只是,由于高考在即,不敢分心多想罢了。在桃源仙境里,与她相依相守,正是我所期待的。这,是希望,还是奢望呢?或许,到了那一天,我会做出相应的决定的。哦,这首歌的收尾处,那结局,似乎带着些许无奈与伤感:
天空中虽然飘着雨,我依然等待着你的归期。
“等待”是一回事,“归期”又是一回事。歌中的“我”,等来了“你的归期”了吗?从字面上看,依然是遥遥无期啊!唉,一个“情”字,也真是令人费尽思量的了。一腔柔情无着落之时,恐怕要悔多情了。只是,如果从来不曾动情,那些美好、微妙的心绪,又何从谈起呢?遥远的未来,自然可以暂时搁下。这样说来,就要看眼前了。那么,这个夜晚,在教室里,我能见到她吗?再过一会儿,我就能够走到教室里,如果她就在其中,我自然会很欣慰,心中会荡起阵阵暖意。然而,如果自始至终,她都不曾出现,我又会怎么想呢?一点失意,些许失望?大概,就是这样吧?哦,此时此刻,我的这些心思,她能知晓几分呢?当然,还有一件事,那就是,到教室里,我是去看书学习的。
带着这些纷纷扬扬的思绪,梁晓刚上了楼,接着又来到教室南侧的后门。
刚步入教室,梁晓刚就涌上了些许失落:偌大的一间教室,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屈指算来,当不足十个手指头);而且,梅玲玲不在这教室里!
不过,向前走了几步,来到自己南侧的倒数第三个座位上的时候,他也就释然了:这么冷的夜晚,又飘着细雨,教室里多几个少几个人,都是在正常不过的。至于梅玲玲,从她家走到学校,十来分钟总是免不了的;再说,如果不住校,那么,晚修结束后,她还得花十来分钟回家。有人说,只要有心学习,在哪儿都是一样的。再说,在家里,大可以边烤火边看书,比在教室里好多了。
端坐下来之后,拿过一张数学试卷,梁晓刚开始了题海之旅。
当然那时候,他万万没想到,不久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情,会让他终身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