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饿、伤心,是人生的三大敌人。
西斜的阳光照在窗台上,窗台北侧的教室里,一个少年坐在课桌前,奋笔疾书。
看了上一节的内容后,或许有人会说:这部《百媚千红水连天》的故事,似乎要告一段落了。
是啊,梁晓刚土坡回眸之时,小赵早已远走高飞;与此同时,与小学六年级的那位美女同桌,也是迟迟不曾联系,至于那邻家小女孩,更是从未正式出场。因此,作为一个悲情故事,也该适可而止了。
这种看法,不无道理;连本书的主人公梁晓刚,一度也这样想。
不过,你也应该想到,与梅玲玲之间的故事,似乎尚不到山穷水尽之时;此外,以梁晓刚的一表人才、文采情思,如果其后有某种似水情缘,当不是什么天方夜谭。是啊,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以上所写,但愿不仅仅是“题外话”。
自从小赵离开小街后,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梁晓刚一直在反反复复地冥思苦想着:这几年,我也算是看过几本小说了;只是,似乎还不曾有哪一部小说,能够写下与我的经历相似的故事,包括《红楼梦》,包括《家》,也包括《复活》。是我坐井观天、妄自尊大吗?如果说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那么,同样的道理,世上也不会有两段完全相同的人生经历,更不会有两部完全相同的小说(除非是抄袭)!从这个角度看,指望别人写出自己所经历的故事,本身就是荒谬、可笑的。哦,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世上的小说再怎么浩如烟海、卷帙浩繁,我心中的这一部,却不曾问世!也就是说,如果能将自己这几年的人生经历写下来,如果撇开艺术水平不论,倒绝对是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部!
只是,就凭手中的一枝秃笔,我能够写得出这样的小说吗?要知道,从立意、构思、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现手法看,她依稀会有几分《红楼梦》的影子。
另一个问题是,小说的主旨立意,该如何把握呢?是啊,里面的某些段落,我一直羞于启齿。对于这样一段深深埋藏在心底的故事,该怎样把握、界定呢?一直以来,每每看完一本小说,我都会有一种深深的遗憾:在这些小说里,十多岁的男生,多半就只是一张白纸。实际情形会是这样吗?据我所知,花季少年,心思未必就那么单纯、洁净,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他们也有数不清的喜怒哀乐、萌动情思;至少,不会是一张白纸!有人说,作为一个人,一半是天使,一般是魔鬼。这样的说法,自然不可全信,然而,却是我们洞察人性的一面镜子。这样说吧,绝大多数人之所以更多地表现出那天使的一面,只是因为他们善于克制、管控好自己。在我看来,那负面的卑鄙、龌龊、下作、不堪,不管怎么说,都是客观存在的!在这个方面,曹雪芹还是比较坦率、诚实的,《红楼梦》第六回中贾宝玉与袭人之间的那件事,有多少人敢说出来写出来呢?我无意于为自己开脱,而只是想说,作为一个人,远不是那么高大、上档次、纯洁的。如果连直面人生、正视现实都做不到,也就大可不必写什么小说了。写小说,多半会是一件很寂寞、很费劲的事情,我下定决心了吗?哦,记得南唐后主李煜有这样一首词: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既然无法忘却,就试着写写看吧。那“一吐为快”,其实也包含着诉诸笔墨。当然,限于水平和时间,我即将下笔的这部小说,尚显稚嫩;不过,再怎么稚嫩,她也将是我的心血之作,敝帚自珍一番,也在情理之中。好,就抱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态度,笔走龙蛇一番。
凑巧的是,这一年的最后几十天时间,那大白天一直是晴空万里的,那微风轻拂之时,神清气爽,甚是惬意。于是,那些个课余饭后,那些个别人出外玩耍的日子,梁晓刚开始了自己的小说创作。
或许,你也想清楚了,他所写的,就是你此前所读到的这部《百媚千红水连天》!
不过,我想告诉你的是,限于时间和笔力,那部《百媚千红水连天》尚显粗糙、幼稚,远不及你所看到的那样风姿绰约;此外,由于时间久远,那手稿也早已不知所终。换句话说,这世上,有幸一睹《百媚千红水连天》全豹的,就是你;当然还有其他不离不弃的读者。
这天下午,西南方的太阳,依然无私的沐浴着岭南的这片校园。这栋东西走向的教学楼里,橙红的余晖,为透亮的玻璃窗镀上了片片绚丽;而远处的屋顶、树梢,也正流光溢彩着,享受着这上天的眷顾。
“——去似朝云无觅处。”写下这最后的引诗后,梁晓刚放下手中的钢笔,伸了一个长长的懒腰。揉了揉已是有点酸胀的眼睛后,他意犹未尽,打算再写上“全剧终”三个字!也就在他再次握笔的瞬间,耳边响起了一个银铃般的声音:“嗨,中国的巴尔扎克,在忙点什么呢?”